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寻常之物,往往是社会生活和大千世界进步的缩影。改革开放40多年来,从人们使用的通讯工具——电话到手机的演变来看,可以窥得我们的普通家庭走上了小康生活,我们的社会事业犹如初升的太阳,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摇把式电话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汾西县城农村使用的通讯工具是一部摇把式电话。那时的国营要家岭林场在我们芦家原村驻扎。我去林场玩,七、八岁的我第一次见到那个黑乎乎的家伙,听到它发出的一阵急促的铃声,工作人员走过去抓起那个东西,一头放在耳朵上,一头放在嘴边,不知道在和谁说话,使我无比好奇,不明白它怎么就能和别人进行对话。猛然我想起那就是在电影中经常看到的,它叫电话。凭借田野里的一根根电线杆,和一根长长的电话线,连接着公社、县政府直至党中央。
这种手摇电话机,摇动的是小直流发动机,通过发出信号,让总机值班人员接收,用插头接通对话,根据要求与对方连接通话。这种电话机矮墩墩,黑乎乎,摇起来很费力,还“咕噜咕噜”响。接听电话不但声音小,还嘈杂得很。打电话的人需要屏住呼吸,竖起耳朵听电话,嘶力叫喊与对方通话,对方才能听得到。那时的人们打电话是没有什么隐私的,因为需要邮电局一个接线员把插头接起来,同时还能听得到我们的对话,但这并不影响人们接电话时那种专注的神气和表情。
那个时期,电话线和广播线是同一根电线传输,人们打电话一般要避开广播时间段,遇到紧急情况也打,但听筒中同时能听到两种声音,大大影响了通话效果,有时根本弄不清对方语言的表述内容。
拨号电话
上世纪80年代,我参加工作,在县委办公室上班,当时的各个机关办公室都有一部电话,由专人24小时值守。电话员岗位很重要,也很辛苦,上传下达各种会议通知什么的,一刻也不能麻皮大意。那时总机线路有限,有时打电话还需等待,或跟总机讲好,等线路空了把要找的部门接通后再转来。有时打的时间过长,总机不时插话催促。拨打外地长途,需要转几个总机,转来转去不仅时间长,而且接通后声音微弱,通话质量不高。
到90年代,电话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先是有职权的部长局长家里有了电话,看着人家足不出户就能联系别人,站在电话前,气定神闲地伸出手指,听着那哗啦啦的拨号声,我非常羡慕。1994年,我在加楼乡政府上班,在单位同事(家属在电信公司上班)的帮助下,我家也安装了电话。安装电话需要先挑选电话号码,是7位数,前3位是固定的,后4位自选。我家的座机是红色的转盘拨号电话,上有一个圆盘,10个数字排成一圈,非常漂亮,放在家中最显眼的地方,一进门便看得清清楚楚。电话进来铃声响起,一串叮叮咚咚,好像山涧跳动的清泉,让人心里十分舒坦。
后来安装县城电话的人家越来越多了,座机不再是那种圆盘子,成了带拨号键的,专业的叫法是程控电话。随着电话的普及,电话号码簿也应运而生。每个单位、家庭总少不了一个电话号码簿,单位、同事、亲友、同学电话号码都有,每年几乎要更新修正一次。那时年轻,脑子里总有几个常用的电话号码会脱口而出,不像现在,几乎一个号码也记不住(当然这与手机上随便可以随便查找也有很大关系)。
BP机、“大哥大”、小灵通
再后来,汾西大街上雨后春笋般冒出许多公用电话厅,可以打IC电话、IP电话,公用电话厅兼营出售报刊杂志。为了满足随时呼叫的需要,又有了BP机,人走到哪里,都能呼到。就在程控电话开始被寻常人家使用的时候,一些先富起来的人们拿着一种被叫做“大哥大”像“砖头”一样的物件,不用线连接,只有一根小小的天线就能通话,那是一种移动电话,价格很昂贵,和很远地方的人说话也只是拨几个号码的事儿。大款们在人越多的地方越爱炫耀,显得很神气。再后来,有了小灵通,这个价格就容易被人接受,但却只能在本城范围内使用。
这个时期,大家的收入水平提高了,电话已经不再神秘,也不在乎那点电话费了,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过年节给亲人拜个年,有什么事在第一时间就能互相联系,方便多了。
黑白屏手机
2005年,我买了人生中的第一台三星手机。这款三星手机,机身小巧,上有按键,打电话、发短消息非常方便。手机出现在我的工作与生活中,让我与领导、同事、亲友间的沟通联系又多了一种传递信息的载体,温暖的情怀通过手机信号传递。
