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早,赖在床上看小视频,被剧情中的人感动了,也想起了多年前发生的一件事,感慨良多。
小视频的剧情是这样的。
一位小姑娘在小餐馆吃过饭后,发现自己的一百元钱不见了,就来小餐馆问老板娘,查一查监控,看有没有人捡到钱。老板娘问了一些细节,确认小姑娘不是骗子,便假装看了监控,说服务员捡到了钱,并交给了她,并从自己口袋里掏出一百元钱交给小姑娘。小姑娘接过钱之后不肯要,说她的一百元是撕了角的,于是老板开口解释,说他把缺角的一百元交了材料费,这一百元是他放进吧台的。
小姑娘听了老板的话,也开心地离开了。而在小姑娘走后,老板同老板娘讲,店里的监控早就坏了,你装出看视频的样子,明知道店里生意不景气,还掏钱给了小姑娘。老板娘也问老板,你明知道监控坏了,又为什么不讲真相,不拆穿我呢?
这个时候,在店里就餐的小伙子站起来结账,除了本应给的18元饭钱,还掏出一百元大钞,说这一百元是他刚刚低头在桌子底下发现的,也不由分说地塞给了老板娘。
不一会儿,小姑娘又来还钱了,说她的钱夹在书本里。这时候,老板娘连忙说道:你丢的钱,刚刚已经有人帮你还了。
这段小视频,讲述了老板一家及普通就餐者的善良,是宣传的正能量,令人感动。相比之下,多年前的事却让人不忍直视,看出了人的丑陋。
七八年前的某个夜晚,和朋友在公园里走路,在一处拐弯的地方捡到了两佰元,于是高声询问是谁丢了钱,没有人回应。这时候,一位六十多岁年纪的女人牵着一位小姑娘走过来,说是见者有份,硬是要我们分给她一百元钱。
我们担心丢钱的人着急,怕丢钱的人家里困难,自然希望找到失主,不肯分钱给这位女人。于是,提出来围绕公园找一圈,问一问有没有人丢钱,结果这个女人硬是扯着小女孩一起,跟在后面追了一圈。
走完一圈之后,仍没有找到失主,小李的朋友出了主意,说既然找不到失主,就将这个钱捐给希望工程吧。于是小李拿出手机,搜索了一个希望工程的捐款账号,捐了两佰元钱。那位女人却不肯干了,一定要小李分给她一半的钱,直到小李说报警才离开。
这样的女人也是奇葩之极,要钱不要脸,不仅仅走路跟了一个圈,还在小李的朋友捐完钱之后不依不饶,实在恶心。当然,这样的人对晚辈的影响也会是负面的,极有可能会影响到下一次的行为思想。
历史上,《客窗闲话·义丐》和《歧路灯》记述了何岳拾银百两归还失主的故事。当然,还有出自《增广贤文》的谚语,叫“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意思显而易见,强调财富获取的正当性,指那些有才德之人虽然也追求财富,但坚持通过合乎道德与法律的手段获得,如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等,而非欺诈或剥削。
另外,还有一个典故叫“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出自战国时期韩非的著作《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原文记载为“子产退而为政五年,国无盗贼,道不拾遗”,描述春秋时期郑国政治家子产推行法治后社会风气清明、百姓遵纪守法的景象。
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有一首叫《一分钱》的歌,几乎家喻户晓,人人会唱。至今仍记得歌词: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叔叔拿着钱,对我把头点,我高兴地说了声,叔叔再见。可见,传统美德是要将捡到的钱交还失主或交给警察的,并不是私自占有。
在农村,也有另一种说法。有一些运气不佳的人,会丢一点钱在路边,希望把不好的运气扔出去,以此转移给其他的人。小时候,父母会教育我们,在路边拾到钱之后,一定要用牙齿咬一下,并马上去买东西,分享给大家,这样就不会受到影响。这是对捡钱的处理方式,据我所知,很多地方的人大都是这样处理的。
有了希望工程和志愿者之后,人们捡到巨额不大的钱,除少部分贪便宜的人会据为己有之外,其他人都会把钱捐出去,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当然,对于那些把钱丢在某某办公室的人而言,经不经得住考验,该不该捡,捡了之后又怎么办,却是一个大问题。贪心不足蛇吞象者,应该要相信天上不会掉馅饼吧。
经常有的士司机、环卫工人捡到巨额钱财交还失主的报道,但也会碰到捡到钱后私吞的。人与人之间,有人有道德底线,有人却没有。
我还记得当年把钱包丢在公寓的枕头底下,打电话叫值班员去取,可是钱包还回来的时候却少了一半钱,但别人不承认从钱包里拿了钱,也没有证据去追究,只能吃哑巴亏,最后不了了之。
我想,短视频中的故事是正能量,老板及老板娘、食客和小姑娘的形象都是正面的,是我们这个社会本该有的样子。善良,诚信,拾金不昧,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路不拾遗,包括《一分钱》中的精神,应该成为我们社会的中流砥柱。
至于借钱不还的老赖,法律上是不是更加严厉一点,我觉得也值得权衡,希望不要让这种风气继续漫延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