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它属于人文学的范畴,人文学不同于科学(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其最初始的目的和终极使命,都不是为了揭示客观真理,而是道德的需要,美的需要以及实用的需要。人文学是一种有生命的东西,是生长的。如果把人文学看做是理论、科学便是诸多问题的开始。我们要重新抓住“实用”,使一切关于人文的东西恢复到它原始的本色,与生命有确切的联系。由始而终。今日的社会组织、文化体位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关于人文的学问仍被需要。时间、空间的变化往往会使一些事情失去原来的意义,追讨就有了意义。唐诗、宋词一定是有趣的追讨。
我们今天不讲缘起,不讲形式,不讲诗韵,不讲平仄也不讲对仗和作法,我们只讲美。
历史是延续的,它会有一个自然的积累阶段,这个准备阶段可能长达三百年之久,才会水到渠成。唐代恰好是这样一个阶段。它的延续过程,和大自然一样有春夏秋冬。唐代是花季,花季之前一定是漫长的冬天。所以你会发现,汉乐府、魏晋南北朝诗歌都不是花季,它们只是一个讯号。
长达三百年的融合,语言和文字才完全成熟,拥有了一个完美的语言背景。而这个背景给诗人们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所以会给我们一种感觉:最好的诗人,最好的诗作都出现在了唐代,这仿佛是一种历史的宿命。
虽然宋代之后,文学发生了变迁,但唐诗已经变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美学形式,几乎是脱口而出。成为了一种形式,一种概念。
回看汉朝,魏晋南北朝,当时的环境、语言、文字都很复杂,没有人去讨论和研究完美形式的文学样式,所以这个阶段即使是思想的觉醒期但它不会出现最好的文学。谢灵运、陶渊明都算不上是好的诗人,他们一直在琢磨,找出一种新的文学体式。包括骈体文,都是在为唐诗的水到渠成做准备。当语言和文字发展到最成熟的阶段,诗也就几乎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符号。(汉乐府不是文人写的,是民间的东西,它浓烈、决绝、直接,后期优雅化。汉朝一直保持着文学的野性和朴实。)
文学大概有俩个部分组成,一是内容,二是形式。唐诗做到了对内容和形式的极致融合。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文学格局。唐诗有如此高的成就,大概是如此。它在一个旧形式当中,融合了新的思想情感。这也是为何我们可以清晰区分唐诗的原因,说这是李白的诗,这是杜甫的诗,这是白居易的诗,这是李商隐的诗,这是王维的诗的原因。最惊人的还是民间,他们将李白、杜甫等诗人以及他们诗作融合在了生活当中,与生活密切联系。对文学来说,这非常了不得。
唐诗的开阔性与生命的活泼自由,不同于了我们所熟悉的汉族农业伦理(源于土地的稳定性,表现的迂腐、保守)。有一种游牧民族的华丽,以及追求感官上的愉悦。它打破了汉族农业伦理所代表的回归田园、回归土地的内容,重新构成了一种特殊的个人主义。诗人、文学得到了巨大的解放,他们不再接受伦理的束缚,选择活在自然当中。他们面对的是自然,在大自然中诗人实现了他们的自我完成。
在伦理社会中,大家都喜欢共同性,朴素、平淡、固守,而唐诗却在赞赏自然和生命的华美,这是及其大胆的。在研究唐代社会文化的时候会发现,它整体上是在强调个人的“物竞天择”,生命在面对自然的时候可以把自己的极限活出来,大胆赞美生命。这其中的逻辑与农业伦理完全不一样。所以我们会说唐诗很美,它赞美生命,写出了生命的极限。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唐诗这么灿烂华丽,到底是为什么?我觉得会是,唐代整体精神中带着一种自由的豪迈和非常个人化的东西。他们不服输,就是要和所有的生命进行博斗。
