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仁爽的头像

王仁爽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1/31
分享

儿时的年味

在岁月的长河中,儿时的年味儿如同那熠熠生辉的明珠,永远镶嵌在记忆的深处,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每当新年的脚步临近,那些遥远而又清晰的画面便如潮水般涌上心头,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怀念,一种纯粹而热烈的情感羁绊。

儿时的年,是从腊月初八开始有了模糊的轮廓。“腊七腊八,冻死寒鸦”,在那个寒冷的冬日清晨,一锅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是年味儿的最初唤醒。母亲早早地起床,将各种食材——红豆、绿豆、红枣、桂圆、大米、小米等一一洗净,放入锅中慢慢熬煮。那时候的厨房,弥漫着袅袅的热气,氤氲着各种食材混合的香气。我总是好奇地守在炉灶旁,看着锅里翻滚的粥,听着母亲讲述腊八节的故事。每一颗饱满的豆子,每一片圆润的枣子,都像是年的使者,带着一种神秘的气息,预示着新年即将拉开帷幕。

随着腊八粥下肚,肚子里暖暖的,心中对年的期待也愈发浓烈。进了腊月,空气中仿佛都开始弥漫着一种特殊的氛围。大人们开始忙碌起来,而孩子们则像一群欢快的小鸟,在这忙碌的氛围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乐趣。

腊月里,最让孩子们兴奋的莫过于跟着大人去赶年集。那是乡村一年中最热闹非凡的集市,天还未亮透,人们就从四面八方涌来。集市的街道两旁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年货,各种摊位绵延不绝。卖春联的摊位上,一幅幅红彤彤的春联挂满了绳子,黑色的毛笔字在红纸上跳跃着,仿佛在诉说着新年的吉祥话。卖年画的摊位则像是一个艺术的小天地,画上有威风凛凛的门神、抱着鲤鱼的胖娃娃、风景秀丽的山水图。那些色彩鲜艳的年画,在冬日的阳光下显得格外耀眼,每次我都会站在摊位前,眼睛里满是新奇与渴望,直到大人拉着我走才肯离开。

而卖糖果和点心的地方则是甜蜜的天堂。那时候的糖果种类虽然没有现在这么繁多,但每一种都充满了诱惑。水果糖被包裹在彩色的糖纸里,像一个个神秘的小宝藏;还有那用油纸包着的糕点,层层叠叠,散发着香甜的气息。大人在挑选年货的时候,总会给孩子买上一小包糖果,那是一种甜蜜的奖励,也是年味儿的一种体现。当那一颗颗糖果在口中慢慢融化,甜蜜的滋味便在味蕾上散开,一直蔓延到心底,那是一种只有在过年时才能享受到的特殊待遇。

除了糖果,鞭炮也是孩子们心心念念的年货。卖鞭炮的摊位总是被孩子们围得水泄不通。一串串的鞭炮整齐地码放在那里,有小鞭炮、二踢脚,还有那种可以拿在手里燃放的烟花。卖鞭炮的叔叔一边大声吆喝着,一边展示着鞭炮的威力。他会点燃一个小鞭炮,“噼里啪啦”的声音瞬间响起,吓得女孩子们捂着耳朵尖叫,而男孩子们则满脸兴奋,眼睛里闪烁着渴望的光芒。在那个时候,鞭炮不仅仅是一种娱乐的物品,更是年味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象征着喜庆、热闹,是新年到来时驱散一切阴霾的声响。

随着年集的热闹渐渐散去,家里也开始了紧张的年货置办。那时候没有冰箱,但这丝毫不能阻挡人们对丰盛年夜饭的向往。家里的小院里,成了天然的“冰箱”。从集市上买回来的鸡鸭鱼肉,都用绳子串起来,挂在院子里晾晒着的绳子上。那些冻得硬邦邦的肉和鱼,在冬日的阳光下闪着寒光,却也让孩子们垂涎欲滴。我常常会仰着头,看着那些挂着的食物,想象着它们变成餐桌上的美味佳肴的样子。

到了腊月二十三,是传统的小年。这一天,家里要打扫卫生,送灶王爷上天。母亲会把家里的角角落落都打扫得干干净净,仿佛要把过去一年的尘埃和烦恼都清扫出门。我会跟着母亲一起打扫,虽然有时候只是在捣乱,但那种参与的快乐却是无法言喻的。而送灶王爷的仪式则充满了神秘色彩。灶台上摆着简单的供品,母亲会恭恭敬敬地把旧的灶王爷像揭下来,在灶前烧掉,嘴里还念叨着一些祈求灶王爷保佑的话语。看着灶王爷的画像在火焰中化为灰烬,我心中充满了好奇和敬畏,仿佛灶王爷真的会带着我们的心愿上天庭,向玉皇大帝汇报我们家一年的情况。

过了小年,年味就像发酵的面团,越来越浓。腊月二十四,全家开始大扫除。家具被搬到院子里,父亲会在扫帚上绑上长长的竹竿,清扫房梁上的蜘蛛网和灰尘。我和哥哥姐姐们则负责擦洗家具,那时候的家具虽然没有现在这么精致,但我们依然擦得很认真。每一件家具在我们的擦拭下都焕发出新的光彩,就像新年即将带来的新希望一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会发现一些被遗忘的小物件,像是藏在角落里的弹珠或者是一张旧照片,这些意外的发现都会成为我们大扫除中的小惊喜,也让年味儿多了一份回忆的温馨。

