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不少事情渐渐脱离了传统的观念,有些过度的做法,让人心生忧郁和担忧,尤其担心过之不及而扭曲人们的思想观念,进而危及根本。
言过其实的赞美,夸大其词的吹捧,毫无价值的点赞,会不会影响到价值观,会不会造成虚假的宣传?内心惶恐与忧郁,怕犯错误而不敢做事,抱怨与吐槽成为一种生活常态,是不是要从观念上做出改变?是不是应该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先把自己的问题解决掉,都是值得思考和面对的。面对管理上的失误,没有人能够指出来,员工是听之任之,还是在一边看笑话。
不用心做事,不想着解决问题,赞美和点赞成风,有可能出现不好后果。我们要做好正确引导,让每一个人的内心更健康。
1
做有益的点赞
“赞美”是一个民族的优良品德,中华民族作为懂得感恩的民族,从古至今从不缺少溢美之词,点赞的佳作名句也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周敦颐于《爱莲说》中以莲自喻,“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高度赞扬了高洁正直、不阿谀奉承的品格;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写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展现出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伟大情操,成为对高尚品德的千古传颂。朱自清在《背影》中,通过细腻描绘父亲买橘子的蹒跚背影,歌颂了父爱的深沉与伟大;老舍于《我的母亲》里,深情回忆母亲操劳奉献的一生,赞美了母爱的无私与包容。
称赞美女,有“肌肤如雪”的纯净,有“长发如黛”的温婉,有“玲珑乖巧”的可爱,亦有“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这般由内而外的高雅赞美,“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这般极致的容貌盛赞,“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这般倾国倾城之叹。
赞美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化解矛盾、凝聚人心,让世界充满爱与和平;它是困境中的支撑,是挫折里的激励,是失败后的希望。赞美是一种美德,能让人体会到自身价值与美好,从而激励人们不断奋进。
真诚的赞美如春日暖阳,温暖人心,带来愉悦与舒畅;以赞美的眼光看世界,会发现美好无处不在,世间万物皆有值得称赞之处。赞美也是一种纯粹的情感,能在孤独时给予慰藉,在艰难中赋予力量;用赞美的眼光看待他人,会发现每个人都有独特闪光点,都值得被欣赏。
然而,当点赞沦为被利用的工具,变得过度,成为讨好、谄媚的手段时,便失去了原本的价值与尊重,变得华而不实,背离了赞美的初衷。尤其是将点赞数量作为唯一评价标准,更是让赞美沦为虚假与丑恶的附庸,对此我们必须保持警惕,时刻保持理性思考。如今一些平台,为了获取流量,毫无原则地对所有作品点赞,全然不顾文章是否有内涵,诗词歌赋是否优美,将精华与糟粕混为一谈,传播着错误的价值观。
文化人若热衷于此类点赞,更是一种悲哀,是毫无底线的自我陶醉。人贵有自知之明,应清楚自身水平、能力与所作所为是否值得称赞,同时也要学会正确看待他人的称赞。面对虚假、过度的赞美,我们要坚决抵制,勇敢说“不”。
每个人都曾被赞扬,即便是再平凡的人,也有自身闪光点。对于他人真正出色的表现,我们应学习并称赞;但我厌恶那些罔顾事实的夸赞,一旦开始吹捧,某人便仿佛成了完美无缺的圣人,一切皆好,甚至缺点也被美化。拉点赞数,以数量充质量,让不明就里的人盲目点赞,实在荒谬至极。比如幼儿园评选优秀幼儿、学校评选美丽寝室,让毫不相干的人来点赞,简直荒唐。大型集团公司评选优秀模范,让全集团人员投票,也极不合理。这些企业和单位应该反思,让不了解情况的人投票、点赞,能选出真正的优秀人才吗?若专家是靠投票、拉票甚至花钱买赞产生的,又怎能称之为专家,这样的专家又怎能为社会创造价值、为人类作出贡献?