唐代是文学史上少有的一个时期,个人有机会把自己从束缚里解放出来,而不再是被当作群体的角色看待,个人就是纯粹的个人。在唐诗当中,生命的独立性是受到肯定的。在诗中你完全可以表露一个完全独立的,不同以往的生命状态。每一个生命都可以欣赏另外一个生命。读唐诗你会发现,其中的儒家伦理观念不强,大部分都在讲天道无亲和个人出离。
唐代以后的人还是会写诗,一直到现在还有人在写七言,可那只是形式上的延续而已,并不存在精髓。诗歌只有在唐代才会那么灿烂和辉煌。
我个人觉得诗不能注解和分析,如果这样做会让人觉得这些句子好沉重的感觉。诗如果不能够跟生命对话,就真的味同嚼蜡。读一首诗,尽量一走出去就忘掉,把它忘得干干净净,你更不要盼它。迟早有一天它会变成你生命的一个部分,忽然有一天它就会告诉你是这个样子。
到了中唐,诗歌暂时停止,环境的变化会影响文学的发展。这个阶段的唐诗以徘徊苦闷、哀怨惆怅、凄凉感伤为基调;气象内敛,意境狭窄。中唐诗人或雕琢炼饰,追求丽藻与远韵的统一;或崇俗尚质,追求浅切尽露的平易之风;或崇奇尚怪,追求“笔补造化”的人工之美。这都与盛唐诗歌形成鲜明的对照。齐梁诗风在中唐的复兴,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总之,中唐诗人在时代氛围的孕育中,以异乎寻常的胆识与魄力,打破了“极盛难继”的困境,在盛唐诗歌之后,开创了新的途径,展示了新的美学风范,为诗坛带来了“再盛”的局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晚唐是大唐繁华的沉淀,在这种沉淀当中,还是可以看到疏疏落落的繁华在降落。晚唐的诗歌非常靡丽,这种靡丽里面有一种大唐盛世延续下来的色彩感。与大唐盛世的处理方式又不一样,晚唐诗歌已经把华丽错综复杂变成了连接不起来的破碎画面。
很多人有一种误会,认为晚唐诗歌太追求对华丽的耽溺与对唯美的眷恋,有一种词汇上的堆砌。我并不如此觉得,晚唐的诗歌很有趣,是繁华过了以后对繁华的追忆。是生命中同时看到了荷叶生与荷叶枯,眷恋与舍得两种情感。这其实是扩大了的生命经验。如果生命只能够面对春夏,不能够面对秋冬,也是不成熟的生命。我们应该了解生命的本质与未来的走向,如果在眷恋荷花盛放的时候,拒绝荷花会枯萎这件事情,是不成熟的。当明白了这些,情感可以更深。从这个角度去看晚唐文学,能够看到这一时期的创作者对人生经验的扩大。反观盛唐,他就像青少年,太年轻,年轻到不知道生命背后还有很多无常在等着他。
唐诗经过初唐,发展到李白、杜甫、李商隐、杜牧,它的成就已经有些高不可攀,民间的人就慢慢读不懂了。凡是艺术形式意境越来越高的时候,其实也说明它远离了民间。然而一旦二者被拉近,就会产生新的艺术形式,即我们现在要讲的词。它始于南梁,形成于唐代,兴盛于五代十国,至宋代达到顶峰。
讲到词,首先就不得不提到李后主,他虽然是战争的失败者,但他绝对是文化上的征服者。他的词征服了北宋,整个北宋的文人都开始填词,词变成了文学的主要形式。他令原来属于贩夫走卒的歌声,忽然变成了士大夫用来疏解生命的一种情怀的工具。(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民间的声音和文字不一定有特别的意义,但一定是很直接的情感呐喊,没有太多的修饰,就是直接。当把歌变成文字的时候,会流失歌的特性,民间对声音很敏感。)
