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诗,魂牵梦萦的二仙岩,可当岁月。见证了自己儿时的欢乐与向往,抹去了少年的青涩与痴狂,记录着自己的人生足迹与美好时光。
站在岩口看远方
那年初夏,9岁的我陪着母亲去割牛草。当时生产队的家家户户都喂养了耕牛,房前屋后和离家较近的地方根本就割不到牛草。要去割牛草,母亲只好带着我,常常去一些人迹罕至的陡坡。一日,母子二人又来到一个陡坡上。快要到山顶时,母亲脚下一滑,整个身子连着背上的背篓一起滚落下来,正好滚到我的头顶上,巨大的冲击力把我也撞翻,母子二人接连向下滚了三圈,终于被悬崖边上的一兜茅草给兜住了。待母亲回过神来,望着脚下深不见底的悬崖,紧紧抱住我,在我额头上亲了又亲,眼里滚出热泪并对我说:“我这个当妈的,对不起你,今天差一点就把你害了。是我们的长辈好事做得多,感动了神灵,让山神保佑着我们。走,今天我们各回去,不在这里割牛草了,今后要割牛草就上二仙岩。”
听说要上二仙岩,我顿时来了精神,刚才的恐惧感瞬间全无。因为我的家,就在二仙岩的山脚下,从小就听着长辈们讲述着那里无数的传奇故事,对山上的一切充满了神秘感,希望能早日登上二仙岩。
母亲很快就履行了承诺。第二天清晨就带着我向二仙岩进发。别看二仙岩就在我家屋子的后面,平常看起来是一座高高隆起并耸立的高山,可是自己对这座大山的了解和对山上的情况,可是一点都不知晓。后来长大后才知道,整个二仙岩可是大得很,它被县内的大路坝、唐崖和活龙坪3个乡镇区所包围。山顶地势雄伟,悬崖密布,西北高、东南低、四周高山耸峙,中部平坦开阔,平槽河谷、盆形湿地随处可见。平均海拔1600米,最低处海拔1450米,最高处海拔1700米。整个山峰云雾缭绕,土壤肥沃,植被茂密,动植物种类繁多,溶洞溶坑随处可见。
我随母亲一路向上前行。途中,尽管山势无比地奇特,各种叫不出名的植物随着海拔变化在不断变换和交替,甚为惊叹。但我还是来不及把变幻的美景尽收眼底,却专注于去听母亲给自己讲述的众多不同的故事。
让我记忆最深的有:薛仁贵脚踏二仙岩与八面山,借用小南海之水,在绿井山上磨刀,去攻打摩天岭的故事;有不知是哪家神仙皇帝,在都城选址时来到二仙岩,站在高高的轿顶山上,作出“如果二仙岩上有100个山头,就把都城建在二仙岩上”的决定,然后他就去数山头。数着数着,竟被山上的景色迷过了头,竟然把自己脚下所站的轿顶山给忘记数了,数来数去就只有99个山头。于是,传令下去,“二仙岩上数不起100个山头,咸丰尖山的山头那么多,超过了100个,皇帝的都城,还是定在唐崖土司城为妙”的故事;还有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在二仙岩开展清匪反霸的革命故事;甚至还有我们当时所在的年丰大队二小队一个名叫喻中国的青年人,在二仙岩上的悬崖边抱回两只小老虎并上交湖北省动物园的故事......
