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缪文中的头像

缪文中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5/20
分享

古月桥影契我心

古月桥影契我心

“嗦啦嗦啦西啦西,问声晚饭吃过米?同年哥,讲新闻,上讲天,下讲地,听听奇闻也有味......”义乌电视台的《同年哥讲新闻》,是义乌男女老少最爱看的方言栏目。片头有一个熟悉的身影,侵虐了我二十多年,它的丰姿已烙在我大脑,挥之不去。这个身影就是全国重点文物—古月桥。

1

古月桥,古称大桥,静卧在古称野墅的赤岸镇雅治街村西侧百米的龙溪上。清·嘉庆《义乌县志》“卷二”“水”“十八页”载:“龙溪:县南四十里,源出吴宁紫微山顶,环抱野墅,至双溪口合流” 。“桥渡”“四十二页”载:“大桥:县南四十里。一洞,高二丈,广丈余,修亘五丈,跨龙溪之上,去野墅西里许。”

与龙溪相偎相依走过八百多年的大桥,留下了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关于桥名来历的传说是流传最广的一则。据传,南宋名臣徐侨回乡为母守孝,途经龙溪时不慎遗落官印,野墅村的放牛娃古月在龙溪畔拾得后将其奉还。为感谢淳朴、忠厚的乡亲,徐侨出资请知名工匠在龙溪上建造了这座桥,并以放牛娃古月的名字为桥命名。

民间故事的精彩内容虽无从考证,却一直流传至今。雅治街村保存的《义乌野墅朱氏宗谱》上,古月桥方位的古地图赫然在目,为后人提供了有据可考的史料。

桥侧面中部横石匾上阴刻的“皇宋嘉定癸酉季秋闰月建造”12个字显示,此桥建造于1213年。其造型结构与《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是一脉相承,采用单拱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建造,桥拱呈五边形。这种工艺,不仅显示了古代义乌人民的聪明才智,也为我国桥梁发展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为正本清源,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确定桥名为古月桥。作为国内建造时间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石拱桥之一,2001年6月25日,古月桥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溪之水自东南向西北流,到古月桥下却拐了个弯,由西南折向西北流淌。古人为何要把桥造在龙溪的拐弯处?我心里留下了一个问号。

2

“别院深深夏篥清,石榴开遍透帘明。”初夏的阳光热情而奔放,草木焕发出青春的活力,使空气也温馨无比。周末闲暇,或许是心灵感应,古月桥的身影忽上心头,遂独自驱车前往雅治街,不为别的,只为领略它那上弦月般的弧线美,了却经年累月的思念。

到雅治街,顺着指示牌来到离桥不远的一块空地。打开车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月桥”和“赤岸风景区--古桥月影”两块石碑瞬间跳入眼帘。走到桥边,但见稻浪层层连绵翻滚,蝴蝶携手翩翩起舞;树叶在风中缠绵悱恻,鸟雀在枝上追逐戏耍;一排野艾整齐列队,向古桥敬礼;几棵樟树昂首挺胸,在两侧守卫。桥下,龙溪在放声歌唱,优美的旋律迷醉了苔藓、水草和桥身的每一个石头构件,就连岸边的藤蔓,也显得超然脱俗。试问,沉浸在如此典雅意韵中的古月桥,怎么能不清新脱俗,隽永绵长呢?

走上古桥,犹如穿越时空,一股飘飘欲仙的感觉油然而生。“独立小桥风满袖”,我俯身抚摸了桥面的条石,用心去聆听它的沧桑往事,眼前浮现出来来往往的货郎担,耳边传来了野墅市上的阵阵叫卖声。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古月桥牵着龙溪的手,造型是一个的圆圆的“满月”。在这简易古朴的意象中,我感觉到,古月桥不仅给雅治街增添了灵性,还让每一个日子都意义非凡。

3

古月桥,连接着历史与现实,也把现实引向了遥远的未来。

我曾读到过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马苏娜教授的一篇文章,题目是《简析禅宗思想对废名小说<桥>的渗透》。文中阐述了禅宗思想是形成废名小说《桥》的重要因素,从人生的形式、达观的禅意和返朴归真等方面探讨了禅宗思想对《桥》的影响,同时点明了小说中桥所蕴含的禅意。

