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从博山再去莱芜潘家崖。
开车从南阎村上山,先是水泥路,再是沥青路,转过一个弯,又是一个弯,好在路况不错。绕了一段长长的“天路”,终于抵达海拔七百多米的潘家崖。
陡峭的悬崖下面,几排依山势而建的房子,全是石头到顶,房子前面是窄窄的石板路。村头小广场上,几个小摊紧挨着,摆着红豆、地瓜、白菜、萝卜,来往的游客随意挑选着自己喜欢的农产品。
夏天曾来过两次,我对这个小山村并不陌生,沿着最低处的那条小石板路进村,直奔那棵古柘树而去。
转过几个墙角,就看到了潘家崖村委院墙边的柘树。不是一棵,大的小的,有四五棵。最古老的那一棵,被高台护栏保护着,树干凭借铁栏杆的支撑越过院墙,朝着山崖弯过去,像极了被岁月压弯腰的老人家。老树已经空心,树干被两道钢筋牢牢地箍着,却依旧枝繁叶茂,生机盎然。老树上挂着济南市绿化委员会制的树牌,标注二级保护,树龄约480年(也有人说这棵树的树龄应在千年左右)。挨着老树的那一棵,粗壮的树干也朝着山崖弯过去,姿态竟然跟老树毫无二致。其他几棵,还小一些。这几棵树应该都是从老树的根上发出来的吧。
夏天,曾和三五好友上山避暑,在此喝茶聊天。这里一片浓阴,凉风习习,恍若进了世外桃源。曾相约秋天再来,看看柘果的模样,却总是错过,已经辜负了好几个秋天,今年终于得偿所愿。时令已是深秋,叶子一片金黄,柘果大多落了。看到枝叶间还藏着几个果子,摘下一个,捧在手心里仔细端详,仿佛得了奇珍异宝。成熟的柘果是橘红色的,形状椭圆近球形,外表皱皱巴巴的,看上去像荔枝(也有人叫它山荔枝),但是没有皮,是典型的肉质聚花果。小心翼翼地咬开品尝一下,味道甜中带酸,水分不大,质地有点硬。据说,柘果可以食用,还可以酿酒。
“又北三百二十里,曰灌题之山,其上多樗柘,其下多流沙,多砥”这是关于柘树的最早记载,见于《山海经》。柘树,是桑科、柘属落叶灌木,叶子还可以养蚕,相传轩辕黄帝的妻子嫘祖就是用柘树叶子养蚕的。古代有“柘丝为最”的说法,据说用柘树叶子养的蚕产出的丝质地好,韧性强。柘树的根皮皆可入药,有止咳化痰、舒筋活络等功效。《本草纲目》中有柘树的记载:“其实状如桑子而圆粒如椒,名佳子。其木染黄赤色,谓之柘黄。”柘树树干的树芯是金黄色的,是一种珍贵染料。在古代,黄色可是一种尊贵的颜色,帝王才能享用,柘树因此得名“帝皇树”“帝王木”。柘树木材坚硬,不易变形,是古时候制作弓箭的首选材料,也是雕刻制作高档家具的优质木材。北方柘树与南方檀木齐名,“南檀北柘”的说法由来已久。但是,柘树生长极其缓慢,上百年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其树干又容易空心,难以成材。因此,柘树成为珍稀树种。
潘家崖的柘树,是目前我唯一见过的柘树。这也是山东省记载最早的古柘树。
相关资料记载,潘家崖村和博山是有些渊源的。《崔氏谱》记载,崔姓兄弟在乾隆年间从博山桃花泉村迁到此地建村,最初只能在山崖下扎个窝棚过日子,因为盼望回老家,村名就叫“盼家崖”,后来谐音叫成“潘家崖”。一位常年喜欢户外运动的朋友告诉我,博山镇门峪附近的山上也有柘树,有机会得去看看。
返回村头小广场,我注意到一位老人卖的红豆。红豆粒粒圆润饱满,像一颗颗红色珍珠,显然是精心挑选过的。红豆是老人自己种的。问其高寿,老人说很快就满八十岁了。“我爷爷说过,他小的时候,那棵老树就又高又粗了。”说起村里的柘树,老人笑容满面,如数家珍,“现在,这些树可是我们村里的宝贝啊。”老人说在他们的心目中,老柘树就像守护山村的长者,能够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吉祥。
潘家崖村的古柘树,真不是一般的树,应该好好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