母亲的故事还没有讲完,不知不觉我们就来到了二仙岩上。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树林绿油油的,竟然一尘不染,除了零星的灌木丛,全都是粽叶林,我兴奋极了。因为在当时,我和所有的孩子一样,一年里最兴奋和快乐的时刻,除了过年放鞭炮,就只有端午节包粽粑。家家户户包粽粑,都用这种粽粑叶。
我对母亲说,这里这么多的粽粑叶,我们今天就不割牛草了,干脆去摘粽粑叶。摘回去后自己用不完,就弄到四川黔江城里去卖,肯定可以赚到很多钱。母亲看看我,微笑着点了点头。得到母亲的允诺后,我来不及在岩口欣赏风景,便与母亲一道钻进密林,摘起了粽粑叶。
山高林密,不时还会看到有天坑。有的天坑是被枯死的树叶和茅草遮盖着,入眼难辨。母亲不时地叮嘱我:要小心,千万莫掉进了天坑。我虽然眼力好,不会掉入天坑,但也不敢离母亲的距离太远。因为,山坡上不仅有各种鸟儿在欢乐唱歌或愤怒吼叫,更有因我们进山而受到惊吓的不知名的动物,在山林中“突突”地狂奔乱窜。我在林中壮着胆子,装作什么也不害怕,不一会,自己就摘了满满的一竹背篓粽粑叶。心想,母亲的背篓也应该摘满了粽粑叶吧? 于是,便催促母亲快快走出这阴森恐怖的密林。我在树林外等待了许久,才见母亲从林中走出来。看见母亲背篓中的粽粑叶并不比我的多,正要问其原因。母亲看出了我的疑惑,便对我说:“今天我摘的粽粑叶虽然不多,可是我却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你看,尽管我今天没有带挖锄,仅用割草镰刀就抠起了这么多的野生天麻和党参”。这是我第一次看见这么多的野生天麻和党参,抑制不住激动和兴奋,把它们的叶片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手里拿起长得像洋芋个头大小的天麻和有点像老芫荽菜根的党参,摸了又摸。甚至还按照母亲刚刚传授给我的绝技,自己又再次钻进密林,不久就在林中发现了这两样宝贵东西。
太阳偏西时,两个背篓里早已被采来的东西塞得满满的,母亲带着我开始了返家的行程。母亲还告诉我,别看现在二仙岩山上的太阳才刚刚偏西,看起来天色还很早,这是因为我们现在站在高高的山上。等下山后,天色很快就会黑下来。
来到岩口准备下山时,母亲见这里有一块平地,便对我说:“我们上山来的时候,因为要趁早去摘粽粑叶,因此在这里没有停留。但是,这里可是一个看风景的好地方。我们现在可以就地休息,好好地来看看风景”。
我认真地站到了岩口的边上。
向下俯瞰,坝上风光,一览无余。神奇的山山水水,震撼着我大脑的每一根神经,居然有种“居高临下,纵有千军万马,我自岿然不动”的感觉。目光搜寻着自己心中的几个重要目标。不用太大功夫,就顺利地在视野里找到了自家房屋、大队学校、女儿寨寨顶等目标在山下的具体位置。
平视对方,八面山脉,环环相连,错落有致,尽收眼底,由低向高,渐行渐远。八面山下,小南海水,波光粼粼。绿井山麓,清晰可辨,地震垮塌留下的创伤,虽经过去一百多年的洗礼,如今依然任性得寸草不生。
举目远眺,群山环抱,层峦叠嶂,山外有山......
我望着天际边那模糊的山峦,突发奇想:身为咸丰人,如今快10岁了,自己连咸丰县城都还没有去过,更不知道县城是啥般模样?得问问母亲:“二仙岩这么高,我们站在这里,能够看见咸丰县城吗?咸丰县城在哪里?”
