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老,是块宝。我的家庭,父亲和岳父都已逾八十高龄,是实实在在的“二宝”。
父 亲
说起我的父亲,在我们这个不足15万人口的小县,起码是县直机关单位年龄大一点的干部职工中,有百分之八十的人都认识。因为他工作岗位的特殊性,是县委机关大灶的厨师。上世纪五十到八十年代,县直机关干部职工大都在这个灶上吃饭,每日三餐都要和他见面的。
父亲于1983年退休,退休后在县城开过十年小饭馆,又卖过几年小菜,后来在乡下的故乡居住几年。七年前,我的母亲去世,为了照顾父亲方便,我将父亲接进城内居住。
父亲八十多岁,耳不聋眼不花,文化程度仅仅认得会写自己的名字而已。原来是厨师职业,因此自己做饭不存在问题,就一直一个人居住。他说这样方便自在,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吃饭都由自己,不存在随我们上班要赶时间。
父亲有一份退休工资,除了看病吃药、生活花销,足够维持自己的生活而不必拖累我们。甚至逢年过节,还给孙女红包支助上学费用。
父亲什么都不缺,唯一缺憾的,就是作为”空巢老人”的孤独。为此,我尽量做到工作不忙了就回父亲家吃饭。保持一周最少两次。有时因为事情忙,几天没回去,心里就觉得很内疚。好在父亲身体好,思想也想得开,每次我打电话告诉父亲回去吃饭,等我回家父亲已经做好了饭等我。
每次我回到父亲家,他都给我说着周围发生的事情:比如十字街口立起新的电线杆,往地下挖了一丈多深的洞,用水泥灌起的座基,电杆要比三层楼房还高等等,还有更多的是他在电视里看到的事情,他用他的理解方式向我述说:“美国捉一个国家的国王哩,为什么要捉?已经把国王的两个儿子捉住了……”、“日本在钓鱼的那个地方扣了十几个中国人……”。新闻报道省里开世博会,他说“全世界的国家在太原开人民代表大会哩!”等等,这些话我听着哭笑不得,口里应承,有时心里还得想半天,才明白过来他说的事。我也不作任何解释,他说什么我应承什么,我知道这是他的精神世界,解释也是徒劳,因为许多事情他不懂。就像他不懂海洋的概念一样,他一辈子没见过大海,你无论怎样解释,也突不破他“一条大河”的想象。父子相见,该有多少话可说?尽管不懂,吃饭时还是谈论些电视上看到的国际时事,这总是个话题。我同父亲的对话,除了这些,他一开口,总是说着说过多少次的30年前的亊。我也总是和他回忆过去的事情,这是他的兴趣点,说起过去的事情,他的话茬子就会打开,人也好像青春了许多。一个人独居,多了寂寞,目送亲人一个个撒手远去,让他成了孤者。儿女不能常在他身边,留给他的,是无边无际的寂寞和眼睛里越来越深的空洞。相比别人,他的家,太冷清。有时候,我常听到他一个人自言自语,没人说话,他就一个人自已给自已说。耳朵还是有点背,有时我进家半天,他都不知道,一个人摸摸索索,干着自已的事情。
人年老了,生活节奏处处可用一个“慢”字来形容,首先是思维慢,给他讲一个事情,要讲几遍他才反应过来,让你等很久;其次是说话慢,说个什么都是慢悠悠的,半天一句。再下来是动作慢,做一点事磨磨蹭蹭,半天弄不过来,而且做着做着,就盯住一个地方不动了。有时我有事,等着想冒火,不由大声地催他快一点。过了头觉得很后悔。父亲快90高龄,身体各个器官差了,影响了他的思维动作,不能和青壮年时相比,作为后辈应当理解,这么高龄老人的人生时间还有多久,我为什么不能容忍?我开始努力克制自己,做好与父亲交谈的心里准备。讲什么事情时,先找一些提示的东西,帮助他启发思维,如他过去在县委工作很长时间,让他一点一点回忆,果然效果不错。还有谈话,尽量找自己空余时间,也尽量做到耐心,听完再问,不着急。他吃饭穿衣动作慢,我耐心地多等一下,有时帮助一下。
