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区新时代文学艺术家协会组织“名家谈创作”活动,第一期主讲人是刘培国老师。刘老师可是散文高手,这样的学习机会不可多得,没有半点犹豫,我马上报了名。适逢冬至,气温骤降,仍然兴致勃勃、欣然前往。
位于博山峨眉山路1号的“萱园·文创园”,室内温暖如春。我到的时候,刘老师正在与几位文友说话,阳光透过宽大的玻璃窗落在他的两肩上,他脸上的笑容比阳光还要温暖。刘老师是中国作协会员、淄博市散文学会会长,著作颇丰,已经出版九本文集,还有两本文集正在审稿,是响当当的大作家。可是,刘老师和我们说起话来,就像老朋友一样亲切自然,一点也没有大作家的架子。
刘老师讲的第一个关键词是学习力,即终生学习、持续学习的能力。
刘老师是典型的退而不休,继续在单位发光发热,业余时间一直勤奋写作。周末则忙着采访、调查,抢救性挖掘博山的各类古迹史料,用他的话说就是做一名“博山文化的记录者”。这几天,我刚学习了刘老师写的《追忆振兴斋》,文章详细介绍了博山老字号烤肉坊振兴斋的发展和传承,其中提到的很多史料都鲜为人知。如果不是花费大量精力去采访相关人员、调查资料,绝对不可能完成这篇力作。刘老师作为淄博市散文学会会长,还经常组织大型采风、征文活动,并身体力行,带头写作,每次活动都有精品佳作。毫无疑问,刘老师是一个学习力很强的人。
刘老师讲到学习力的时候,我马上想到了一位大姐。我的一个年轻朋友,在博山区老年大学教英语。她班里年龄最大的学生是一位七十岁的大姐。这位大姐每次都准时上课,口语练习时积极主动地发言,按时完成作业,从不拖拉。七十岁的人了,能做到这样,我觉得已经很不容易了。可是,这位大姐不仅学英语,还写诗歌。最近,看到我朋友发的视频,她们聚会时,这位大姐声情并茂地朗诵了她自己写的诗歌。这位大姐,也具备很强的学习力,这样的人,是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对一个文学爱好者来说,学习力能够让我们在世俗人生中创造自己的文学人生,增加生命的宽度和厚度,我们要努力培养这种能力。
刘老师介绍他的工作经历和文学创作历程时,我想到了一句话:机会从来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1977年,16岁,刘老师高中毕业进厂当了工人。在农药厂,用小车推料烧石灰,一天要推12吨料,其中艰辛让人难以想象。这样的工作,刘老师一干就是半年,不仅练出了发达的肌肉,也培养了坚韧的性格。从事着如此高强度的工作,善良的母亲还鼓励他晚上去居委会帮忙,给邻居们读报纸。在一次读报间隙,刘老师拿起笔顺手在报纸中缝处画了一匹马,居委会领导看到后悄悄地把报纸收藏起来。过了一段时间,博山平板玻璃厂(现在的金晶集团)招工,在刘老师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居委会领导拿出他画的那匹马,首先推荐了他。进厂不久,筹备全厂大会,需要在黑板上写几个大字,周围的人都没有敢伸手的。刘老师拿起一块浸水的抹布就上了场,胳膊一挥,三两下写好大字,趁水渍未干,赶快用彩色粉笔勾出轮廓来,几个大字遒劲有力、美观大方,大家直叫好。领导称赞说:“咱们厂里终于有了文化人。”这一下可不得了,同期进厂的年轻人都下了车间,而刘老师被安排负责厂里的板报、图书室、广播室,专管宣传工作,成了名副其实的“文化人”。
后来,厂里安排去秦皇岛学习。刘老师思家心切,经常去邮局寄信,发现邮局橱窗里摆着《广州文艺》《江苏文艺》等刊物。开始还以为这些刊物是刊载歌词的,翻开来才知道上面有散文,有诗歌。一翻开来,可就拉不住了。一本接一本地买,一本接一本地读,从初中就偏爱文科的刘老师真是把这些刊物视若珍宝了。读得多了,自然而然地就开始动手写作,大量地写,反复地改,19岁那年终于发表了第一篇文章,从此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从读到写,可不就是一个准备的过程吗?而且,这是一个长期准备的过程。刘老师说:“写作需要天赋和勤奋。我不是一个有天赋的人,如果说有一点成绩的话,我完全是靠勤奋得来的。”持之以恒,天道酬勤。没有谁能够随随便便成功,都是日积月累的成果。勤奋,这是我跟刘老师学到的又一个关键词。
文学来源于生活,我们要感恩生活,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素材,还要学会朴素的文字表达……刘老师发自肺腑地将多年的写作心得全盘托出,让人受益匪浅。访谈持续了两个多小时,我还感觉意犹未尽,真想再听一会儿。
走出萱园,冬日暖阳洒在身上,驱散了寒意。我感觉有一束暖阳洒进了心里,暖暖的,亮亮的。冬至,冬已至,春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