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舌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九歌-国殇》
一,引 子
2019年的冬天将注定被历史铭记。
这是一个暖冬,一个阴雨连绵胆颤心惊的暖冬。
虽然央视播报说巴渝之地有大面积“雨雪覆盖”并伴有“大幅降温”,但现实只有雨,没有雪,更没有降温,若长一个冬天,让整个重庆主城的人们就这样整日地被阴雨笼罩着。往年的冬天会有一段零下五、六度的严寒,而今年的气温却总在零上五、六度徘徊,有冷无寒。这离奇的暖冬是在向人们预示着什么吗?可预示着什么呢?又有谁会在意呢?相反,人们都在庆幸着这难得的暖冬,都甩开了膀子大干,要在这年末之际多挣几个回家过个好年。好年还需好约,冬至才过,善良的人们便都互相约起要好好地团圆了,有的甚至早早就返了乡,走亲访友吃起了大餐。
当事物被人为地推向某一极限时,该事物必将迸发出远大于自身的强大的力量,并用以摧毁推动它的人和事。任何违背自然法则的行为,必将会受到自然法则的严惩。玩火者必被火焚。当人类用羞耻、贪婪和卑劣的行径去吞噬自然和自然界里的一切,当老鼠、蝙蝠和穿山甲等被摆上“宴会”厅的餐桌上时,自然和自然界便会毫不留情地施放出毒手。这一年,一种名叫“新冠肺炎”的传染病毒在毫无征兆下开始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疯狂地蔓延、扩散!这不是SARS,却与SARS有着惊人的相似,而SARS在中国才过去短短的17个年头,痛的教训还在。
病毒最先在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爆发,仅短短几天,北京、上海、广东、重庆、浙江、河南等地相继出现“新冠肺炎”病毒感染患者,2020年新年的钟声还在耳边回响,全国31个省市及港、澳、台地区均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新冠”病毒的侵入。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前所未有。武汉病重!全国告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疫情就是命令,防疫就是责任!长剑出鞘,虽“首身离”而“心不惩”,一场如火如荼的全民抗疫大战拉开帷幕!
国务院防疫防控工作指导小组迅速成立,李克强任组长。
国家公共卫生突发性事件一级响应随即启动。
国家卫疫部门组织一级教授、专家第一时间奔赴病毒源头武汉。
海、陆、空三军组建近四千名医务人员迅速支援武汉、湖北。
全国各省市近四万三千名医务人员奔赴武汉、湖北。
武汉封城!全国封道!
重庆紧邻湖北,疫情极为严重。为响应党中央号召,市政府毅然组建18支医疗队1636名医务人员积极奔赴武汉、湖北参加防控防疫战斗。家国有良将,巴渝有名医,为国家的康宁,人民的幸福,一份份请战书如雪片般飞出,他们都在诠释着同一个声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他们齐声高喊:
“武汉不哭,我们来了!”
二,白衣战袍
蒋小娟如约见到同窗好友吴娅莉,是在武汉金银潭医院的隔离病房。这一天是2020年的2月2日,人们俗称难得的“对称日”。虽然同时出征,虽然同在陆军军医大学的援鄂医疗队,但这一见面却是人生中难得的一刻。
吴娅莉在医疗队的指挥协调组,负责的是物资管理。作为大学机关的参谋,吴娅莉的机灵与干练,在这个特殊的战场特珠战位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毕竟,“零感染、打胜仗“很抽象,落实下去靠的是大大小小的每件事的细节支撑。医疗队对口支援的是武汉金银潭医院,这是一家此次防治新冠病毒的骨干医院,收治的全都是确珍重症患者,是抗击新冠的最前线,风险也最高。在金银潭医院医护人员的配合下,重庆陆军军医大学援鄂医疗队正式接管两个重惩区,战场的沸点即刻被点燃。1月26日,武汉街头下着小雨,第一批72名新冠重惩患者转运到达,战斗打响。夜深时,从一线下来的医疗队员,有的因防护衣被汗水湿透来领取换洗衣物,有的加班加点错过饭点来领单兵自热食品。吴娅莉像一只陀螺一样,忙得团团转。
蒋小娟是医疗队驻守“黄区”的一名护理骨干。“红区”是污染区,“黄区”是半污染区,“绿区”是清洁区,这是来自2014年“援利抗埃”(利比里亚抗震和埃博拉抗病毒)的经验。蒋小娟曾在危急的现场一次次用针尖架起生命的通道。除夕夜出征武汉,就立即展开防护岗前培训,熟悉金银潭医院护士站系统运作,直到接到首批确珍患者,蒋小娟几乎连轴转。1月26日首批病人到达后,她与同组的护理姐妹们便在“黄区”站定。如果说病人所在的“红区”是前线,那么她所在的“黄区”就是后卫,工作一点也不比前线轻松。她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病人入院流程捊顺,单这一件事就从当天下午的3点钟一直干到晚上10点多。接下来她们要按排和处理病人的医嘱、药品,给“红区”传送药品及器械,并要把梳理后的工作流程及时转交给下一班接替的战友。这空档要制作护理病历模板、联系污染区清洁区工作人员协调患者等各项事务。这些,统统都在蒋小娟的工作范围内。
出征伊始,“迷彩女兵”和“红衣女孩”拥抱告别的照片开始在网络上被刷屏。当看到吴娅莉和女儿的这张照片时,有着相同经历的蒋小娟热泪盈眶。她拿起手机,发了一条信息给吴娅莉:“我们继续春节的相约,只不过目的地不是哈尔滨,而是在武汉!”