母亲看着我痴迷而又专注的目光,愧疚地说:“我也从来没有去过咸丰县城。但是,你的父亲告诉过我:咸丰城就在你刚才望到的,天边那座最模糊的山的下面”。我再次把天边那座最模糊的山看了又看,遗憾地摇了摇头,感叹道:“可惜今天没有望远镜”。母亲微笑着对我说:“没关系,你现在才9岁,还在读小学四年级。等你的书读好了,要看咸丰城,有的是机会”。
盼望登上轿顶山
11岁那年,我上了初中。初中就设在本大队的谭家坪。开学没几天,毛主席离开了我们,悼唁的灵堂就设在学校的教室里。悼唁毛主席后,学校就安排我们去给生产队薅油茶树、收稻谷、收玉米。开春后,学校又安排班主任王老师带着我们全班学生上二仙岩,搞开门办学,扎下根来种黄连。出发时,我向父母告别。父亲看见瘦小柔弱的我,正用一根竹棒子,一头挑着捆好的被子,另一头挑着到山上食用的大米。父亲心疼地对我说:“我已经向生产队长请示了,今天准备到二仙岩去,把属于我们生产队的那几片荒地开挖出来,种上包包菜,待包包菜丰收后把它交给生产队集体。你上学上到二仙岩,顺便我也还能够送送你。”
有了父亲的呵护,我顺利地上到了二仙岩,并与王老师和其他同学一起,住进一个小地名叫马鹿池地方的一栋木房子里。父亲把我安排妥帖后,顺便在轿顶山下搭起了一个窝棚,开荒种地,做起了我的“陪读”。
马鹿池的这栋木房子,条件还算不错,上下共两层楼。一楼是农户房东家人自己住的;二楼只有1-2米高不等,是借给我们师生住的。二楼的“楼板”是用无数根毛竹杆,一根连一根夹好铺建而成的。人在上面走,“嘎吱嘎吱”地响,灰尘“噗噗”地向下落。王老师带着我们全班学生,就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住了下来。当时,我并不在意这样的环境,反而觉得这样“读书”,比在山下去给生产队搞那些司空见惯的劳动好,这多多少少还有点创造性。因为,在白天,王老师要带着我们去一个叫长弯的地方栽种黄连。晚上,王老师还要给我们讲一些我们非常爱听的故事。有关于“封神榜”的,有关于“岳家军”的,有关于“水浒传”的,甚至还有“野人婆”和很多鬼神的故事。讲完故事后,他还要拿出一个已经编写好“教案”的本子,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给我们朗读着他最得意的课件。听完王老师的讲课后,我还独自地想着:如果哪天能够抽出时间来,我会邀上几个同学,一起去登上二仙岩的最高峰--轿顶山。站到山顶上,学着当初神仙皇帝的样子:数数山头,指点江山。让勘定都城选址,重新来过...
一个星期后,机会终于来了。这天晚上,王老师照例给我们讲故事,讲完故事后,又拿出他那厚厚的大笔记本开始给我们“授课”。他说:“同学们,现在你们已经是初中生了,正是做好语文基本功的时候。你们要注重写汉字,特别是不要写错别字。下面,我们就从写好简单和常用的字词句开始,来进行学习...”。由于没有黑板,点的又是煤油亮,煤油都还是王老师从自己的家里拿来的。王老师只好自己拿着本子念,同学们坐在地铺上跟着读。我现在都还记得他教我们的一些学习内容:“掐挼茶叶犁挖土,丏苕舀粪泼苕秧,淋瓮洋芋点包谷,耙田翻土又栽姜...”。由于生僻怪异的陌生字较多,加之编写的内容很丰富,一时半会同学们很难记住。靠近王老师住的几位同学还能够把王老师的笔记本借来看看,住得离王老师较远的一些同学,就只能凭脑壳的本事硬记。王老师看着自己的学生,一个个都充满了好奇而又渴望的目光。狠心地一拍大腿,说道:“明天,我来写一张“借条”,在我们班上抽4个个子长得高大的同学,带上我写的“借条”,下山到学校,去找余校长借一块黑板,抬上二仙岩来。我给你们上课,教你们读书写字”。