父亲居住在城里,逢年过节或村里人有事,他总喜欢回村里转一圈。我知道那里是生他养他的土地,有他曾经奋斗过的山川田野,有他依恋的故居、敬重他的乡邻。父亲的一个牵挂,就是乡下村里院子里的许多树,那些都是他亲手栽种的,如今都已挂果多年。不大的一个院落里,有苹果树、核桃树、枣树、杏树、柿子树、花椒树等。每年清明节开春、七月十五期间这两个季节,他都要回村住上十天半个月。春天是给树施肥浇水,秋天则是等到收完核桃晒干后才进城。今年风调雨顺,树木结的果都很多,6月里,为了摘杏,就回了两趟家。第一趟回去,杏还没黄;隔几天又跑了一趟。实际算账,开车加油费的钱比在街上买这么多杏用的钱多的多,但是,为了父亲的心愿,是不能算经济账的。春花秋实,这是父亲对自己一辈子劳动成果的一种收获。我对孝顺的理解,不是只有供给吃穿,我认为更多的是要让老人感到快乐,父亲想要的,想得到的,想听到的,想看到的,为人子女要尽量曲承亲意,让他感受到温暖体贴,享受到人生的美满。
冬天,我在院中留了一家邻居,不要房租,专门给他烧取暖锅炉。随着年龄的增高,父亲的饭量也比原来大大减少了,一顿只能吃一块馍头。父亲以前爱吃面条,每天中午总要吃一大碗面条。现在吃不动了,我做了面条,盛半碗他也吃不完,吃得很慢,还要剩下一点儿。大门口放着一个碗,父亲常把剩下的饭倒进去,让那些流浪狗吃。一段时间,我发现父亲不多吃菜,我对他讲吃菜最有营养,要多吃菜,我以为他不懂,他后来才说是牙咬不动了。一本权威杂志上看到美国最权威的机构已经证明,人的衰老是从味觉开始的。隔几天,我总要带父亲到外面饭馆吃一顿,给他换换口味。父亲说,什么都不怕,就怕自己瘫痪了,我知道,这是母亲生病在他心里留下的阴影。
父亲,已不是跟他睡一个被窝给我温暖胸膛的父亲,不是我脸上有了黑迹用唾沫给我洗脸的父亲;不是我上学时每天在门后的书包里给我准备许多干馍片的父亲;不是带我在地里劳动,给我用扁担扎麦捆让我担麦子的父亲;不是为了让我有份工作,早早退休让我顶替上班的父亲。如今他的步履蹒跚,走起路来脚下已经没了根。我守护着他,珍惜着他,害怕有一天这份绝版的亲情离我而去。
岳 父
岳父在我家居住已经五个多月了,几天前说要回家,我和妻劝说:过了五一再回去吧,他就答应了。
岳父家是多年以前盖的平房,没有大暖,因此每年冬天到我家来住。说是过冬,其实开了春也还要住一段时间的。这样一年中起码有半年在我家住。他也愿意在我们家住,因为其一我们的孩子都在外地读书,白天我们都上班,他喜欢一个人自在;其二他住带卫生间单独的一间,又在女儿家,比同是楼房的儿子家要方便的多,不用考虑洗涮和如厕时的避让。
年老的人一辈子,生活环境养成他们一定的生活习惯,有时和年轻人是难以融合的。岳父一辈子的国家干部,较一般老年人还是有一些好的生活习惯的,比如早起锻炼身体,进门换拖鞋、讲卫生不随地吐痰、吃饭不吧叽嘴等等,但也有诸多方面的不相协调。
首先是古板机械的军人作风。岳父是军人出身,部队及地方武装部工作多年,养成了他按部就班的生活习惯。在一起生活,这种习惯,无形中成为我们的一种精神负担。
