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奶奶命苦,大户人家的闺女,喜欢四爷的细皮嫩肉,不顾她娘的反对,死心塌地的跟了四爷,从此过上了饥饿的日子。
四爷年青的时候还好,差不多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就四爷和四奶奶的体格,出力的活干不了多少,大集体挣工分的少,加上四奶奶平来就是娇生惯养的,便更是可怜。
待老大出生,一家人的生活开始彻底走下坡路了,有时候邻里看小孩子可怜兮兮的,也会出把手搭一搭,四奶奶的娘家更是不遗余力的帮他们,日子才勉勉强强的过下去。
四奶奶虽然不会种田,也不会摸菜院,但是生命力极其旺盛,生孩子像下猪崽子似的,不到十年光景,老大的屁股后面硬是跟上了一长匹条,七八个丫头,一个小子。说来奇怪,这一家子都是长得细皮嫩肉的,挺好看的,但是架不住人多,个个像饿虎扑食,家里的粮食永远填不了他们的肚子。
农村开始容许开荒种地,四奶奶家也是声势浩大,到处挖土栽苗,种红薯玉米,以补贴粮食的不足。只是四爷和四奶奶不善稼穑,依胡芦画瓢也不会,幸得大爷爷的调教和其他兄弟们帮忙,才不至于颗粒无收。
年底,四爷跟着大爷出门打工,赚钱回来才过得了年。然而,一到春上,家里就断炊了,四奶奶便开始四处借米,从娘家的兄弟那里借几升,到叔伯兄弟家借几升,一连几个回合,让邻里亲戚都跟着肋紧布带过日子。那个时候的布带子,的确发挥了很大作用,肚子饿了就紧一紧,也让肚子越来越小,吃得越来越少。
新谷子一出来,或者不没完全熟透,四奶奶家总是第一个下田割谷的,也是饿得没法了才这样的,但说来也奇怪,没得几天,也不知道是不是新米的营养好一些的缘故,四奶奶的小孩的神彩又回来了。打了谷,四奶奶开始还粮,但娘家的兄弟也不会要,叔伯兄弟的更不会收,知道她还了还会借,于是干脆不要他们还了。
有一年饥荒,年成不好,四奶奶一家实在饿得不行了,也确实借不到米了,四爷狠下心,把谷种也吃了。直到大家都育完秧,才发现四爷爷一家没有丁点动静,闹得大爷爷勃然大怒,几个兄弟怒发冲冠,连撕碎四爷的心都有了。
就这样,年年如此,但屋漏偏逢年阴雨,四爷爷做农事掉坏了腰,干不得重活,打临工也没有人要。本来老大也快长大成人,能够帮家里一把的,于是没有办法,四奶奶又托人做媒,把嫁老大换米当成了救命稻草。四奶奶唯一的要求,就是要几百斤粮食。
可惜,虽然老大出嫁,换回来了不少粮食,但劳动力少了,好日子也没有过几天,又重新回到了借米过生活的穷日子。之后,老二一到差不多可以出嫁的年龄,又换回来几百斤米。依次类推到最后一个丫头出嫁,总是过着换米借米的日子。
等到最小的男孩长大,四爷与四奶奶已经有气无力了。老幺是饿着肚子长大的,力气也不大,但人聪明,干什么都是一把好手,后来从几个姐姐家里借了一些钱,开了米行,生意兴隆。
有一点好的是,老幺有良心,也是受过苦的人,碰到困难的人,他都会伸手帮一把,每年从他手里借出去的米不计其数,早已超过了他们家当初借米的总和。
这也是善有善报,四奶奶总算是活过来了,仗着老幺有出息,吃饱了饭,还能够帮助曾经帮过他们的亲戚。
有一年,闹大灾,乡里乡亲们受到了四奶奶一家的大恩大德,老幺把店里的粮全部借给了乡亲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