诗的文学形式慢慢没落以后,词就兴盛起来,这其实是因为诗后来发展太过专业化。中唐以后,像杜牧、李商隐、李贺的诗,用字用句越来越繁复,越来越难读懂。当一种文学形式繁复到专业性那么高的时候,它可能达到了巅峰,可同时一定是下坡的开始。诗的转换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文学的白话文运动大概是从宋代开始。它是一种解放,从规矩当中解放,它能够使更多的有韵味的东西发展出来。从宋以后,我们可以看到整个文化的气质有了很多改变。文学越来越追求细腻,也就是说它会定出很多层次来。词是在宋代文化的基础上,将汉语中格律的美做了一次最大的集合。凡是与音乐、音律配合得比较密切的文字,都会形成“婉转”。所谓“婉转”,其实就是在对感情进行反复的讨论。
词是高度口语化的形式,它保留了民间歌谣的形式,因而它非常口语化。在读宋词和读唐诗的时候,感受会有非常大的不同。它的每一个句子往往是相对独立的,文字的独立性非常高。整首词里不会发生必然的互动,它不再是叙事,而是把情感直接变成画面。我一方面觉得词是音乐性非常高的文学形式,同时也觉得词是视觉性非常高的文学形式。我们的汉字是几乎唯一的象形文字,是建立在视觉的会意基础之上,言有尽而意无穷,而词就完美的继承了汉字的特殊性。
宋词就像是一种织锦,把很多不同颜色的线编织在一起。我想是因为它常常会有各种不同的视觉效果和感官效果显露出来。
唐诗的很多内容是在描述大的景象,或是者生命中必须有目的性的事件;可是到宋代以后,因为政治的相对安定和经济上的繁荣,使得人们可以很安静地去看一些小事件。在生命里面小事件占据了我们重要的时间,我们的生命并不是每分每秒都具有重大意义,有些时候是属于静下来的时刻,以及无聊的时刻。北宋词最精彩的部分就在于它对意象的掌握。这些意象经常是非常平淡的,里面没有大事件,都是一些小小的生活体验。这是宋朝最厉害的地方,它不像唐朝,唐朝一切东西都要大,而宋朝可以小。他认为小不见得没有价值,他可以很愉快地去写生命里一个小小的事件、一点小小的经验,他把春天的灿烂、秋天的萧瑟都看到了。是另一种美学,微小的美。没有人规定雄壮的美会影响微小的美,总谈虚妄夸大的东西,会变的虚大、浮夸,而不显得真实和深情。
当一直活在繁华当中时,其实很难对生命有所领悟,对生命的领悟常常开始于繁华下落的那个时刻,这个时刻有很高的反省和自我沉淀的意义在里面。往往政治安定、经济繁荣之后,人一般都会回到自身的生命里面去进行反省和沉淀。因为人的生命除了可以外放,它还有一个内收的形式。而内收是因为感觉到向外的征服完成了之后,没有办法解决心中本质的生命的落寞,它开始倾向于哲学性或者宗教性的内省。
所以说宋朝是一个很特殊的时期,它开始有了内省的经验,它开始反省多重的关系。
在文学史上有些时代是为了雕琢形式而存在的。北宋一百多年的承平期,其实没有太大的事件发生,所以在文化的创造力上激发不出原创的、巨大的力量,它常常会变成在形式上讲究完美。阳刚的美和阴柔的美究竟哪一个超过哪一个,是无法判定的。我们的生命有时会有一种大时代的辽阔,要去发出大的声音,可有的时候生活里面只是小小的事件,只能令人发出一种低微的眷恋和徘徊。在美学上,大与小只是两个中性的名称,并没有好坏的意思。如果你喜欢大,不喜欢小,你就不会喜欢宋朝,而会喜欢唐朝,因为唐朝更大。
在诗当中,情感的传达有时候是非常直接的,可是到词的时候,它必须转成很多意象化的东西。文学和艺术上的美,其实是一种扩大的经验,我们不太知道在生命的哪一个时候,因为一种什么样的特殊体验会使情感会扩大。宋词中存在的柔和性的东西,值得我们重新去思考。
北宋词转到南宋以后,它一定要发展成形式主义的状态。而且从词的历史来看,一旦开创性的年代过去了,就要开始去锤炼它内在的形式美,而一种文学在锤炼形式美的时候,其实就是它没落的阶段。词替代了诗这种形式,而词这种形式到了强弩之末,一定也出现新的东西代替它,这个新东西就是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