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靖淳的头像

刘靖淳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04/22
分享

浅谈庄子美学

读后使人心境开阔而释其所以然,晓后知其天境之广渺而豁然开朗,于是我们可以抬头,望见鲲鹏自心澄净处遨游九天之上,听见驳论自心不明处亘古渺渺的回音;容不下的五石之瓠是庄子小世界的大高深,接不到的西江之水是大世界的不兼容;于是讽效颦,讥舐痔,望兴叹;斑斓的蝶轻轻飞入内心的白房间,当小我融入大我,是蝶亦我,或是我亦蝶?

庄子似乎总是以一种玄妙的形象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大多人总是认为他浪漫不切实际,天才般的想象成就了他最负盛名的九天之鲲,道家的飘然气质又好像给他蒙上了一层摸不着的雾。但鄙人在读《庄子》后略有异解,私以为这个逻辑关系应该调换过来——

并非他成就了“鲲”,而是“鲲”成就了他。

他的内心深处有一种自发的求知欲与探索欲,那种对万物的热爱让他有了自己独特的审美取向与精神世界。于是乎求知后整理成说,视己身后成哲学。“鲲”是他那种纯粹的,如同信仰一般,自己小世界的准则,对大世界的规律的理解的突出写照。那是一种纯粹的精神力量,是他自己所理解的世间万物的规律,因此他才能写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这样的美学佳话。正是这样的精神力量让他的内心白房间从此映出了外面的五彩斑斓,并以他自身的独特视角去呈现。也正是这样的纯粹精神,使他能以一种最赤诚,最原始的状态去接触他所探求的自然大道。他像是最虔诚的美学家,以诚挚感悟自然的运理,用特有的哲学来传递那种“觉宇宙之无穷”的纯粹,深沉,与广渺,用伟大的想象来概括超越界限的抽象华彩。

当外界的大世界太过绚丽以至于无法兼容他所传递的纯粹小世界时,他也会怀疑,也会犹豫,也会批驳,也会反思。拒入高堂之上是无所适从,处江湖之远又难以维生,于是真正关注其小我如何容入大我,去讽刺,去写实,去兴叹,学习用一种更实际的方式去说明他的治世理论。到最后他也疑心自己是否真的是俗世中俗人的一份子,永远也难以真正诉说他所感悟的美与理,仅仅只能以渺渺一躯行走尘世,走过路过,难掀波澜;沙砾从指尖不停流逝,逝者如斯夫,试图理解的人流水般走走停停,多以为易理之道冒不可学精,或许他逝去之时也未尝有人真正一睹其精微的风采。

于是在那个微甜的酣睡午夜,它飞了进来,当大道合一,七彩的缤纷变为纯粹的白,透明的蝶轻颤着翼落进他的梦,细细的,微微的,永恒的,化作河流缓缓流进他的精神之海,一切仿佛是那么的单一纯净,可细看河水之下又好似隐隐有纷杂的浑浊,那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偶发灵感。在梦中,他好像被规则真正认可了,小世界正是大世界的投影,大世界正是他所创的小世界的扩充。他不需要再证明了,因为他似乎在那里成为了别人认可追捧的大世界,许多人追求的大开阔大境界。在那种心境之下,他感觉他所创已经超越了时间,空间,也包括他自己都要为之崇敬。可这种融合的美感并非恒久,只是间歇性偶发,于是他醒了。心中万千感悟,也带着他作为渺渺众生一员的疑惑,那是他穷尽毕生所学也无法真正表达清楚的极致融合自然之美感,因此最后他抽象又抽象的感叹,“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后言:鄙人为何写这篇短评,直接目的是为读者先行自发的感悟庄子的美学,次要便是夹杂一些鄙人的私解来为其参考,那根本目的则是想向大家陈其本质,美学并非那样难以理解又抽象。它是源于人天性中的求知欲与探索欲,通过人自身的独特理解来概括所悟的一种哲学。它可以是老庄的“道”,可以是我们的“某某信仰”,可以是“某某主义”,它是我们自身所理解自然道理的一种结论,或是体系。如果它超越美学的界限,超越哲学的范畴,那它就是“规律”给予人们的一种精神力量,一种人的原则。使得每个差异的个体的小世界如此相同又不同,衍生出百家争鸣,万家学说。于是大世界里,当所有流淌的支流汇成江洋大海,那是静谧的,洞深的,正所谓——“大道合一”。

这对我们人自身也有大启发,当自己发现自己的精神世界无法为一种比自己更大一些的世界所容纳,看《庄子》便有了可供参考的思路可走,避免不必要的疑虑与负面情绪,因为先人早已走过。想开其实很简单,用数学的逻辑讲就是虽然A不包含于B,但可以包含于C,或者即使BCDEF之类都不包含,那它总归永远是在R这个大范畴中的,最终总是会汇入大世界之中的。

当我们真正能够自己感悟所学,并付诸实践整理成说,总会有同类相似者愿意认可,汇入你的世界,此刻不需要再证明,万里鲲鹏可肆意遨游,五石之瓠也无需改变。或许尘世中直视前方太过乏味,那么转换下视角吧——

于是我们抬头,向上看,看向无穷宇宙。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