2020年1月初,蒋小娟与吴娅莉就说一起带孩子们去哈尔滨看雪。这一约定不仅让孩子们对雪乡之旅充满期待,两个“大顽童妈妈”也是兴致勃勃,早早就订好了机票酒店,并买了一堆的保暖用品,厚厚的羽绒服、雪地靴、帽子、手套……俩孩子天天期盼着要在雪地里玩一次“冰雪奇缘”。
然而,疫情突然降临,一切成为泡影。1月22日,军医院下发文件,蒋小娟将作为防疫组成员,负责中心医务人员感染相关防控技术及救治技术的培训。作为曾多次参与防疫一线作战的蒋小娟,她意识到了疫情的严重性,瞬即作出参与防疫的决定。
决定立即退票的蒋小娟随即联系了吴娅莉,请她和她的家人帮忙带上自己的女儿去哈尔滨,并迅速写下了一封请战书发给领导:随时出发!尽管,2016年因为“军改”需要,她已主动自主择业,留院返聘,但一身军装从未在心头上卸去。
除夕那天,蒋小娟给自己排了晚班,从凌晨3点到下午2点半。当天上午10点多,吴娅莉打来电话说,她也决定留守重庆,并已报名了援鄂医疗队,等待领导批复。两个小时后,蒋小娟接到命令,成为军队支援武汉医疗队的第一批队员。
“收到!”那一声回答铿锵有力。这样的回答还有吴娅莉及重庆赴鄂抗疫的每一个医疗队员。她捧起泪流满面的女儿的小脸说:“宝贝,不要哭,妈妈很快就回来!”
当年在军医大读书时,同学们便有一个共识:作为军人,终其一生都上不了战场是遗憾的,那一刻大家就曾立下了战场之约。今天,她们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相逢了,而且是在穿戴整齐的隔离病房,惊喜但不惊奇。双方都戴着目镜穿着防护服。这是同窗之约,战场之约。她们彼此都笑了,同时彼此都瞧见了疲惫,也瞧见了对方的鼓励。因任务在身,俩人互相只做了个加油的手势,便匆匆告别,步伐坚定地走向各自的岗位。
三,樱花盛开,向阳而生
大年三十夜,疫情疯狂。重庆江津区中医院的微信工作群发出紧急通知,征召医护人员赴鄂抗疫。正与妈妈和妹妹一起吃年夜饭的龚丽,放下饭筷对妈妈说:“不行,我要报名。”妹妹还小,不知道姐姐这话里的意思,一脸懵懂地看着姐姐。妈妈好一阵没说话,只是机械地用筷子拔弄着碗里的回锅肉,“我不支持你。”龚丽正想解释,话还没出口,妈妈又补充了一句:“也不反对你。”
知母莫若女,冰雪聪慧的龚丽一下子就体会到了妈妈内心剧烈的矛盾和小爱与大爱之间那种艰难的抉择。此时,纵有千言万语也难以言表。龚丽迅速夹起一片蒸腊肉放到妈妈碗里,那是妈妈最爱吃的。
在送别的人群里,龚丽望酸了双眼,也没看到那个瘦小的身影。在一旁拉着她手一直舍不得放开的护士长,看出她的心思说,你妈妈来过了,带了煮好的香肠和换洗衣服,让我转交给你,她说她就不送你了。龚丽的眼泪顷刻跌落,在绛红色的出行服上洇出一连串红色的小碎花。
前不久,我用微信语音釆访到刚从武汉回来的龚丽,小心地问她,你爸爸过世早,妈妈没上班,妹妹还在念初中,你是家里的经济支柱,你有没有想过万一有个闪失,家里该怎么办?龚丽说,我还没想这么多。疫情之下,人人有责。我是个医护人员,没成家,也不是独生子女,即使有什么万一,还有妹妹能陪妈妈。再说我还是重症医务科的,我应该冲上前。
龚丽是江津区中医院驰援武汉的四名队员之一,同去的还有张群、曹屹和何露。他们与重庆从各大医院抽调的122名医护人员一起,组成重庆市驰援武汉医疗队,于大年初九紧急出征,前去接管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12、13病区。他们是重庆第三批出发的医疗队。
就在龚丽落泪的时候,呼吸科张群正和前来送行的丈夫依依惜别。她千叮万嘱地说,照顾好我们的孩子。她丈夫拥抱了她,使劲地点头说,你放心吧,保护好自己,我们等你回家。
到达武汉,已是夜里10点多。接他们的大巴车在樱花之城的江城大道上疾驰。城市的景色依然漂亮,街道炫彩,霓虹闪烁,只是到处空无一人。这时,空旷的大道和眩目的灯光,瞬间转变成令人窒息的紧张的气氛,并笼罩着大巴车里的每一个人,他们感到了肩上的重担。但他们心里坚信,待到春暖花开时,武汉的樱花一定会如期绽放。
