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西宁满城的丁香花争相绽放,大街小巷处处散发着淡雅清新的芬芳,让每一口呼吸都充满着春天的味道。在这景色宜人的季节,女儿一家人专程从北京来青海探亲,我们网上预约了参观中国原子城的门票,又拜托一位好朋友联系上一辆七人座的小型轿车。
5月4日清晨,天空阴云密布,微风中带着一丝寒意。开车的司机张师傅如约来到酒店,我们一行五人便从西宁出发驱车前往中国原子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西海镇,那是一个遥远又神秘的地方。
汽车驶离西宁市区,一路朝西北方向通行,沿途高速路,穿隧道,过山岭,畅通无阻。我透过车窗,望见沿途景色由绿变黄,山间树木渐渐稀少。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行程,来到湟源与海晏两县的交界处,地势呈现草原风貌。一座框架钢结构的标志性大拱门映入视野,它跨越公路两侧,居中镶嵌着“中国原子城”五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我们在大拱门右侧休息区停车观赏。天气阴冷,寒风拂面,大家急忙裹紧衣服,但游兴丝毫不减,跑来跑去四处拍照。
环顾四处,“中国原子城”大拱门矗立在宽阔的公路上,依山傍水,很有气势,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它左侧连接一个安放的大花篮造型,“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十一个红色大字环绕花篮中间;右侧连接一组矗立的雕塑,雕塑下方有六位人物群体雕像背靠一片火红的旗帜,中部是闪耀光芒的银色圆球造型,上方是两把直刺苍穹的利剑,主剑上铭刻着“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地方”十一个红色大字震撼人心。公路左侧一片空旷的山体上,树立着两排 “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共筑中华复兴之梦” 的红色标语引人注目。
看罢“中国原子城”大拱门,我又详细浏览了树立在休息区的五块展板,它们展示出原子城简介、海晏县概况、景点民俗及服务网点分布等基本情况,内容图文并茂,尽显圣湖之畔、湟水之源、情歌之乡、两弹之地的独特魅力,引发游客们深厚的兴趣。
打卡拍照之后,女儿一家人对中国原子城的神秘感又增加了一层。但我对中国原子城并不陌生,三十多年前曾经在这片草原上生活工作过。坐在车上,我自豪地向他们介绍起自己在部队海晏牧场那段难忘的生活和工作经历。
1993年初春,新婚不久,我从宁夏的部队农场调到海晏牧场工作。从农场一线带兵人转变为牧场机关生产助理员,工作角色转变,服务对象不同,生活工作环境也发生很大变化。但在场领导的关怀帮助下,我很快适应了牧场的生活和工作岗位,在牧场一干就是五年。五年期间,我经过多个工作岗位的历练,由少尉排长提升为上尉副营职干部,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为我以后到部队机关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也是我二十五年军旅生涯的重要时期,我十分感恩在海晏牧场工作的那段经历。
群山环抱的部队牧场,平均海拔3600多米,距海晏县城数十公里,因为是军事禁区,平时人员出入不便。牧场地处偏远,生活环境艰苦,尽管场里设有卫生所、兽医站、服务社及小学校舍,自建温室大棚种植蔬菜,但仍不能满足广大干部职工和牧工群众的生活需求。牧场每周发一次班车下西宁,方便了干部职工和牧工群众出行办事。我任副连职干部时,妻子和一岁多的女儿随军来到牧场。我去一趟西宁当天就随班车返回牧场,除了过节过年时给双方的父母汇点钱款外,就是尽量多采购生活食品。有时,一次就买下一大箱鸡蛋、一大箱豆奶粉,以及一大袋土豆、水萝卜等耐贮存的蔬菜。
虽然生活条件相对艰苦,但一家人团聚在一起也是幸福的。工作闲暇之时,我和妻子对女儿进行启蒙教育,给她播放录音磁带听故事,给她看图文并茂的儿童图书。功夫不负有心人。女儿不满两岁还不会说话时,竟然认识了200多个汉字。后来她两三岁时,便能流利地背诵出十几首唐诗,还能绘声绘色地讲出听到的儿童故事。牧场的同事们见了女儿都夸她聪明,还说我们两口子教女有方。