听完故事,又听说要派人去抬黑板来给我们上课,这一夜,自己睡觉前竟然忘记了去上厕所屙尿。待下半夜我被尿胀醒时,眼前迷迷糊糊的,什么也看不清楚。楼上楼下都住满了人,尿又不敢乱屙。在白天留下的印象中,自己所睡的旁边就有一个用于上下楼的洞口,洞口边上安放着一个木楼梯。我本能地爬到洞口边,用手摸到了木楼梯,然后将自己的身子移向洞口边,用脚去蹬梯环子。不料一脚踏空,整个身子顺着木梯滚落下来,重重地摔在了一楼的土地坪上。响声惊醒了一楼的主人,他点灯一看,发现原来是我从楼上摔落下来了,赶紧叫醒了我的老师和同学。他们下来检查询问了我的一些情况,见我并无大碍,就把我扶到了楼上,让我继续睡觉休息。这一摔,不知怎的,上去就蒙起铺盖睡,尿也没有去屙,直到睡到天亮也没有感觉到尿胀。
吃过早饭,王老师做出安排,兵分两路,开始一天的工作。一路是由4个大个子同学组成,带着王老师所写的借条,下山去大队学校借黑板去了。另一路由王老师率领着其他同学去长弯种黄连。王老师在临行前对我说:“你昨天晚上摔下楼了,今天就不要去种黄连了,就在这里好好休息”。
待王老师和同学们走后,闲来无事的我,决定趁此机会到父亲种菜那里去,要父亲带我去看那令我神往已久的轿顶山。到达父亲那里后,看见父亲正在一块刚刚用镰刀砍出来的荒地里挖土,便向父亲说明了自己的来意。父亲对我说:“你先等一等。我今天砍出来的这块荒地,凭自己的直觉和经验来判断,很有可能会挖到野生天麻。等我再挖一会儿了,就带你去看轿顶山”。我将信将疑地看着父亲,只见父亲明显地加快了开挖的节奏。
突然,“砰”的一声响,因父亲用力过猛,挖土用的锄头片子被脆生生地折断成了两截。此时的父亲,虽然心有不甘,但也没有办法,挖天麻之事只能被迫停了下来。
无巧不成书。突然,一个从大路坝山下上山来挖天麻的人,刚好路过这里。看见我父亲挖土的锄头已折断,不再挖了,他就接着我父亲开挖过的驿口继续来挖。刚挖了几锄,就挖出了几窝天麻。待把我父亲砍出来的这块荒地挖完,挖出来的天麻足足有20斤之多。
望着这一大堆本该属于自己父亲的野生天麻,我满是惆怅。想对父亲表达自己的歉意,但却始终说不出一句话。因为在当时,我听说过,一名国家公职人员的月工资都才27块半。然而,1斤野生天麻,市场上随便就能够卖到4到5元。20斤天麻,可以卖到80-100元。今天的损失,实在是太大了。不是我几句“对不起”的话就能够宽慰父亲的。
父亲看见我一脸内疚的样子。他走过来,反而安慰起我来:“今天的事不能怪你,是自己运气不好。走,我带你去登轿顶山”。我望着父亲那张慈祥的脸,我哪还有脸要他带我去看轿顶山呢。只好对父亲说:“昨天晚上从楼上掉下来,现在才感觉到身上有点痛。今天不想去爬山了,还是改天请您再带我上山吧”。父亲也不好勉强,便把我带到了他所住的窝棚里。父亲架起一个小鼎罐煮起米饭,再用一口小铁锅炒起包包菜。不一会,狭窄的窝棚里弥漫着浓浓的饭菜香。虽然父亲所炒的包包菜里,仅仅放了一些油盐。但是,这是我吃到的一生中最好吃的一顿饭菜。48年后的今天,我依然对此回味无穷。
回到住地马鹿池时,天都快要黑了。看见王老师正阴沉着脸,始终一句话都不说,我害怕极了。
是不是因我今天去父亲那里,贸然行动惹恼了他?我只好鼓足勇气去问问班长。班长告诉我:“王老师并不是因为你回来晚而生气,他是在生山下学校那个校长的气”。再细探原因,竟然是因为,“被王老师派下山去的4个同学,全都空着双手回到了山上来”。
据回来的一个同学讲:当他们4人下山来到大队学校,找到余校长后,把王老师所写的“借条”交给他,准备去借黑板时,余校长看看借条后,朝这4位同学吼道:“简直是乱弹琴,叫你们去搞开门办学种黄连,你们却要来抬黑板上二仙岩,你们这分明是在搞资产阶级正规化”。他双手用力一扯,便把“借条”给撕了个粉碎。然后,一手叉着腰,一手指点着4位同学的头,口中还喷出一串脏话:“日马的,赶紧给我滚”。
我默默地望着王老师。只见他,那本已是写满了愁云的脸颊上,更是增添了几道重重的忧伤......
