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大凡读过几首古典诗词的人,也许都会知晓唐朝大诗人刘禹锡的这首遐尔闻名的《陋室铭》。把它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盛名;水不在于深,有蛟龙潜藏就显示神灵。这虽然是间简陋的小屋,但我品德高尚、德行美好。苔痕布满阶石,一片翠绿;草色映入帘栊,满室葱青。往来谈笑的都是饱学多识之士,没有一个浅薄无识之人。可以弹未加彩饰的琴,可以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声使耳朵被扰乱,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杨雄的玄亭。正如孔子说的:“有什么简陋之处呢?”
刘禹锡何许人也?据史料记载:刘禹锡,字梦得,生于公元772年,卒于公元842年。荥阳(今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市)人,祖籍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他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被誉为“诗豪”。刘禹锡出生于苏州嘉兴(今浙江省嘉兴市),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其先祖为中山靖王刘胜(一说为匈奴后裔)。
此《陋室铭》作于和州任上(824—826年)。《历阳典录》载:“陋室,在州治内,唐和州刺史刘禹锡建,有铭,柳公权书碑。”
刘禹锡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得罪了宠官权臣,忤逆了皇上,革新失败后,被贬到大江北边的和州(今安徽和县)当通判。那时唐朝贿赂成风,贪污腐化,可刘禹锡为人耿直,刚正不阿,对一贯溜须拍马的脏官和州太守便不买账。和州太守见到刘禹锡如此清高,傲岸不俗,更加一百个不高兴,于是蓄意给他穿穿小鞋。按照当时规定,通判的待遇应当配给六间房屋,可太守大人就是要杀杀他的傲气,令手下在城北安排三间房屋让刘禹锡面江而居,没想到刘禹锡对屋子的大小并不在意,于是收拾了一下行装,高高兴兴地住了进去。当他随手抬开窗户时,烟波浩渺的大江就在眼前,江中白帆点点,百舸争流,刘禹锡一看诗兴大发,于是信手拈来便写了两句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几天后,和州太守见刘禹锡没来找他理论,感到奇怪,于是找来师爷吩咐道:“这个刘禹锡,怎么住在那么小的屋子里也不言不说的,你去看看是怎么回事?”
师爷得令后立即前去刘禹锡住所察看,见到他正临窗眺望,对着浩渺的大江吟诗作乐呢。师爷回到衙门把他所见所闻告诉了太守,太守一听问道:“那你见到他屋里有什么布置吗?”
“无什么布置,只是门上多了一副对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噢,还真是‘厕所里石头’嘛!”太守恨恨地咬了咬牙说:“你去,你去再给他搬个家。”
师爷遵命,又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北门搬到南门,而且房间又比上次小了许多,只有一间半。刘禹锡看到房子越来越小了,他还是毫不在意,当他看到门前那条德胜河堤上绿如翡翠的杨柳摇曳、风景如画时,又一次诗兴大发,提笔写道:“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写好后他把它挂到了正面的墙上,依然读书写诗。
师爷回衙把这一情况告知了太守,太守抓了抓光秃的脑袋,皮笑肉不笑地笑了笑说:“他奶奶的,还真是个书呆子,我还不信就治不了他。”太守说完再次派师爷把刘禹锡搬到城中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老屋,刘禹锡四处看了看,发现老屋旁长了一棵古树,虽然古树主干已经枯死,但在它的根部四周和桠杈上却长满了茂盛的新芽,他看着看着,心中豁然开朗,于是再一次提笔书写了他旧诗中的两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光阴似江水一样匆匆流过,刘禹锡住斗室也觉得心情舒坦,每天照旧读书写诗,而太守反而觉得失其所在。这样的日子过了一月有余,太守仍不见刘禹锡前来问候,于是又一次把师爷找来说:“你再去看看,那个书呆子在那间老屋里到底搞什么名堂?”
当师爷看过后回衙报告说刘禹锡又写了一副新对联时,太守不禁皱起眉头叹曰:“这个书呆子,本官还真拿他没办法了!没想到这世上还有像这样活着的人。”
师爷一听眨了眨他那如毛草割开的小眼睛,然后盯着衙门口一块三尺多长一尺多宽的石条说:“大人,这种人你犯不着为他动肝火,你看他顽固得就像这块石头,我看就把衙门口这块石头送给他,一来可以羞辱羞辱他,二来看看他到底还能玩出什么新花样。”
太守一听那紧锁的眉头立即舒展开来,连连点头刮脑地说:“好,好,你这个主意好!马上去办。”
师爷领命,便派人抬着石条亲自送达刘宅。
刘禹锡在老屋里住了一个多月,觉得很是惬意,每天笔耕不辍,这天吃过饭便欣然命笔,正写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时,不料师爷来到门口,叫来人把石条放到刘禹锡跟前,讨好地说:“刘通判,和州少山缺石,石条倒是很稀罕的物品。太守大人看你是个人才,想和你交个朋友,特派奴才给您送来这块石条做个纪念,请您笑纳。”
刘禹锡见到光滑油亮的石条摆在眼前,突然眼睛一亮,嘻然一笑对师爷说:“哎呀!正好,我的小屋陋室赞文刚刚写好,正愁着没地方刻咧,你真是雪中送炭啊!师爷,请您回去代我谢谢太守大人,刘生到此,有了这块石条也不虚此行啊!”
师爷心想:这个书呆子还真是个书呆子,太守大人是拿一块石头来羞辱他的,他竟然如获至宝地高兴,不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师爷不敢再多想,便带着一种解不开的疑惑告辞了。
刘禹锡看着师爷走后,又把写好的文章拟了个《陋室铭》的标题,然后又请来了当地著名的工匠大师,把《陋室铭》隽刻在石条上放在门前。这件事不久便传到京城,皇上知情后,便下诏革了和州太守的顶戴花翎,并提携刘禹锡为和州刺史。而作为名胜古迹的《陋室铭》碑刻,也被当作国家重点文物,一直保留在安徽和县,并时时提醒着每朝每代的政府官员们,不论到任何时候,都要廉洁奉公,执政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