经过短暂的休整,就到了他们上战场的时刻。
进入隔离病房要说不怕,那是假的。战胜恐惧,他们靠的是坚强的信念和严密的防护措施。曹屹在微信语音里和我说起第一次进隔离病房心里的害怕时,自己先不好意思起来,连声说:“你别笑我。”用他的原话说,在进入隔离病房那一刻,两条腿都在打颤。他努力克制着,不让别人看出来,他咬着牙挺着。他明白,这里就是战场,是生死考验,他不想才上战场就当逃兵,他不停地鼓励自己,要勇敢地踏进隔离病房,病房里有命悬一线患者等着他救治。
长得高高大大的曹屹,是急珍科骨干。新冠疫情爆发后,他第一时间报名。大年三十夜,他反复在电话里向主任说:“我一直在急珍科工作,参与过汶川大地震救援。我有一定的救治经验,又是男生,派我去吧,一定要派我去。”
进到隔离病房,没有半个小时的小心翼翼的准备是不行的。为防止密接者被感染,每一个进入的队员,都得在感控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一层一层穿防护服,12道程序,一道都不能少。等全副武装好了,他们就了“大白”:白衣白裤白帽,鼓鼓囊囊,人都增大了一倍。他们看不到人的脸也分不清谁是谁,每个队员唯一能辨认的就是声音。
有一段时间,张群的声音成了她负责的隔离病房里病人追逐的声音。患者只要听到她的声音,心里便会宽慰不少,因为张群总能“一针见血”。穿着防护服,戴着双层手套、护目镜和面屏,每个医护人员在病房里都是大汗淋漓,水雾瞬间就模糊了双眼。平日里再熟悉不过的静脉输液和抽血,在这里却成了难事。张群善于琢磨,不久扰掌握了要领方法。这一天早晨,她要抽22个病人的血样,再给这些病人输上液才能下班。1号床位是位大叔,张群找到他的桡动脉,消毒、进针、采血、棉签按压,步步小心。大叔看到按压,以为没抽到,很理解地说:“一次没抽到没关系,今天不疼,换一边再抽。”张群把抽到的血拿给他看,大叔惊喜地竖起大拇指说:“你真厉害,一针见血还不疼”,随后又问:“你叫张群?下次我就等你抽。”张群连连点头:“只要我上班,一定帮你抽。”39号床是一位大爷。张群在床旁做准备时,大爷说话了:“你是张群对不对?我一听声音就知道是你。”张群连忙点头:“大爷,是我是我,我又来给您抽血了。”大爷伸出手臀:“好好好,一针见血的重庆妹子。”这时的张群,已连续工作了4个多小时,汗水早已湿透了后背。
她在那天的日记里写道:一忙就到了早上8点,就在交班准备出隔离病房时,一位阿姨着急地叫住我,说她的血管不好找,非要我给她抽血输完液再走。我只好返身回去,给她扎上针……阿姨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整个病房里的患者都对我竖起了大拇指。我很累,很饿,背心发冷,但当看到那些竖起的大拇指,我就像在校时考了一百分那样兴奋,瞬间就有了精神。
出隔离病房的程序有36道,比进去时还要复杂。单洗手就要16次,为的是不把病毒带出去。
曹屹这个出征之前就被同事们给了女队员的称呼的男护士,自嘲地说自己没能很好地完成任务,话里满是对同事的歉意,但他却清楚地记得好几个因他的成功护理而出院的患者的名字。
12病区的于双英(音)是个教师,出院时,非得拉着曹屹合影留念:“你为我们的辛苦付出我会记牢一辈子。感谢重庆三队,感谢小曹,国家有你们真好!”13病区的陈颖(音)还是个医生,出院时拉着曹屹的手说:“小哥哥,感谢你,我会永远记住你。”
一位80多岁的退伍军人,临出院时,激动地把曹屹他们叫到一起:“孩子们,你们也要保护好自己。只有保护好自己,才能去救更多的人。这些天,你们日夜护佑着我,我这个老军人给你们敬礼了!”说完,颤抖着伸出右手,敬了个军礼。
曹屹说,那一刻,他眼里含满了泪花,心想再苦再累也值了。
在病区里,曹屹一直是患者们口中的“小哥哥”。小哥哥挺拔,高大,声音和善,只是没有在病房里见过防护面罩后面的真面孔。
四,你若无羔,我便安好