心中向往药材场
13岁那年,我顺利地考上了高中。是留在家里务农,还是继续上学读书?我开始犹豫不决。一则是:家里的姐姐,已初长成人正在谈婚论嫁。哥哥正在北方当兵,时逢对越自卫反击战,北方也同样面临吃紧,更不允许当逃兵。父母年事已高,家中缺乏劳力。二则是:我们在大队读的初中,毕业后,全班同学没有一个考上咸丰一中。我考上的高中是本公社所办的高中,在这样的高中读书,要考上毕业后就能包分配工作吃商品粮的大学或者中专,那将是非常困难的。如果几年的书读下来,还是考不起学,我不仅脸上无光,更是愧对父母和家人。我找到父亲,把自己不打算去读书的想法告诉了他。父亲好像对我读书的事情早已有过深思熟虑似的,当我的话刚说完,他就对我说:“你的哥哥和姐姐都是高中毕业,你还是去读书吧。考不起学不要紧,只要你尽力了就行。家里再困难,也要把你的高中送毕业”。
父亲为了送我读书,50多岁的人了,还不得不下田去种地,甚至还开始学起了做生意。
记得在高一放寒假时,父亲为了给我挣学费,带着我去“赶转转场”。我们所做的生意是:从老家大路坝谭家坪出发,去四川黔江中塘集镇买面条,挑到咸丰活龙坪茅坝街上去卖,利用两地市场上面条的差价来赚点钱。
大路坝谭家坪到活龙坪茅坝,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坐一天一趟的客运班车,从大路坝出发,途经四川黔江县城,转车到湖北咸丰县城,再转车到活龙坪茅坝。走这条路,不光时间单边要用2-3天,车费去来一趟要用8块钱。走另一条,从自己的家门口出发,沿羊肠小道上山走17里,在山上横穿二仙岩有15里,翻过二仙岩后又下山到茅坝有18里,单边加起来有50里路。我们“赶转转场”,就是选择走的翻越二仙岩这条路。
去赶场的第一天,父子俩步行40里,去黔江中塘买回120斤面条。第二天,父亲与我分别挑着70和50斤重的担子,天不见亮就从家里出发,一路打着火把走上山,快要上到二仙岩岩口时天才蒙蒙亮。
我虽然已经登上二仙岩几次了,但前几次在山上的活动范围,都集中在紧靠大路坝的这一边,真正去穿越二仙岩,我这还是第一次。在二仙岩上大约走了10里路,来到一个叫板栗园的地方。看到在前方的不远处,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小湖泊。只见湖泊中,绿水悠悠,深不见底。岸边上,灌木丛生,分外耀眼,不时还点缀着几颗树龄较大、树形特异的罗汉松,几栋半新不旧的大木房,静静地矗立在松树旁。父亲指着那些大木房告诉我:“这里就是二仙岩的国营药材场。别看它建在二仙岩上,离县城特别远。可是,住在这里面的工人,全都是非农业户口,拿国家固定工资,吃国家的商品粮”。我走到木房前,想看看这个国营药材场里面到底是啥般模样?但是,场区的大门紧闭着,什么也看不见。只是在场区的职工宿舍里,传来了有人在拉二胡的声音,并有女生合着二胡的节奏,激情满怀地唱着革命歌曲《绣金匾》,“正月里来闹元宵......”,父亲告诉我:这是药材场里面爱好音乐的人早上起来在搞“晨练”。父亲还在给我讲着什么,我也没有认真去听,心情突然变得有点郁闷。只好不露声色地挑起担子,朝着茅坝方向,继续往前走。
到茅坝街上后,我们选择在一个赶场的必经之地放下担子,摆好面条,铺开了摊子。我是第一次来这里赶场卖面条,生怕没有人来买。如果面条卖不脱,担子往回挑,那可就是个大麻烦了。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来这里赶场的,不时就有人来问我们:这是哪里的面条?什么价钱才能卖?等等。当听说“面条是从黔江中塘运过来的”时,不少人就开始买我们的面条了,并且还不砍价。不到中午,我们的120斤面条就被一扫而空。
父子俩在街上找了个小馆子,每人花了1角5分钱,吃上了一大碗肉丝面。饭后顺便把这趟所赚的钱数了数:好家伙,这一趟下来,足足赚到了18块5。这足够我一个学期的所有开支了。我抬头看见,父亲的脸上终于写上了笑容。
返家的时候,又经过二仙岩国营药材场时,我瞥了一眼:药材场的大门,仍然紧闭着,只是里面没有了唱歌的声音。
寻梦开始的地方
参加工作后,每次上二仙岩时,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思绪难以对人述说。很想抽时间去那曾经给自己留下深刻烙印的几个地方,去体验体验,找找感觉,但都没有成行。
