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晏弘的头像

晏弘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412/08
分享

看箭

君不闻乎?孔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法语之言是诤言,忠告逆耳,错误改过来了,如活人箭;巽与之言是谄媚,巧言令色,不加分析而洋洋自得,如杀人箭。

禅宗公案里有许多明心见性、机锋相对的故事,佛门有打有骂,德山棒如雨点,临济喝似雷轰,无不接引,启示开悟。唐朝贞元年间,有僧问药山惟俨禅师:“平田浅草,麈鹿成群,如何射得麈中麈?”药山厉声道:“看箭!”僧放身便倒。药山说:“侍者,拖出这死汉!”僧便走。药山说:“弄泥团汉,有什么限?”北宋雪窦重显禅师读此公案,写下批语:“三步虽活,五步须死。”再写二字:“看箭”。这一箭必中,不是杀人箭,就是活人箭。

唐朝高僧多,宗风甚奇特。有一位石巩慧藏禅师,他出家前以打猎为生,跋山涉水追赶一群野鹿,路遇马祖道一禅师,问询鹿踪,言谈间,马祖道一发现石巩是法器,试探地问道:“你懂箭术吗?”

石巩反问道:“难道和尚你比我懂?”

马祖道一接着问:“你一箭能射几只鹿?”

“不敢吹,一箭一只,百发百中。你呢?”

“我能射杀一群!”

“和尚太残忍了!都是生命,何必一箭射杀一群?”

“既然知道彼此都是生命,你为何不射自己呢?”

“射自己?实在无法下手。”

马祖道一笑了笑,便走了。石巩心里忽然想到马祖道一的那句反问“为何不射自己?”当下顿悟,毁弃弓箭,追上马祖道一,虔诚拜师,发誓修行。

后来三平义中禅师参见石巩,石巩才见三平来便作挽弓搭箭之势,喝道:“看箭!”

三平拔开胸前的衣服,挺胸问:“此是杀人箭还是活人箭?”

石巩弹了弓弦“噔、噔、噔”三下,三平便礼拜。

石巩叹道:“三十年,一张弓两只箭,今日只射得半个圣人。”随即做出拗折弓箭之势。

三平后来参拜大颠宝通禅师,说及此事,大颠博识高迈,曾与韩愈过从甚密,大颠云:“既是活人箭,为什么向弓弦上辨?”三平无语。

大颠云:“三十年后,要人举此话,也难得。”

此则禅宗公案名曰:“石巩张弓,三平中箭”,在中国最早的禅宗史书《祖堂集》里有记载:三平和尚参师(注:指石巩禅师),师架起弓箭,叫云:“看箭!”三平擗开胸受。师便抛下弓箭,云:“三十年在者里,今日射得半个圣人。”三平住持后,云:“登时将谓得便宜,如今看却输便宜。”

石巩为何说“只射得半个圣人”呢?达摩祖师心法直指人心,“不立文字”。石巩见人开弓“看箭”,其实是接引参禅者必须直指本心,乱射虽中,不是真中。三平挺胸而受,让石巩箭中此心,领会了个中义理,但并未明白佛旨,三平所示尚是俗世的“肉团心”,还不是真正的大彻大悟的“心”,所以石巩弹了弹弓弦,说三平只是半个圣人。三平悟后,道出心底话,当时谓得便宜,今看却输便宜。

我曾写过一首诗《千万次的问》,结尾有句:“欲破困境,不舍疑问//言在当下,意在别处。”也可以做“看箭”的注脚。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