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与妻女一起去看望老泰山。闲聊时,妻回忆起小时候兄弟姐妹一起围在父母身边猜谜语的往事,惹得年近九旬的老泰山逸兴遄飞,连续出了几个谜语让我们猜。见岳父没难倒我们,在旁边静听多时的岳母一出场就抛出了王炸:“生是一碗,熟是一碗。勿吃是一碗,吃完仍然是一碗。”一下子把我们闷住了。三个人绞尽脑汁猜了半天,岳母总是微笑着摇摇头。都说隔代亲,原本不松口的岳母在外孙女的纠缠下终于说出了谜底:螺蛳。
这则谜语,形象生动的语言中,兼具了几分禅意。让我对民间文学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产生了新的认识,对劳动人民的智慧又增添了几分敬意。
1.
查询百度百科得知:螺蛳为田螺科、螺蛳属,淡水生有螺厣和螺壳的软体动物。在我国各地的淡水湖泊、水库、稻田、池塘沟渠广泛分布。明·李时珍·陶弘景·《本草纲目·介二·田螺》记载:“田螺生水田中,及湖渎岸侧。形圆,大者如梨、橘,小者如桃、李,人煮食之”。
螺蛳肉嫩味美、营养丰富,且有清热止渴、明目等食疗功效,是人们最喜爱的水产品之一。江浙一带人爱吃螺蛳,我们家乡亦如是。有句谚语说:“清明螺,抵只鹅”,意思是说清明前后,螺蛳尚未到“孕产期”,壳里面还没有小螺蛳,是肉质最肥美,最有嚼劲的时候,其营养抵得上一只肥鹅。因此,清明时节,是吃螺蛳的最佳时期。
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螺蛳的谚语和歇后语:如用“螺蛳壳里打道场”来形容地方太小,拥挤不堪,没有回旋的余地;以“鸭子吃螺蛳”来形容一个人说话啰哩啰嗦;有口难开很为难就说“旱地里的螺蛳”;比喻一个人因为某些问题而拖累了整个团队就说“一只臭螺蛳坏了一镬汤”等等。
民间故事和谚语、歇后语一样,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故事中有很多关于螺蛳的故事,田螺姑娘是流传最广的一个,历久而不衰。其故事情节虽然有点夸张,却反应了人民群众的崇高理想和美好愿望。
2.
回首往事,就像回放一部老电影,画面虽然已泛黄,情感却永远鲜亮。
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能吃上肉的日子不多,螺蛳算是一样不错的菜。当吃腻了萝卜青菜,想换换口味的时候,老爸就会去池塘里摸点螺蛳回家。剪掉“屁股”后放在清水里泡上两个小时,待螺蛳肚里的泥污排放干净后,老妈会加上姜、大蒜、干辣椒等佐料炒出一盘香喷喷的螺蛳,那是我儿时最美味的一道菜。
喜欢吃螺蛳的人都知道,把螺蛳的“屁股”剪掉,才能把螺蛳肉嗍出来。剪螺蛳“屁股”的工作都是我做的,每次剪螺蛳,我都会数一下数量,一盘螺蛳有200~300个。剪到壳比较坚硬的螺蛳时,我就把剪刀换成老虎钳。有几次,因数量多、壳坚硬,我的手上磨出了水泡,水泡一破就疼痛难忍。说也奇怪,吃饭时,一闻到螺蛳的香味,疼痛就自然消失了。
端午一过,天气转热。放学回家的小伙伴们相约去池塘里戏耍,我们约定了一个暗号,经过谁家门前就敲几下脸盆。一听到脸盆声响,我就扔下作业本,拿着脸盆一骨碌跑出家门,还找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搪塞父母:去摸螺蛳了。天黑回家时,脸盆里只有十几个螺蛳,结果可想而知。
3.