当张群终于穿上自己的衣服坐上回酒店的大巴时,她几乎要虚脱了。她摸出手机,用被洗得发白起皱的手点开图库,看到和女儿视频的截图,心里稍稍有了些安慰。
与张群有同感的是何露,这个26岁的|CU护士,当初报名时就遭到过丈夫的反对:“柚子还这么小,你要有个什么,我和柚子咋办?”何露让丈夫看医院的工作微信群:“你看,大家都踊跃报名上前线,我的专业正好符合,我不上谁上?你放心好了,我会保护好自己的,向你保证。”
何露在向我说这件事的时候,心里充满了对丈夫的愧疚。她说,他是老实人,是好人。我理解她说的“好人”的深层含义。这次疫情,在每一个抗疫一线的医务人员的背后都有这样的“好人”。好人是有好报的。
何露爱女儿是爱到骨子里去了。有一天,她换好防护服进隔离病时,抑制不住对女儿的思念,让感控监督老师帮着在防护服后背写上几个大字:柚子妹妹,妈妈想你!何露说,写上这几个字,就好像把幺妹背在了背上,心里就踏实多了。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何露这一不经意的举动,却被刷爆了朋友圈,成了网红。她和柚子,后来竟成为许多患者战胜病毒的心理“武器”。
何露在给一个女重症患者喂饭时,病人总说不想吃,吃不下,情绪很低落。何露没有放弃,一空下来就找阿姨聊天,但总也找不到合适的话题。后来得知阿姨有个可爱的小孙女,何露来了灵感。她去给这位阿姨看自己女儿柚子的视频,说着柚子种种的萌态和可爱,说自己想女儿,想早点把大家治好,早点回家看女儿。触景生情,这位阿姨也想到了自己的小孙女,她拿出小孙女的视频给何露看,还说,小孙女下个月就满两岁了,她很想回家。然后答应何露好好吃饭,配合治疗,早点回家给小孙女过生日……。
重症病房里虽避免不了生离死别,但在何露和同事们的精心治疗下,患者起了很大的变化。从一开始时患者对医护的没有任何要求,到主动询问病情,问自己什么时候能出院,再到主动和护士们聊天,病房里充满了温暖。有的患者学着说重庆话认老乡,一些老病人还主动去帮助新病人去除思想包袱,有的病人开玩笑说,我们每天只要看到“大白”心里就踏实。他们相五鼓励安慰,病房已然变成温馨的大家庭。
病房里有位大爷想吃水果,龚丽回酒店时从房间里搬来两箱哈密瓜,自己却一口都没吃。龚丽这祥说,当我们把切好的哈密瓜分送到各个病人的床前时,看到他们投来感激的眼神。那一刻我就觉得,我们之间不是护患,而是亲人,我们的心里都很温暖。
我问何露,你以前在单位出过远差吗?她说没有。我开玩笑说,第一次出远差就是出征,挺有意义。她说是。然后像个孩子似的开心地说,在武汉,我第一次看到了雪!
一个孩子只有一岁的妈妈,其实本身就是个孩子。只不过,从她穿上那身白衣那一刻起,她就成了战士。那天早晨从病区下夜班出来,坐车回酒店。在车上,她看到了车窗外的皑皑白雪,铺天盖地而来。她竟高兴得跳了起来,完全忘记了饥肠辘辘和身体的疲惫。她掏出手机记录下了武汉的雪景,发给丈夫说,让咱们的柚子妹妹看雪。
清代诗人袁枚有诗《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采访中我脑海里经常浮现这首诗中的苔花,微小却又青春饱满的样子,向往着盛开的牡丹。
五,尾 声
“日月相守,山河相依”。在这场全民之“疫”中,投入的是全民之战。在一线的辛苦艰险,在后方的心怀挂念。
这是一个特别的冬天,一定会成为我们一生的记忆。我们经历了磨难,也得到了成长。采访中,我数次因泪流满面而被迫中止,就为他们在疫情面前舍生忘死的人性大爱而泪崩、而不得不搁笔,就为他们与病毒狂舞、与死神抢时间的大无畏。他们是父母家人眼里的宝贝,他们的唯一要求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活得安全些,健康些。他们是国家和民族的骄傲,他们是当代最可爱的人。
还是让我们用一句劝慰的话来结束此次采访吧:你若安好便是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