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汤达,笔名斯丹达尔,十九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揭露了19世纪法国复辟时期复杂的阶级矛盾,其作品表现出鲜明的思潮倾向和民主精神。这可能源自于司汤达自幼刚直坚毅、思想开明的教养以及他十余年的军旅生涯。他的作品以戏剧性描写和卓越的心理分析见长。尤其是《红与黑》一书,使司汤达在文学史上获得了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小说围绕于连的经历,揭露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最后阶段的社会现实,刻画了当时整个社会的腐朽和虚伪。小说深刻描画了贵族在复辟时的飞扬跋扈,以及其对革命者反攻复辟时的疯狂与仇恨还有害怕,以及平民百姓对拿破仑的崇拜和对革命的怀念。
在这部作品中,主人公于连是一个矛盾而又真实、复杂而又鲜活的生命结合体,是作者对法国小资产阶级青年形象的鲜明塑造,是法国大革命以后的一种社会典型。他有着反抗与妥协的俩面性矛盾的人物性格,正是这种人物性格注定了他是一个悲剧人物。于连是一个锯木厂小业主的儿子,身份卑微。他在家中受尽屈辱,外表柔弱,但内心充满激情,不甘平庸,富有反抗精神。他崇拜拿破仑,渴望自己穿着红袍能像拿破仑一样,通过在军队的奋斗和战争中建功改变卑微和贫苦,站在权力之巅。后面随着波旁王朝的复辟而破灭。封建贵族与教会当道,平民难有出路,他又渴望能进入教会成为神父,穿着黑袍能拿到高额的薪水,能有金钱和权力。就是在这种矛盾下他渴望成为英雄,渴望走出平凡的生活而有所作为,为此他经历了反抗—妥协—反抗的复杂经历。18岁的于连受本地神父的举荐到市长家当家庭教师,并与市长夫人相恋,事情败露后到贝尚松神学院学习,后来受到彼拉神父的推荐为巴黎德·拉·木尔侯爵当私人秘书,并与侯爵女儿马蒂尔德小姐恋爱,侯爵无奈将其安排在军中任职,事业达到顶峰。市长夫人在神父的逼迫下写了揭露于连的信,于连恼羞成怒回维利叶尔枪伤市长夫人,市长夫人受伤而于连被捕入狱,市长夫人到狱中看望于连,得到于连的谅解,并与之在狱中度过最后几日,于连认清上层阶级的本质,法庭怒斥贵族阶级,最后被送上断头台。在他短暂的生命里,外表和内在的强烈反差时刻影响着他的所作所为。在他的思想深处,强烈的自我意识,时刻为捍卫自己的尊严而斗争。细看于连短暂的一生,敬佩和怜悯是最好的赞词。为了和命运反抗他可以压制自己的本性,去做一件又一件枯燥和违背本心的事,他的很多行为都与内心相悖。但在这种腐朽和虚伪的大环境下,他也逐渐变得伪善,充满了野心,依靠女性实现阶级的跨越,将感情视为工具,作为进阶和报复的工具,牺牲了自己也牺牲了别人,在妥协的道路上似乎越走越远。幸而能在看清社会的本质和当局者的丑恶嘴脸后能够做出反抗,为真理献身。是为大义!
分析一部作品,大致从作者本人和时代社会俩个方面去做切入点。从时代去看,主人公于连是波旁王朝复辟时期法国小资产阶级青年的缩影,他身上有着反抗与妥协的双重属性,一方面他受着新思想的熏陶,渴望着资产阶级倡导的自由与民主;另一方面,他不得不在复辟的旧势力中苦苦挣扎,虚与委蛇。以于连为代表的他们,就像主人公于连一样,自我意识强烈,不肯向贵族阶级屈服,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然而现实环境的不理想,使他们无法做到个人的蜕变,无法改变他们平民的身份。一群初出茅庐的小资产阶级青年,他们不甘平庸而野心勃勃,他们心怀反抗的斗志,想要通过个人的奋斗来改变命运,他们忍气吞声,他们坚毅,他们伪善。甚至有的小资产阶级青年在反抗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在反抗中走向妥协,走向他们所厌恶的旧势力群体中。反观于连的一生,他都活在别人的影子里,是一个时代的牺牲品,大贵族手里的玩具,他短暂的一生取悦了很多人,他丢掉了自己的善良,和这个不堪的世界媾和。在生命的尽头,他认清了自己,找到了最真实的自己也追寻到了价值,可以说是悲中有真,他既是自己也是一个时代。
悲剧也好,悲情也罢!他是一个特殊时代的见证者,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走向。可以说,以于连为代表的群体为法国社会的今天做出了自己的努力,都值得被法国人民甚至世界人民所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