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仁爽的头像

王仁爽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2/07
分享

老周

在小镇的机械厂宿舍区,老周是个远近闻名却又让人琢磨不透的人物。

老周五十好几了,身材高高瘦瘦,五官轮廓分明,年轻时应该算得上一表人才,可不知为何,岁月流转,他始终单身。认识他这么久,大家都觉得他在穿着和饮食方面,实在是与众不同。平日里,他几乎没穿过新衣服,总是那几件洗得发白、款式老旧的衣物轮番上阵。而饮食上,更是让人难以理解。工作日的中午,他必定出现在工厂食堂,享受那免费的午餐,风卷残云般将饭菜一扫而空。可早晚餐,对他来说似乎是可有可无的存在,多数时候就直接略过。不过,一旦听闻哪里有免费的餐食活动,他准会第一时间赶到,毫不客气地大快朵颐。

老周对待生病的态度,同样让人匪夷所思。要是头疼感冒了,他坚决不吃药,要么硬撑着,凭借自身的抵抗力熬过去,要么就吃几瓣大蒜,坚信这能驱散病魔。

老周家里还有一位老母亲,独自住在乡下。每个周末,他都会匆匆赶回家中。平常他住在宿舍,每次回去,很少见他给家里带些什么东西。而且,他压根儿不会做饭,回到家能给母亲准备的,永远都是简单的“烀地瓜”“烀芋头”。像包饺子、炒菜这类家常美食,对他而言仿佛是遥不可及的技艺。即便如此,还是有人觉得他挺孝顺,毕竟每周都按时回家看望母亲。可我却忍不住犯嘀咕:一个对自己都如此苛刻的人,对别人能有多好呢?

闲暇时光,老周几乎都沉浸在中医养生的世界里。不管是在宿舍的小床上,还是工厂的休息区,总能看到他戴着耳机,全神贯注地听着中医养生讲座。与人聊天时,三句话不离中医养生,从各种中药材的功效到日常饮食的禁忌,他都能说得头头是道。然而,他那瘦骨嶙峋的模样与对养生的痴迷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有一次,工友忍不住开玩笑说:“老周,你都瘦成皮包骨头了,还养什么生啊?这也不吃那也不吃的,就算活100岁,又有啥意思?”老周听后,脸上顿时浮现出尴尬的神色,但没过多久,他又继续滔滔不绝地讲起养生经来。

老周的思维方式常常让人觉得“怪异”。有一回,大家在宿舍里讨论隔壁村一个住院的病人。那病人病得很重,滴水不进,家属无奈之下只能给病人打营养吊瓶。可老周却突然冒出一句:“根本不需要,让他正常吃饭就行。”这话一出口,在场的人都愣住了,随即哄堂大笑。大家实在无法理解,一个连饭都吃不下的病人,怎么可能正常进食呢?那一刻,很多人都觉得老周的想法简直荒谬至极。

后来,我家孩子过生日,我特意打电话邀请老周来家里吃饭,想着大家一起热闹热闹。电话那头的老周,听到邀请后沉默了片刻,然后以工作太忙为由拒绝了。我女儿在旁边听到了,赶忙接过电话说:“周伯伯,你只管来就行,不用带东西。”老周住的宿舍离我家也就五六站地,步行完全可以到达。可即便如此,他还是坚持说工作实在抽不开身。挂了电话,我心里难免有些失落,觉得他肯定是心疼花钱,才找这样的借口推脱。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我对老周的好奇与疑惑越来越深。直到有一天,我和厂里一位退休的老师傅闲聊,无意间提到老周,老师傅叹了口气,给我讲起了老周的过往。

原来,老周年轻的时候,家里遭遇了一场重大变故。父亲做生意失败,欠下巨额债务,不堪重负选择了自杀。母亲因此一病不起,家庭的重担一下子落在了年轻的老周身上。为了还债和给母亲治病,他拼命工作,省吃俭用。那些年,饥饿和贫困如影随形,让他对食物和金钱产生了深深的恐惧和珍惜。长期的压力和营养不良,也让他落下了一些病根,所以他才痴迷于中医养生,希望能改善自己的身体状况。

至于他对母亲的孝顺,其实远比表面看上去深沉。虽然他不会做饭,也很少给家里买东西,但每周回家,他都会耐心地陪母亲聊天,帮母亲按摩,听母亲倾诉家长里短。在他心里,陪伴就是对母亲最好的孝顺。

了解到这些背后的故事后,我对老周的看法彻底改变了。他那些曾经看似不可理喻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如今都有了合理的解释。他并非是一个冷漠自私的人,只是过去的苦难经历在他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对生活的节俭,对养生的执着,都是在艰难岁月中努力寻求自我救赎和对家人保护的方式。

从那以后,每次见到老周,我都会主动和他打招呼,偶尔也会向他请教一些中医养生的小知识。我发现,当你真正去了解一个人,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就会发现那些看似奇怪的表象背后,往往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心酸与坚韧。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