清明假期,与妻一起到画里南江游玩。
在南王店江段,见“鱼伴浮藻隐匿于水草之间,悠悠乎无拘无束;螺依礁石蜷卧在轻浪怀里,醺醺然摇头摆尾”。汩汩清水中的螺蛳摆弄着身姿,显得优雅而惬意。我痴痴地望着,似乎被一种魔力所吸引,无法抗拒。贪婪的眼神引起了妻子的注意。
“下去抓点回家吧!”妻知道我喜欢吃螺蛳。
正合我意,于是三下五除二,把鞋袜甩在一边,不顾江水还冷下了水。
水中的螺蛳个头不小,一捞上来,却变小了。于是感悟顿生,摇头晃脑漫吟道:余观夫螺栖水大而出水小,乃水凸之故也。螺尚如此,而况人乎?纵观时下之风气,凸凹之处比比皆是,凸者,赞也,捧也;凹者,贬也,谪也。乃志趣不同致见解相异耳!
在妻的协助下,半个小时后,我们抓到了275个螺蛳,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上岸后,看见袋子里的螺蛳偎依在一起,缠绵缱绻,相濡以沫,我想起了潮汕地区一句很有名的俗语:“螺为子死”。因为螺蛳肚子从来不会空,只有到生命行将结束的时候,才会将肚子里的小螺蛳全数产出。用“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来形容它们,毫不为过,这种伟大的母爱让人为之动容。
4.
用“螺蛳下酒,强盗来了勿肯走”一句来形容螺蛳的味道鲜美,有种孤篇盖全唐的感觉。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螺蛳作为一种淡水产品,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不同区域,螺蛳的吃法也不尽相同,有水煮的、有酱爆的、有红烧的、有上汤的不一而足,最有特色的要数广西柳州的螺蛳粉。以螺蛳为主材的螺蛳粉,其灵魂就是螺蛳的鲜香味。作为柳州市的一张城市名片,螺蛳粉正带着柳州人的热情和活力,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我没去过柳州,在舌尖上的中国节目中看了这种怪异有趣的非遗美食后,也有了心心念念的感觉,或许这就是螺蛳带给我的情绪价值。
我猜测,当年发出“香螺酌美酒,枯蚌籍兰肴”感慨的庾信一定是螺蛳的拥趸;长吟“断瓶取酒饮如水,盘中白笋兼青螺”的曾巩,盘中若没有螺蛳,就不可能断瓶取酒;“但得螺蛳吞大象,从来美酒无深巷”的黄庭坚或许是个地道的美食家;王质应该是在螺蛳美味的诱惑下,才写下了“雨豪狭溪成阔溪,螺蛳蠼子澎澎肥”这一句。至于“青姿倩影住溪泉,一入盘中粒粒鲜”、“有幸凡间尝此物,一杯黄酒世无争”、“粒粒鲜汁辜海味,佳肴何必羡豪门”、“呼来好友同分享,吮尽三盘不说多”等等,那都是文人雅士们被螺蛳的美味征服后的真情流露。
5.
“前世勿修,螺蛳下酒”。在清爷爷在世时,一看到我们吃螺蛳,就会用这句话说我们。这句话的本意是,现在过这种用螺蛳作下酒菜的日子,是上辈子没好好修行种下的苦果。一开始,我是分不清这句话是俗语还是讽刺,后来,我读懂了它的画外音:条件不好的情况下,最开心的事,就是有螺蛳当下酒菜。几多辛酸,几多无奈,都会被螺蛳的美味化解。
时下的螺蛳,已成为一种大众食品,它凭借独特的味道,华丽转身,走进了餐厅,走进了酒店,被视为席上佳肴,体现了自身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记得前年八一战友聚会,晚宴结束后,意犹未尽的刘约了我和高、鲍,四人打车到江南四区,挑了一家专门烧螺蛳的夜宵摊,开辟第二战场。四碟小菜、一大盘螺蛳、两箱啤酒,边喝边聊。聊起当年在跑道中间草地上火攻蚂蚱群的趣事;聊到山东史大帅跌宕起伏的人生;聊到脱下军装那一刻心里的五味杂陈和刚到地方工作时的不适;聊到成家前后的各种压力和经历的辛酸……聊着聊着,地上的酒瓶越来越多,桌上的螺蛳壳扫了一次又一次。
或许是螺蛳在味蕾上带来的惊喜导引了酒精的积聚,战友的情义在嗍螺蛳的声响中越来越浓烈。不知不觉,三大盘螺蛳已一扫而光,足足八斤。看见桌上的空盘子,刘拉大嗓门喊老板再给我们吵一盘,老板战战栗栗地走过来,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呆呆地看着我们。这时才发现,已是凌晨一点,旁边的商家都已收摊,桌子下面已经洒满了螺蛳壳。无奈,我们也只能起身结账,摇晃着身子上了出租车上。
一阵凉风吹进车窗,我打的了一个嗝,肚子里涌上来的气,全是螺蛳味。
6.