比如按时起床,据妻讲,她小时候她们家就是这样的,父亲是不允许她们睡懒觉的。现在也是这样,不管晚上睡迟睡早,不管是平时还是双休日,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虽然我们是成人了他不好意思喊叫,但一大早他都定时拉开阳台的窗帘,那如闹钟般“哗哗”的声音把你从梦中惊醒,你就不好意思再睡觉了。
还有一日三餐,早上是馒头,必须炒菜。这当然也有身体的原因,岳父胃部做了手术,不吃腌制或凉拌的菜。中午是面条,从不吃大米或其它的,于是我们也只得跟着吃。晚上一年四季是汤面。他就是吃这么简单的饭,不要鸡鸭鱼肉高档营养,但也不能改变调整,变变花样,让我们很是怯阵。妻的工作很忙,但每天还要按时给他做重复不变饭。
有规律的生活固然是一种好习惯,但两代人生活在一起,长时间的按部就班,按时起床、按时吃饭,一成不变,未免就成为一种挪不走、挥不去的精神枷锁。住久了,妻也埋怨:“这个老爸是个一眼心,不说回去住一段,让人休息休息。”但那是她爸,他喜欢在这里住,她也没办法。嘴上说走,留一留,又真的住下了。这也许就是代沟,不理解、不体会。但也是一种信任,妻是儿女中的老大,在我家住,他觉得放肆。
岳父的第二个特点是唯我独尊,这也许是多年担任领导留下的职业病,他有一种家长制的作风。比如看电视,他只看新闻和军事频道,他在场全家人必须随他,连孩子小的时候,都养成了电视是姥爷专用的习惯,一见姥爷来,就乖乖让开。而他对看电视剧什么的极为反感,常批评现在的电视乱七八糟演的是些什么?亲啦爱啦的,像什么话!演毛主席的,怎么能随随便便去做广告啊?太不成体统了!
有时他很虚,这也是官场上养成的习性,儿女们常常笑他可爱的表现:比如他想吃桌上的哪一盘菜,就会说:“你吃你吃”,他这么一说,大家马上明白他的意思,就让给他吃了。吃完饭还要说:“碗筷我洗我洗”,可大家都知道岳母在世时他是从不做家务的,大家怎么能让他洗?敬让一番,最后还是妻去洗了。但这种“虚”,也许是他变相督促女儿快点做事的一种方法。
岳父老家是洪洞人,有着洪洞人的好多特点:性格急躁,做事粗线条,说话嗓门高,像吵架一般。还有就是像小孩子一般爱煸晒自己。他爱自己的孩子们,这是无可争议的,他时时刻刻关注着孩子们的成长。妻在法院工作,他以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在容易出问题的地方经常提醒和帮助她,可一但他的几个老伙伴来家找他座谈,他时不时的就开始显耀自己辅佐女儿的工作,殊不知别人听了,心里会说,你女儿就这么差劲啊!这是他的性格,或者是在同龄人面前的一种晒焰,我们理解他。
岳父一辈子,有他辉煌的人生经历。从小参军,小学文化不到,但特别爱学习,转业到法院工作后,每天晚上都要在办公室看书两三个小时,以至于精通法律条文,成为一位辉煌一时的县人民法院院长,到后来的县人大副主任,到现在退休,他仍是不打麻将不喝酒,没什么娱乐爱好,唯一的消遣方式经常戴着老花镜看书看报,他爱学习的精神让我们永远敬佩。在品格方面,他从来是光明磊落,做的事情经得起时间和社会的考验,听闻一次他在街上被多年前一个当事人麻麻杂杂找老账,岳父义正言辞决不示弱,对方欺他人老没权恶语相向,岳父挽起袖子要跟他上,那人吓得落荒而逃。
岳父抚育儿女们成长,历尽艰苦磨难,有许多优秀品质,也有许多性格缺陷。人无完人,他的一些可爱的缺点是一辈子养成的,他们的时代造成的,谁也改变不了的。我们应该感恩他,珍惜他,爱护他。毕竟,时间如白驹过隙,连自己也是不知不觉在变老,变成孩子们眼中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