轿车沿着平坦的柏油公路,快速奔驰在草原上。望着车窗外苍茫的草原风光,我讲起那些往事内心非常激动。“张处,我再放一首音乐,你也许就要哭了。”张师傅开玩笑地说,他早听朋友说过我在部队机关当过处长。他随手按下车上DVD机的播放键,一首歌声悠扬而深情的青海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随风飘荡在草原上,带着我的思绪又飞回当年的时光……
“张处,我们先去参观原子城纪念馆吧。” 突然,张师傅打断了我的思路。我回过神来,连忙点头表示同意。
驶进西海镇,柏油街道上人车稀少,显得十分宽敞,道路两侧一栋栋楼房焕然一新,行道树还未发芽,枯黄色的草坪上已冒出新绿。西海镇地处湟水源头的金银滩草原上,距西宁市约110公里,平均海拔3200多米,比西宁市高出800多米。显然,这里的春天姗姗来迟,还不是旅游旺季。
我们迎着冷嗖嗖的寒风从停车场下车,径直走到原子城纪念馆广场。广场上矗立着三面高高的旗帜迎风招展,中间是鲜艳的五星红旗,两侧是一蓝一红的青海原子城标志旗。旗杆基座由九块方正的花岗岩石组成,上面铭刻着一排鲜红的大字——青海原子城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一群大学生高举着一面鲜红的团旗,他们胸戴团徽整齐列队在馆前合影。纪念馆造型呈平面方形,东西两侧为半掩体护坡,再现了原子城当年的神秘气息和建筑特色。馆前台阶中央斜立着一个巨大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金色模型,闪耀光芒,令人瞩目。
我们与大学生们依次排队走进馆内,跟随讲解员的脚步进行参观,聆听她激情感人的讲解。首先看到的是红色前厅,依次是“东方巨响”体验厅、“巍巍丰碑”精神厅和“历史抉择、激情岁月、勇攀高峰、伟大成就、筑梦复兴”五大展厅。展览以宏大的叙事逻辑,将传统图片、文物展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复原模拟场景与高科技展示场景相衬托,从高度、广度、深度全景展示221工程决策、建设、生产、研制的实践过程,体现了基地的重大历史贡献,彰显了“两弹一星”工程对中国走独立自主发展道路的启示意义和“两弹一星”精神的时代价值。
望着陈列的一幅幅鲜为人知的珍贵历史图片,一件件原始文献资料和革命文物,以及手摇计算机、原子弹和氢弹等复原模型,我的内心非常激动,仿佛走进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20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英明决策和精心组织下,新中国大批科研专家及创业人员扎根高原,忘我工作,克服艰难险阻,突破各种难关,独立自主完成了原子弹和氢弹爆炸、导弹飞行和人造卫星发射上天,让我们中华民族挺起了脊梁,也给我们留下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走出原子城纪念馆,我们又驱车来到原子城爆轰试验场。寒风凛冽,沙尘飞扬,白蒙蒙的雾气笼罩着空旷的草原深处那一座座小山似的掩体,给人一种神秘感。由于天寒风大,客人们出现高原反应症状,不愿下车前往参观,只好作罢。我和女儿下车,站在爆轰试验场门口的原子弹模型旁合影留念。我在部队时,曾来爆轰试验场参观过地下掩体工程,也无遗憾。匆匆打卡之后,我们又前往美丽的青海湖。
原子城之行,让我们接受了一次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我的思想得到一次洗礼。我深深地感到,我们每个人只有把爱国和爱家统一起来,把实现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凝聚起推进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中华民族才能永远立足于世界东方。
先贤丰碑在,后继有来人。如今可以告慰先辈的是,这片神秘的金银滩是令人向往的地方。你看,青年学子们来了,外地的游客来了。对于我的女儿来说,原子城之行,也是寻根之旅。女儿一岁多来到海晏牧场生活了两年,但长大后再未来过牧场,草原生活已不在她的记忆里。我相信,通过这次寻根之旅,女儿心中的金银滩大草原一定是美丽的,也是终身难忘的地方。
离开西海镇,天色渐渐晴朗起来。回望金银滩,远处绵延起伏的群山白雪茫茫,枯黄的大草原上泛出的新绿依稀可见,仿佛那是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款款走来。她热情奔放地向前来参观的人们宣告:这里的春天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