到了腊月二十七八,家里开始蒸馒头、做包子。这是一场美食的盛宴,也是家庭主妇们展示厨艺的时刻。母亲会提前和好面,然后将面团放在温暖的地方发酵。等面团发好后,她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法师,把面团变成各种各样的形状。馒头可以做成圆形的,寓意着团圆;包子则可以包上各种馅料,有甜甜的豆沙馅,也有咸香的肉馅。我最喜欢看母亲做花卷,她会把面团擀成薄片,然后抹上油、撒上盐和葱花,再将面片卷起来,切成一段一段的,用筷子在中间一压,一个漂亮的花卷就做好了。当这些馒头、包子和花卷放入蒸笼里蒸的时候,厨房里弥漫着浓浓的麦香。等到蒸笼揭开的那一刻,白白胖胖的馒头和包子冒着腾腾的热气,那景象就像一个个充满生机的小生命诞生了一样,让人满心欢喜。

而写春联则是一项充满文化气息的活动。如果家里有识字会写字的长辈,那春联就会是自家创作。父亲会拿出毛笔和墨汁,认真地在红纸上书写着对新年的祝福。“春临大地百花艳,节至人间万象新”之类的春联在他的笔下诞生,那一笔一划都充满了力量和韵味。我会在旁边帮忙磨墨,看着黑色的墨汁在砚台中缓缓转动,心中对父亲充满了敬佩。如果家里没有这样的长辈,也会去村里的文化人那里求一副春联。贴春联的时候,父亲会小心翼翼地用面粉熬成的浆糊把春联贴在门框上,我在一旁帮忙递春联,当那红红的春联贴好后,整个家都焕然一新,充满了喜庆的氛围。

年三十终于来临,这是一年中最激动人心的一天。早上,我会早早地穿上新衣,那是母亲提前为我准备好的。新衣的布料虽然不是很昂贵,但却充满了母亲的爱。穿上新衣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像是换了一个人,整个人都变得精神抖擞。然后就是贴年画,在墙上贴上那些漂亮的年画,家里顿时变得五彩斑斓。

中午时分,男人们会领着孩子去祭祖。我们带着供品,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祖坟前,给祖先们磕头,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健康。这种祭祖的仪式,虽然简单,但却蕴含着对先人的感恩和对家族传承的敬重,也是年味儿中一种深沉的文化底蕴。

回到家后,女人们已经在厨房里忙碌地准备着年夜饭。厨房里弥漫着各种香味,锅碗瓢盆的声音奏响了一曲欢快的交响乐。炖肉的香味从锅里飘出,那是一种浓郁的、让人垂涎欲滴的香气。除了炖肉,还有各种炒菜,炒青菜的清香、炒鸡蛋的香味、炸丸子的油香混合在一起,让人的味蕾都在欢呼雀跃。

到了晚上,年夜饭正式开始。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桌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桌子中间是一条大大的红烧鱼,那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寓意着年年有余。还有象征团圆的饺子,那一个个白白胖胖的饺子,就像一个个金元宝。吃年夜饭的时候,长辈们会给我们讲述过去的故事,讲述家族的历史,那些故事如同岁月的沉淀,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传递给我们。我们边吃边听,心中充满了对家族的归属感和对新年的美好期待。

年夜饭过后,就是守岁的时候了。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虽然那时候电视节目并不像现在这么丰富),或者围坐在火炉旁,嗑着瓜子,吃着糖果,聊天说笑。外面的鞭炮声此起彼伏,那震耳欲聋的声音如同新年的号角,宣告着旧的一年即将过去,新的一年即将到来。我会时不时地跑到门口,看着夜空中绽放的烟花。烟花在黑暗的夜空中盛开,五彩斑斓的光芒照亮了整个村庄。那一瞬间的美丽,让我感受到了新年的神奇和魅力。

大年初一,是拜年的日子。天还未亮,我就被外面的鞭炮声吵醒。穿上新衣,我和家人一起出门去给长辈们拜年。走在村子里的小路上,到处都是喜气洋洋的景象。每到一家,我们都会恭恭敬敬地给长辈们磕头,说上几句新年的祝福语,长辈们则会笑着给我们红包,还会拿出各种好吃的招待我们。孩子们在一起玩耍,互相炫耀着自己的新衣和红包,笑声回荡在村子的每一个角落。

儿时的年味儿,是一种混合了美食、亲情、文化、传统和热闹的独特氛围。它是一种深深扎根在心中的情感,一种无论岁月如何流转都不会褪色的记忆。那时候的年,虽然没有现在这么多高科技的娱乐方式,没有那么多精美的商品,但却充满了真诚、温暖和浓浓的人情味。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瞬间,都如同珍贵的宝藏,被珍藏在记忆的深处,每当新年的气息再次弥漫,那些儿时的年味儿就会如同春风吹过心田,让我沉浸在那美好的回忆之中。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