记得在二仙岩镇刚成立不久的一个秋天,自己因公出差去二仙岩时,看见这里正吹响“举全县之力搞大开发,重振二仙岩雄风”的奋斗号角。我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无比兴奋地感叹道:秋色正东来,苍然满山中。雨露仙岩上,果蔬清蒙蒙。另一次是在2018年随同州巡视组到二仙岩村开展巡察工作时,看见二仙岩村的各种面貌已经焕然一新,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大为改善,种养产业已经成型,湿地保护得到加强,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虽然自己这两次都没有机会去到自己想要去的地方,但看见山上的发展变化,对比前世今生,我甚是欣慰。
今年3月,我在白果坝驻村期间,村里的好友山高月小邀我陪他一起去二仙岩观光,我欣然接受,并另邀3人一起前往。由于咸丰--唐崖--茅坝方向正在修建咸丰--利川的高速公路,我们一行人开着私家小轿车,只好从咸丰出发,经黔江到大路坝,在大路坝看了油菜花后再出发。经汪大海,到活龙坪乡的秧坪村,绕了一大圈后再才上到二仙岩。上到二仙岩后才发现,另一条从大路坝区掌上界村直通二仙岩岩口的宽敞水泥路就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不由得连连感叹道:才几年不见,世事难料啊,真是“条条大路通罗马!”
由于随行人员也对二仙岩的情况不太熟悉,我便自告奋勇地当起了他们的向导。来到二仙岩湿地的核心区域后也未作停留,只是在板栗园水库边上照了几张像,顺便看了看当时二仙岩国营药材场的老屋后,便带着他们朝着我寻梦开始的地方前行。
首先沿着精准扶贫期间才修通的从板栗园到马鹿池的这条公路一路前行,穿过几个湿地湖泊,来到了一个别致的农庄。停车下问,正是我要找的那个“读初中时上山种黄连所住的地方--马鹿池”。48年过去,这里的一切都已改变,改变得甚至连他们“有目的保护起来的那栋我曾经住过并让我刻骨铭心的老木屋”,我也感觉到很陌生。房前屋后,肥沃宽敞的土地,被平整得俨然有序,错落有致。在地里,按照区域分布,分别种上天麻、党参等名贵药材,还有不少的韩国大萝卜、二仙岩包包菜等各类高山蔬菜。
我向房屋主人询问了当初那段时期这里的一些情况。房主是个不到40岁的年轻人,我询问的许多话题他一时半会也难以回答上来。我再问,到大路坝方向的岩口上是否通了车?他回答说:到那里的公路已修通,可是还没有硬化,你的小轿车恐怕开不过去。我道过谢后,又带着同行的4人,小心翼翼地开着车来到马鹿池后面的山顶上。前进的道路被山洪冲损了一些,我在车上一眼就看见了大路坝方向的岩口就在不远处,我告诉同伴后,瞬间都兴奋起来,下车开始了步行前进。
不一会儿,一行人就来到了岩口上。
我终于又来到了自己魂牵梦萦的这个地方。这里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依然历历在目,让我感到分外地亲切。我站在岩口上,寻找着50年前的那种感觉。看着眼前的一切,我突然回想起了:小时候我站在这里时,自己所问母亲的那些话。也回味着,母亲对我所说的那些话......
如今,自己的愿望实现了。我不仅看到了咸丰县城,还生活在咸丰城里。可是,今天,母亲却不见了,父亲也离我而去。我禁不住泪流满面......
许久以后,我才抬起头来。我看见同行们还正在兴致勃勃地观赏着风景,我不得不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振作起精神。因为我知道,今天的旅行,在这里刚刚才只是一个开始,我们还要朝着下一个更加令人神往的目的地---轿顶山进发。因为,轿顶山也是我梦寐以求想要见到的地方,更是我的好友山高月小非常想要去的地方。他曾告诉过我,他要我陪他趁天气晴朗的时候登上轿顶山,在山上住下来。一起去观夜景,望星空,看月亮。真正去寻找到“山高月小”的那种感觉。
今天的天气正好。我相信,今夜的感觉一定会很美妙,那里的故事一定会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