一些平台选优,公然明码标价拉赞助,投入资金便能获得相应点赞数,平台仅依据点赞数排名,与作品本身优劣毫无关联,这完全是靠金钱和人头堆砌的虚假评优。有位诗友参加此类投稿,最终花费数万元,发动亲朋好友投票,甚至让朋友的朋友帮忙,才勉强获得二等奖,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花钱买了个虚假名声,也买了个深刻教训。
诸如此类的过度点赞现象屡见不鲜。我们应当保持理智,不要轻信,更不要参与这些无聊之事。点赞不应成为一种不加思考的习惯,不能好坏不分、优劣不辨。过度点赞会混淆真假,让优秀败给人情与金钱,这是极其危险的价值观,必须高度警惕。
2
解决问题是首要之路
有不少人喜欢抱怨、吐槽,喜欢说东道西,就是不肯俯下身子,想办法把自己的问题解决掉,到头来依然如故,问题没有解决,人际关系也弄得一塌糊涂。
牢骚太盛易断肠。抱怨与吐槽,大多是消极的东西,是一种负面情绪,是久治不愈的病。一个人若是不认识到它的危害,不积极面对生活或工作中的困难,不想办法和花时间解决问题,久而久之,会造成量到质的变化,小问题变成大难题。
当然,凡事不可绝对,有些抱怨和吐槽是需要理解的,也是需要认真对待的,如涉及到集体和本人,应耐心地听完,把情况搞清楚,再努力地把所有的问题解决,以平息这些抱怨声和吐槽声。对于那些发泄情绪或不怀好意的抱怨与吐槽,想管的话也可以管一管,不想管的话也可以听之任之。
抱怨吐槽的人有一个共同点,即只喜欢讲问题,不愿意解决问题。他们不喜欢动脑筋,不去想怎样把问题解决掉,只是一味地说,一味地讲。后来,一旦遇到向我抱怨的人,我会直接了当地询问抱怨之人有没有想过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其中有部分人幡然醒悟,终于知道自己为什么总在抱怨,也知道抱怨的无用,从而走出了抱怨吐槽的坏习惯。
有一种人是做了事才抱怨的,这样的人,不能委屈他,听一听他们的诉求,也可能只是耽搁一会儿的事,但帮他们解决问题,可能是一辈子的事,利远远大于弊。
“临渊羡鱼,不如归而结网”,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也就是说,与其吐槽抱怨,不如把自己的问题或别人的问题解决掉,完全没有必要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没有用的地方。路是走出来的,靠吐槽、靠别人施舍,终究是可怜的。
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也是一个叨叨不休的人,一个走不出困境的人,终究也是一个可怜的人,是别人眼中的笑话。历史上的有名人物,社会上的成功人士,是不会讲废话的,他们是依靠实力,一刀一枪地打出来的,从来没有什么天上掉馅饼。
有些家长,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吐槽自己的孩子不听话,吐槽老师没能力不用心,却从来不找自己的问题,一味地指责别人,一味地理所当然,有错不改,好孩子也会走歪路,聪明的孩子也会平庸。《伤仲永》是另一种失败,只看到了一时半会的闪光,没有看到学习的持久性和重要性,天才被荒废,也就是没有解决成长中问题。
不吃苦中苦,难做人上人。学习也是一样的,一天到晚抱怨“这个科目难,那个老师讨厌”之类的话,不认真学习,不积极思考,永远都不会有进步。工作中,你不主动学习,没有钉钉子的精神,不一头扎进去,不努力提高能力水平,遇事就躲,有问题就甩锅,也难成大器,终究是碌碌无为。
有人莫名其妙的猜疑,认为别人的话在含沙射影、指桑骂槐,其实也是一种庸人自扰和不自信。把自己做好了,解决了自己的问题,也就没有必要在乎说东道西。我喜欢分享有意义的东西,若是看到一篇好文章或者好故事,总想到让更多人学习,但时常会引起某些人的误解,认为我另有玄机,他们会问我有没有别的意思,让我有些哭笑不得,不得不解释一番,从而心里面也留下了阴影,也不敢在有这种人的地方再分享知识或有意义的见解。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人应该活得通透一些,知道大小轻重,知晓一些有益于行的道理,做自己能够做的事情,不比不攀,会快乐很多,也会释怀不少。从来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也不会真的异想天开,突然有好事降临。好的结果,来源于努力,来自持之以恒的坚持,来自积极进取,来自攻坚克难。明白了这些道理,办事自然就有效率得多,就不会被不良情绪左右,也不会被负能量的人影响。
把自己的问题解决掉,是积极的价值观,有人认识到了,有人没有认识到,认识到了的人应该受益匪浅,没有认识到的还依然如故,抱怨吐槽,让人畏之如虎,恨不得离之十万八千里。
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属于积极解决问题的人,这样的人不苦恼做与不做,更不会在乎做多做少,关键在于解决问题。
3
要有指错误的勇气
近来不知道为何,每每听到周边的人说一些怪事或者怪象时,总是难以保持沉默,对那些熟视无睹的人感到莫名的痛心和无比的担心,生怕我们的周边只有“吹捧”声,没有“吹哨”声,仍由荒诞漫行,正义缺失,没有指出错误的勇气。
一间狭小的房间,挂满密密麻麻的文件,这是什么样的人才干得出来的事情?没有人对它说不,也没有人对这样的事情提出疑问。朋友讲起“那间不足十平方的屋子,至少有五六十份文件或者通报”时,气愤不已,不断地发出追问:那么多内容,看完至少需要两个多小时,谁会看?假如有人看,能不能记住,如果记不住的话,花费那么长的时间,值不值得?这么简单的问题,为什么没有人指出来?