“玲珑青壳不求尊,巧手厨香摄客魂。”来自南江的清水螺蛳在妻子的精心烹炒下成了一道芳香四溢的美味佳肴,连跟着老妈吃素已久的老爸也忍不住开了荤。老爸的举动虽然有点突然,却让我领悟了“虽是湖中一野螺,珍鲜胜过大肥鹅”、“春来佳肴万千品,独领百味明前螺”这两句诗真正含义。
有螺蛳,岂能无酒?在珍鲜胜肥鹅的助攻下,三两白酒顷刻下肚,沉积在脑海里的往事一下子被激活,五叔的影子在酒精的刺激下闪现于脑海。
我和五叔的关系比较特殊,既是叔侄,又是同学,还是同门师兄。2000年初,我和五叔一起在金华交通职业技术学校学驾照,度过了三个月的同窗时光。期间,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训练,一起吃睡,称呼在叔叔、同学和师兄三者间切换,感情也急剧升温,有时候甚至超越了叔侄关系。因此,五叔成了五个叔叔中与我感情最深的一个。五叔长我十岁,以前从事啤酒批发,旧村改造后,蜕变成了一位蜂王,走上了甜蜜的事业。五叔待我之好胜过小叔,关爱无处不在。但凡有新鲜果蔬,总会拿一点与我分享。他知道我喜欢吃螺蛳,就在养蜂间隙,去旁边的池塘里抓点螺蛳,抓得多时就直接分一半到给我,份量不多时,就喊我过去就着螺蛳与他对酌两杯。我家里有吃不完的蜂蜜,那都是他汗水的结晶,有时连我妹妹家也跟着受益。他非常关注我的事业,我生意不好心闷无计时,他给我鼓励打气;我生意渐有起色时,他为我喝彩助力;我生意走向辉煌时,他劝我冷静谨慎。他对我女儿,就像自己的亲孙女,虽然见面时间不多,却一直关心她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更关注她的婚姻大事。前不久,女儿出闺,五叔却没喝到喜酒。想到此,我不禁仰天长啸,感叹造化弄人。
去年这个时候,五叔曾给我送过螺蛳,那是他在金华源东养蜂时抽空抓来的。如今,五叔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一年了,每次吃螺蛳,他的音容笑貌就会出现在我眼前,那铿锵有力的话就会在耳边回响:“忙碌时要专注,闲暇时可蓄力,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思念的滋味就像一杯苦咖啡,我噙着泪水,舀出一勺螺蛳,举起酒杯,仰天祭道:“五叔,今天螺蛳下酒,我敬您一杯!”
我希望,五叔在天堂能听见。
7.
世间美好的东西不少,但真正属于自己的并不多。
被卷在时代潮流里我们,习惯了追逐大众公认的视觉热点,却忽视了事务不经意间的华丽转身。
螺蛳,这个自然界最不起眼的小动物,以它默默无闻、低调沉稳的内质,塑造了“不与虾争食,甘为水清纯”的品性,吸引着我从大光圈镜头中凝神贯注。
螺蛳的美味,让人“嗍尽三盘不说多”。在这个纷扰的世俗世界里,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从生活中尝出人生况味,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人生的酸甜苦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