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缪知行的头像

缪知行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504/12
分享

一起看望忧伤

“唯变不变”在古典文学方面仍然适用,被称作“版本异文”现象,虽在唐代,雕版印刷技术就已经出现,但在宋代以前,刻本还尚未成为主流,大多数的诗歌流传仍是通过手抄,这便造成了大量的“版本异文”现象。笔者曾在《中华诗词》的七月刊与诸位浅谈过唐人崔颢所作的《黄鹤楼》中,原版和今版的区别与笔者的鉴赏,在本文中,笔者想继续与诸位探究“三岁小孩都会的唐诗”——《静夜思》中的“版本异文”现象。

细看《静夜思》的发展史,首先发现的是,这首诗在唐代并不出众,也不大受当时的各类诗集编纂者的垂青,所以《静夜思》的首次见诸纸上,已经是宋代,最早收录于宋敏求辑编的《李太白文集》当中。

每个时代有属于自己的文风偏好,短则十数年,长则百年,如先秦时期的文风主张质朴典雅,汉代开始主张辞藻华丽,这些文风的偏好可能也会一次次的“重蹈覆辙”,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形态都有关系。

这种文风偏好和受当时社会影响所导致的选文偏好在古籍上的呈现并不鲜有,如唐人殷璠所编纂的《河岳英灵集》中,连“诗史”杜甫的诗都没有收录,因为在盛唐时期,杜甫在诗歌方面的名气并不大。

在宋朝的刻本中,这首诗的原样是这样的:“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这样的“相貌”一直到明嘉靖刻本《万首唐人绝句》和《清文渊阁四库写本》中都尚存。据学者盛大林从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库、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瀚文民国图书库、国学大师古籍库等几大数据库中考证到的收录此诗的51种文献、60个版本(8种文献为多版本)中,其中包括宋代文献6种、元代文献1种、明代文献16种、清代文献21种、民国文献7种,宋代版本2个、元代版本1个、明代版本19个、清代版本27个、民国版本11个。很多文献的多个版本无异,所以只取一种。在这60个版本中,“看月光”为30个,“明月光”为30个;“望山月”为33个,“望明月”为25个,可以看出“原貌派”反而乃是“多数派”。而在明朝“两个明月”的出现开始愈发多了起来。

那为何,在如今,大多数读者只知道其修改后的版本,又是从何时起慢慢蔓延出修改《静夜思》的版本,又为何,“两个明月”在明朝的出现率很高呢?

最早出现我们熟悉的《静夜思》的文献,与正版《静夜思》一样,同出现在宋朝,是宋人叶廷珪所编纂的《海录碎事》。其中引用了《静夜思》的前两句,这两句在该文献的四库本中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此后,这两种主流写法便都开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早期开始讨论这两种写法的,是个无名氏。在元代萧世赟所编的《李太白诗》中有个批注,“当作明月光,若上说看,下又说望,则复矣。”他觉得“看”和“望”,是重复的,在笔者看来则不然。

汉字一字一景,每个字可以独立存在,意象可独立表示,亦可交相辉映,便是艺术。这好像是许多文字都没有的特点。从后天赋予的文化内涵和先天的“象形”身份都可以印证。比如“臣”字,就是臣子拜见君王时“目”侧面的样子,好恐怖。恐怖也是一种艺术。

《静夜思》的原句就是一字一景的典范。“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先看后望,最大的区别在于一个是无心之举,一个是有心之举。

“看”或是无心之举,不表示动作,只是一种状态的叙述。但“望”是有心之举,“望”的背后,一定是一系列的动作,才能“望”。更体现出李白的情感变化,“看”、“望”一出,自成一对,前后呼应,境界全出。炼出来的字,背后一定是带着动作、带着变化的。

我们常说去看望某人,看某人没什么特别的,望某人就不一样了,像是戴望舒诗里的词句。看望某人的话,就更不一样了。

李白在看望故乡,而不是在看、望故乡。

再看“山月”,有种与生俱来的寒冷感,微冷的山月,寒意凛凛,古意像寒意一样刺来,更显思乡之情。

最后一个问题,为何“两个明月”在明朝的出现率很高呢?有人认为这或许和他们是“明人”有关,这种想法很美,也很现实。许多问题的答案,就是这样,令人想象不到,可能是想象不到的简单。

文章的最后,笔者想引用海子在《历史》中的一段诗“公元前我们太小,公元后我们又太老,没有谁见过,那一次真正美丽的微笑”。诗歌的变换一直在进行着,推动他的,可能只是一个无名氏,真正的“原貌”,或许藏在更深的土壤里,推断、求证不是笔者的目的,“美”才是。这都不妨碍我们一次次的,探寻那一次真正美丽的微笑啊。

首发于长江文艺《最小说》2025年第二期 总第354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