我听出朋友之所以气愤,一是觉得这么内容挂在这里,不会有几个人会翻看,更不会有人会从头到尾地阅读,揭示就没有什么意义。二是认为有些人不想事,只知道把文件夹上去,却不知道取下来,更不清这么做的意义。朋友还吐槽,实在是想不明白该单位的伙伴们的想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靠谱的事?当然,我也是很反感的。反感贴文者的不知所谓,反感管理层的不知作为。
朋友说,职工的想法也很危险,那一副事不关己、看洋相的心态,让人感到可怕。朋友说,一些常识性的事,职工不可能不知道,但他们就是没有把事情当回事,他们肯定知道这么做是错的,知道这么做只不过是个笑话,但就是不把问题指出,任之随之。
无独有偶,另一个朋友也和我讲了类似的事情。他说,某个地方挂了与之不相符的班组安全原则,来来往往的人应该都看得出来,但就是没有一个人向上面反映,要求更换不适合的内容。而且,这个朋友还说,这里的职工的想法与上面那位的想法也是惊人的一致,如出一辙。他说那里的职工讲的:领导又不是蠢人,他们都不想这些事情,我一个底层的职工操什么闲心呢?
也就是说,在某些事情上面,他们选择了集体失声,选择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以冷眼旁观。更甚者,还有一些拍马屁的人,明知错误,偏偏反过来说话,变相的推波助澜,真正是相当的恶心。这些拍马屁的人还美其名曰,不要钱的马屁,不拍白不拍。这样的心理,我也是绝了,同时也我让有一些想不明白,总是不停地问自己,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有些人的想法为什么会这样?他们的思维与导向,总是让他们出现异想天开,做一些啼笑皆非的事情呢?
有些人热衷于开会,却不注重会议的质量,不讲究会议的内容,每次都是讲的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不解决任何问题,浪费了无数的时间和精力。写文章也是一样的,有些人文章越写越长,短篇写成了长篇,通知写成了报告,但内容却没有多少。尤其是那些不解决问题的调查研究,作用何在?上面的不取消,依旧分配任务,下面的不讲究方式方法,不在意真研真改,依旧地应付交差,甚至有的调查人员本身能力不足,文章也不会写,只得滥竽充数。
这些事情,实际上是能力和权力的问题,也就是说,若有权者无能,只会瞎搞事;若有能者无权,就会任意糊弄事。记得网上有个段子,说一个单位的文件下发个不停,工作布置得密密麻麻,总会强调这项工作也重要,那件事情很关键,到最后,其实是没有一件事情是关键的,当然也没有一个工作是落实到位了的。说明某些人为了推卸责任,才不会管那么多,于是不断地发文布置工作,不停地开会申明工作的重要性,俨然成为了习惯。
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不是上面的人做事不用心,就是下面的人麻木不仁,视而不见,听之任之。需要警惕也。管理出现错误,下面的人要么静悄悄,要么吹牛拍马,但就是没有一个人愿意讲人话。这是一种悲哀,一种何其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