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赠潘国兄老师的散文集《鹁鸪声声》已近半年,非常喜欢这部描写乡情亲情的散文集。看后才知这部千言万语写就的文集,倾注了作者对家乡对亲人对生活的深情。
1964年出生的潘国兄老师和我是同龄人,书中描写的生活场景我也似曾相识,引起我强烈共鸣。
当我捧着这部朴素的语言写就的24.5万字的散文合集时, 我心里特别感动。感动于作者写景之细致,抒情之真挚,刻画人物之生动。打开书阅读,你看到的是熟悉的乡村之景,是温馨的家常故事,是普普通通的乡民的生活。
在《鹁鸪声声》里作者说:鹁鸪是家乡的鸟,鸣声悠长,旷远。鹁鸪声声,在我。从前是远方的召唤,如今则是回乡的诱惑。
——同龄的我又何尝不是呢?
《奶奶的歌》里面写道:大姐说:奶奶做饭好吃;二姐说:奶奶天天给她梳头;母亲说:你奶奶呀一辈子没享福---慈祥的奶奶栩栩如生的端坐眼前。
在《我的爷爷》中写道:爷爷不光会修枪。他会修的东西多了。他会修时钟,会修手表,会焗缸,补锅,扎笤帚,用芦苇做篮子。——朴素的语言,精巧的构思,把爷爷是个多面手,农村里的能工巧匠展现给读者。
她写《外公》,写《父亲》,写《弟弟》,写《我的大姐》,写《二姐》,写《小八》一篇篇人物素描,从不同层面真实地再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生活,有浓浓的乡土气息。
《童年纪事》开篇说:一大早就听见有人吹笛,想起有很久,清晨听不到鸟鸣了。---我相信田螺姑娘的事,邻居家芳子还讲过“洗锅把”姑娘,扫帚姑娘的故事。——幼稚,天真的童年时光,那么美好,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段美好的回忆。
《家乡的年》粗茶淡饭总是甜。《鹁鸪声声》爱诗的姑娘长大了。喜欢听月亮代表我的心。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我爱你有几分,你去看一看,你去想一想,月亮代表我的心---
《糖锣声声》《粽箬飘香》乡村里的故事多得数不清。关于民俗的书写可载入乡村风俗史,农耕文化的忠实纪录,将是留给后代的宝贵财富。
作者隽永多味的语言,让人掩卷而有回甘。
在《母亲插秧》里写道:母亲低着头,继续一下一下地把他几乎晒干的秧苗摁进泥土。一个“摁”字,准确地写出那时那地母亲劳动的艰辛。在农村生活过人都知道农民插秧的细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呢。
在《麦子将熟未熟时》里写道:五月,麦田上空的青白之色转为微黄带绿,尽管有杨树花粘在麦芒上。从整体看,这片柔和之光有说不出的美。绿色将褪未褪,麦子将熟未熟,天将热未热,正是一年中的好时光。---麦子将黄未黄,半青半葱半成熟,正是少年走向青年的时光。此篇通过景物的描写,把麦子将熟未熟比喻人生从少年走向青年的时光,恰到好处,可以看出作者行文层层深入的工夫和构思的匠心独到之处。
《小镇》的描写无形的风十分有层次:刮了几日的风。坐办公室里,只听得呜呜地响,风仿佛醉汉似的,这幢楼撞到那幢楼,卷过呼啸的树,卷过一小片竹林---浑厚的风声被电线撕开了口子,发出尖锐的啸叫。它是有节律的,不屈不挠的。门窗哐当哐当,关严了又晃开了。如果不是气温温和,这样的气势真像冬日北风吼呢。作者细致地观察生活,描写环境,通过风的威力,展现自然界的情景。
第五辑“书香校园”包括《我与邮师的情缘》、《男生女生》、《我和雪晴》、《我和顺英》、《焦面》、《打扫厕所的人》等多篇佳作。最后一篇是长篇纪实散文:《苏州河边上海客》写了生民来上海拼搏的酸甜苦辣,细腻地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苏北民工寄居城市的艰辛历程。全书共分六辑,以“缘分的天空”开篇,到“虚实之间”结尾。
作者毕业于高邮师范,后参加社会自考,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专业本科。她在写作上有一定的天赋,再加上她持之以恒地努力,文字如行文流水,读来象涓涓细流润人心田。
祝愿潘国兄女士能写出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