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廖春波的头像

廖春波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1/23
分享

风吹晓荷十里香

那是一个夏日早晨,雨过天晴,在老屋旁的池塘中,蛙声如潮。碧绿的田田荷叶上,露珠晶莹剔透,像玻璃球滚来滚去,粘连汇合圆圆,掉向浮萍或水葫芦,转瞬消失。游鱼成群结队,戏高笋间,蜻蜓点水,纷纷振翅低飞。微风轻拂,一阵阵的花香暗袭,空气清新,太阳慢慢攀爬山巅,金光四射。牯牛饮水,激起一圈圈波纹后,左顾右盼,不时啃几口塘边草。

蝉鸣杨柳枝,我牵着牛绳,靠近芦苇荡,不知不觉睡着了。梦见一女,手捧莲花,面带慈悲,母亲顶礼膜拜,据说是何仙姑。她洁白无瑕,出淤泥而不染,有静美之气。这位超凡脱俗的绝艳仙子,以天地灵根的荷花为法宝,帮助人修身养性消灾解难。从此,我便初识晓荷。后来,读了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看了增城市的何仙姑家庙,又加深了印象。

故乡的六月旧梦,半个多世纪过去,我仍没遗忘,且历久弥新。2024年5月,在江山文学网,遇晓荷文学社,旧梦重拾,喜出望外。社长叫何叶,自幼发誓用文学普渡众生,与何仙姑的原名何琼相比,仅一字之差。社团内精英多,天南海北的高手如林,可谓藏龙卧虎。大家因文学走到一起,无势利之交,灵魂相互碰撞出火花,与作品一样,熠熠生辉又温暖人心。

暮年的不期而遇,同年轻人朝夕相处,让我焕发了青春。拜读师友的优秀作品,在微信群交流切磋经验,也提高我的创作水平。一篇篇带红豆的精品文章,自加入第一方阵后涌现,我不到半年忝列江山之星。如南宋朱熹所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晓荷文学社恰似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在风生水起中香飘我儿时的梦乡。

事实上,故乡和童年都回不去了,只能反思,独自在梦里寻它千百度。可如今,有了晓荷文学社,此心安处是吾乡。我把这里视为心灵栖息地,坦诚倾诉人生的酸甜苦辣。当然,更多的是留下甜蜜,融入荷香,酿造人世间的芬芳,滋养读者。生命对我而言,或许不再漫长。仰望文学大师,征程也还遥远。但我写下的文字,只要有益社会,我就心满意足了。

现在,我踏访故园的荷塘,夷为平地。过去,几乎家家有一口塘,已多填平。有的利用,栽果树或种庄稼,有的荒芜,荆棘与杂草丛生。在院落边,我努力回忆废墟原貌,怀念生动活泼的美好,甚至猜想,倘若年少无堰塘相伴,晚年未遇晓荷社团,多么没趣。在我看来,人们吃饱喝足后,还应有精神追求,难道内心的风景,不比外界重要吗?

夕阳西下,倦鸟归林。余晖洒在大地上,越来越软弱无力。冬夜降临,我又做梦。这次是八仙过海,何仙姑衣袂飘飘,置身其间,作为唯一女性,特别引人注目。但海面有雾,从雾里看她,亦真亦幻,朦朦胧胧。有时还像何叶社长,带领社团铁杆骨干,飞驰在辽阔江山上。我垂垂老矣,也摇旗呐喊,还奋笔疾书,捷报频传,绝品迭出,硕果累累。

梦醒时分,不由好笑,连忙打开手机,浏览文学网站。又有新作发表,子夜过后还有,编辑加班加点,使劲整拼命干。不只是晓荷,其他社团,也你追我赶,百花齐放。但最鲜艳的,依然是荷花,位居前茅,难以超越。荷香浓郁,成千上万的读者,也闻得到。但不张扬,总是默默无闻,吐露蓓蕾。我昨晚才发文,今晨又拖后腿,稍不留神,吆鸭儿了。

天刚蒙蒙亮,我翻身起床,穿衣、洗漱、烧开水、泡茶、热早点、吃饭、喂猫、叠被子、浇花、解手等,一应俱全,端坐书桌。稿签似一方塘,笔是劳动工具,我耕种什么呢,自然越多越好,在有限空间,实现多样化,一如生态环境,各种动植物等,包罗万象,异彩纷呈。江山文学网也如此,诗词歌赋散文小说,不一而足。你若尽展才华,充分想象,一切皆有可能。

我冥思苦想,边想边写,实在写不出,干脆看书。随手从书架取一本,吴冠中、郁风或永井荷风、东山魁夷、黑塞之类的,趟在沙发上品读着。突然灵感来袭,继续伏案写作,文思泉涌,一挥而就。反复修改,精心打磨,自我感觉良好,方才投稿,又有瑕疵,赶紧删除原稿,不厌其烦,补正完善。生怕给社团抹黑,不敢有一丝懈怠,马马虎虎,得过且过。

妻子长年累月,承担诸多家务,无怨无悔,外出还备足预制菜,我每天热一些充饥。差不多菜吃完了,她也从远方回家。有人劝我旅游,何必当苦行僧,宅居搬砖码字,我却不以为然,各有各的快乐。我的兴趣是种荷,一旦花开,便交给晓荷社团,发布原创。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网、新浪博客、微博等也选载,作品影响力扩散,风吹荷花十里香。

晓荷社团的激励机制,有奖征文等层出不穷。我没拿过大奖,在江山文学网,也不可能发财。贵在抒写性灵,怡情修德养廉,如在荷塘边,小憩一会儿。我喜欢这般生活,充满诱人的荷香。愿守护胸壑荷塘,四季开花,莲米饱满,莲藕深藏在沃土,竭尽全力,奉献余生。而晓荷文学社,我借重的平台,也希望你常青,吸引更多才子佳人,散发愈加馥郁花香。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