搜索
倪旭生的头像

倪旭生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5/29
分享

无名理发店

在我所居住的小城,有一家理发店,它小得不能再小了——再小的话,就不能称其为店了。它连个名字都没有,店门前也没有任何有关理发的标志。但是,就是这么个小店,生意却好得不能再好了。借用老板的一句话:“人再多一点,我吃饭、睡觉的功夫就全没了。”

十二年前的盛夏时节,我买了一套房,从小镇搬到县城。安顿下来后的一天傍晚,我和儿子出去理发。正要往街上走,无意中发现小区南大门门前窄窄的马路上,有一家小理发店。它没有名字,店门口的移门也就一米来宽吧。即便是步行,稍不留意也会一晃而过。

站在门外,我看见里面两张长条椅子上都坐着人,还有两个顾客站着在等。我带着儿子进去了。

老板笑眯眯地问,“理发吗?”

“是的。”我答道。

“那好,请排一下队吧。你们俩分别是五号、六号。”

反正在家门口,等就等呗。店里的一台老式彩电正在播放动画片。五岁的儿子像猫闻到鱼腥味,立马凑了上去。我坐在靠墙的长条椅上,随手拿起报纸看起来。就这样,我们等呀等呀,等了一个多钟头才轮到“五号”、“六号”。

理完发,两个多小时过去了。刚出店门,老婆第二次打来电话催我们回家吃饭。饭桌上,她不解地问,你们爷俩到哪个大城市理发去了?这么半天才回来。我回说,就在大门口。她楞是不信。

如今,12年过去了,我和儿子再没去过第二家理发店。我们和许许多多附近的居民一样,成了这里的常客。

时间久了,我和老板自然熟络起来,知道他家的一些情况:夫妻俩在十几年前从一家集体企业双双下岗。男人是退伍转业军人,早年在部队学会理发手艺,时常为战友们义务理发。如今,为了生活,他重新拿起剪刀,利用他家一小间临巷(还不能说是临街)的房子,开了这个夫妻老婆店。他们有一个在省示范高中读书的儿子,聪明勤奋,成绩优异。一家三口,和和美美,快快乐乐。夫妻俩整天笑咪咪的,好象压根就不晓得愁苦的滋味。

有一次,我在理发时与老板闲聊,聊到眼下的生活状况,他说,如今啊,比起在工厂里上班时可自由多了,收入也好些,每月稳定有七八千块大洋进账。对于这样的生活,他们全家都感到知足了。

我发现,几乎所有的顾客都和我一样,拉开移门,第一句往往就是“还有几位?”倘若人不太多,就进去等;多了,则先去干别的事,有空再来。小顾客吵成一团时,电视赶紧调到少儿频道;女顾客多了,看有没有韩剧;大老爷们扎堆了,自然锁定体育或新闻频道。每天上下班,或去办公室加班,上街购物、散步,我至少从他的店门前经过4次,多的时候是8次,鲜少看到店内无人——除非遇上极个别特别恶劣的天气。

去年春节前的一天晚上,我和儿子去理发。听说有三位年轻的妇人,分别从城西、城南骑着自行车跑了好几公里的路赶过来烫发、染发。我进去不久,她们出的门。见我半信半疑的样子。老板告诉我,她们三人都是某制药厂的职工,是他多年的老顾客了,而且经常一道过来。

我不禁好奇地问,“是你的价格便宜吸引了她们,还是你的手艺好?或根本就是冲你一张笑眯眯的脸?”

老板腼腆地笑道,“我也不知道,或许兼而有之吧。”

我又问,“你用的什么护发素、染发剂等产品,与人家大店里的有区别吗?”

老板风轻云淡地回道,“东西基本上都是一样的,但是同一个牌子,同一规格、型号,进价一样,在大店、小店里,它们的‘身价’肯定有差别,甚至会相差好多倍,这应算是公开的秘密了吧。你想呀,黄金地段的大店,装饰豪华,租金又贵,开销大,价格上不去,老板拿什么给店员发工资?自己又能赚到什么?而我们小店是自家的房子,又没请师傅,赚一个是一个,讲究的是‘薄利多销’,呵呵。”

我说,“哦,难怪呢,每天每天,几乎所有的顾客都找你‘排队要号’。”

老板说,“其实呀,做生意就是在做人,不管生意大小,道理是一样的。”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