黑白屏手机时期,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发短信,造就了一个手机段子盛行的时期。手机短信,有几大优点,一是快捷方便。极大地破解了人们的信息传递受时空的制约,但也终止了长期以来人们靠书信往来的历史。发短信人可以随时随地发,收短信人可以随时随地接收。二是避免了语言交流的尴尬。比如节日祝福啦什么的,汾西人保守本分,说话不喜文绉绉、酸溜溜的词句,但短信表达就顺畅多了。三是可以转发。收到好的短信,只需一个按键就能转发给另外的人。于是,一些非正能量的庸俗段子,通过手机短信也开始在社会大量流行,涌现出大批的段子高手。当时扫黄手段还不能进入高科技,于是短时间内低俗段子非常泛滥,成为一些人茶余饭后吐槽的素材。有人嘲讽,手机段子极大地提高了全民的语言创造力和幽默感。现录几段当时的段子佐证:
【段子一】谜语:太监以前有,进宫后没有;和尚有但不用;外国人的比中国人的长,打一人身上东西。想歪了吧——是名字。
【段子二】当今四大傻:恋爱不成上吊的,没病没灾吃药的,合同签成无效的,看着手机傻笑的。
3G触屏手机
大概到2010年前后,我再次拥有人生中的第二部手机——诺基亚820触屏手机,手机上没有了按键,操作智能化。3G手机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网页、电话等多种形式,让我们的通信与联系更加多样化。中国移动推出GPRS业务,“彩信业务”酷炫登场,彩色的图片与文字的完美结合,让通信方式更加生动多彩。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开通,我们进入了多媒体时代,人们用3G智能手机除了打电话,发短信之外,还能上网浏览网页、听音乐、看视频、玩游戏、进行电子商务等,宣告了“段子时代”的结束,用户的感知度、普及率大为提升。汾西县城大街,到处都是经营手机的店铺。手机的品牌样式不断翻新,三星、诺基亚、摩托罗拉、飞利浦、中兴各领风骚,功能不断增加,价格不断下调,连看孩子的大妈都随身带着手机。如果哪天电话没带或者手机没电,我们正常的生活规律就像被打破。
4G智能手机
2016年,我又换了一台4G华为智能手机。4G网络具有速度更快、通信灵活、智能性高、高质量通信、费用便宜的特点,因此能够满足几乎所有用户对于无线服务的需求。随着国家“提速降费”政策的实施,通信企业给老百姓释放了大量红利,给人们对移动通信的感知度带来了质的飞跃。
当今社会,微信、抖音、快手等占据了人们每天大量的空闲时间,从社会到家庭,人们没什么不能没有网络,离开什么不能离开手机。淘宝、京东、外卖、高德地图、支付宝等一系列的手机App,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奇异的变化。手机不再是单纯的通信设备,一机在手,足不出户,衣食住行全部搞定。手机替代了照相机、收音机、电视机、手电筒、遥控器、计算机、身份证、人民币、银行卡;替代了报刊、杂志、电影院,商店、饭店、游戏机,成为每个人工作生活的“秘书”和“助理”。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就成了半个文盲,拥有智能手机,就拥有全世界。这些,或许是10年前也不敢想象的。
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的特性,享受着现代文明的美妙与快乐的同时,“低头一族”的大量涌现,手机阻碍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带来颈椎病、腰椎病、近视眼等疾病,引发了“网络诈骗”、“泄密”等的社会问题,人们爱他、恨它,却一刻也离不开它,它是信息时代的“集大成者”,是理智者的“精神领袖”,是不自律者的“精神鸦片”。
随着社会的进步,如今5G信号开始使用,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将是更加五彩缤纷的新生活。今后还会有更新奇的“电话”,让我们共同祝愿电话的历史越走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