现实生活中,桥的作用并不止于便利交通、加强联系和提高安全,还有深层次的含义。它是联接烦恼、执迷、现实世界的此岸与解脱、自由、涅槃的彼岸的纽带。走过桥,就是不一样的景色,这不仅是时空的改变,更是情感的升华。所以古人认为,修路造桥是积德行善的行为。

在中国古典名著中,以桥为背景上演的经典故事不胜枚举,如: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白素贞许仙断桥结缘、梁山伯与祝英台曹桥结拜、张翼德大闹长坂桥......

最令我感慨的是《石桥禅》:佛祖弟子阿难出家前,在道上遇一少女,爱慕难舍。佛祖问阿难:“你有多喜欢那少女?”阿难答:“我愿化身石桥,受五百年风吹雨打,但求她从桥上走过。”佛祖感动,遂让阿难化身成石桥,五百年后,阿难终于等到了自己十分喜欢的那个少女......

一诗友读完故事,慨然赋诗:“风吹前世三千载,雨打今生五百年。若有君从桥上过,自甘石花在人间。”此中滋味,不知几人能解开?

4

凄美的故事会挑动人的神经,也会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古月桥见证了四个朝代的兴亡盛衰,经历了八百十一年的风雨历程,走过了二十九万六千多个日夜。我不知道,桥上上演过多少凄美的故事,但我坚信,这里一定演绎过无数次喜怒哀乐,无数场悲欢离合。

这些被历史洪流淹没的故事中,应该有张继《枫桥夜泊》里“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幽寂清冷和孤孑轻廖;还有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中“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的悠扬格调和翘首遥思;不乏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的景致衬托;也少不了陆游“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心旌荡漾。

如今,古月桥在“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的惆怅中迎来了“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恬静自然,于“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的足迹里畅想着“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希望。新时代的号角声中,以红木家具为产业的雅治街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唯一不变的是,野墅朱姓子孙对古月桥的崇敬和爱护。这些,可以从它和龙溪的合拍中进行稽考,在前来观赏的游客中得到验证。

一场雨后,龙溪又开始奔腾。哗哗水声,是为雅治街的红木产业鼓劲;朵朵浪花,是为朱姓子孙的干劲喝彩。古月桥一直静静地守护着,默默地为他们祝福。

5

世上总有些人,独具慧眼,目击道存,能从平常的事物中看出不平常的意思,在有意无意之间作见道语,发人所未发。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这是婺州双林寺始祖,中国维摩禅祖师傅大士写的一首禅诗。据说,这首千古绝唱,凡人很少能悟透。

如何才能破解这首诗的“秘密”?愚以为,重要的是如何看待“桥”和“水”这两个物象。水动也好,桥动也罢,都应该把它们看作是平等的物体,做到“物我统一”。“物我统一”,一切释然。由此及彼,人生亦如此,只有心灵放空,才能容纳万物。放空即“放下”,“放下”才能“拿得起来”,“空手”才能不断“拾得”。小猴子下山,就是想的太多,又没有放下,才会空手而归。所以,懂得放下,才能真正拥有自己需要的东西。

至于桥下之水,乃人之本性也。

转念一想,前面的问题瞬间得到了答案。先人之所以在龙溪的拐弯处建造古月桥,那是在提醒过桥之人:过桥之际,不妨看看,水尚能曲能直,做人不可太过执着。或许,这也傅大士这首禅诗的奥秘所在。

挥别古月桥之际,我想起了沈从文说的一段话:“在青山绿水之间,我想牵着你的手,走过这座桥,桥上是绿叶红花,桥下是流水人家,桥的那头是青丝,桥的这头是白发。”

未及细思,绎思即起。横跨在义乌江上的那些现代化大桥,是否能再续古月桥的辉煌,把国际商贸城独有的风姿与神韵发扬光大......

我陷入了沉思,大脑却被古月桥占据着,它的身影在我心里越来越苍劲、伟岸。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