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国玺的头像

陈国玺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2/06
分享

瑞蛇启岁,莱芜新章

瑞蛇启岁,莱芜焕新章。银蛇蹁跹,瑞彩漫天。乙巳新岁,祥光倾洒莱芜凤城。新春佳节,万象更新,莱芜恰似一颗夺目明珠,于齐鲁大地的怀抱中璀璨生辉。回首过往,悠悠岁月在这片土地上沉淀下无数传奇。莱芜古称嬴、牟,历来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冲。春秋之时,举世闻名的“长勺之战”在此打响;解放战争时期,华东野战军在此发动了威震四方的“莱芜战役”。展望未来,新时代的浪潮正推动莱芜迈向更为辉煌的征程。如今的莱芜,以钢铁产业为主导的新兴工业蓬勃发展,同时坐拥丰富的自然景致与深厚的人文景观,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以及“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诸多称号。值此美好时刻,我欣然提笔,礼赞莱芜的山川形胜,彰显其厚重历史底蕴,展望其光明璀璨的前景。

山川形胜,钟灵毓秀 

莱芜,依岱宗之西麓,傍汶水之阳,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犹如一块精心雕琢的美玉,镶嵌在齐鲁大地之上。《莱芜县志》曾言:“莱芜,东连齐鲁,西通中原,南襟汶水,北枕长城。”南有汶水,水波潋滟,悠悠流淌,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北倚齐长城,气势恢宏,历经风雨,见证着历史的变迁。东承青齐文脉,文风昌盛,培育出众多才俊;西连中原沃野,物产丰饶,汇聚了八方财货。这般优越的地理环境,赋予莱芜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深厚的文化积淀,实乃一方钟灵毓秀、充满希望的宝地。

莱芜的自然风光,美若梦幻之境。雪野湖,毋庸置疑是这片土地上最璀璨的明珠。其前身为雪野水库,始建于公元1959年,总库容达2.21亿立方米,最大水面积1.8万亩。雪野湖历史悠久,历经多次行政区划更迭。2000年,雪野镇三乡镇合并为雪野街道,原莱芜市委、市政府统筹建设雪野湖旅游区,总面积587.6平方公里,下辖三个镇,周边坐落着雪野寺、普照寺等历史悠久的寺庙与古老建筑。夏日清晨,登上海拔671.9米的马鞍山顶,眼前景象令人心旷神怡。马鞍山位于雪野街道北双王村,明嘉靖《莱芜县志》载:“马鞍山,在县北六十里。前后二峰连峙,形如马鞍。”正如《七绝•题雪野湖(平水韵)》所写:“夏日乡晨寻胜景,马鞍山顶看雄图。千年翠岭环湫水,万顷沧波雪野湖。”这首诗出自中国作家网,精准贴切地描绘出眼前的景致。千年翠岭仿若忠诚的卫士,环绕着澄澈的湖水,雪野湖的万顷碧波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粼粼波光,尽显磅礴大气,一幅绝美的山水宏图在眼前缓缓铺展。

沿着蜿蜒山路而下,抵达雪野湖旁。乘舟泛于湖面,微风轻柔拂面,惬意悠然之感油然而生。随后弃舟登岸,踏入满是自然野趣的园区,瞬间走进《七绝•夏游雪野湖(新韵)》描绘的诗境:“弃舟登岸游园去,幽径穿林草木深。止步路边观绿地,飞蝶花上舞迷人。”此诗出自中国作家网,踏上小径,深入树林,草木葱郁,隔绝尘世喧嚣。路边绿地映入眼帘,蝴蝶在花丛中飞舞,生机盎然。暮霭降临,湖面波光粼粼,远处渔舟唱晚,仿若人间仙境,令人沉醉。

齐长城,宛如一条历史的巨龙,蜿蜒穿梭在莱芜的崇山峻岭间。明嘉靖《莱芜县志•地理志•形胜》记载:“长春岭,在县北九十里。其地高爽,草木长春,又名长城岭。”齐长城莱芜段全长约64.16公里,一路之上峻岭层叠,重峦叠嶂。在地势平坦处,古人以黄土夯筑城墙,坚实稳固;在石材丰富的山岭,毛石垒砌的城墙彰显着古人的智慧与巧思。虽历经岁月洗礼,现存城墙厚度仍有四到五米,残高在一到四米之间,古朴厚重。当我们踏上齐长城,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正如《七律•登齐长城抒怀》(新韵)所写:“沿溪游赏溪中水,登岭来看岭上城。深谷马嘶齐塞路,回春雁带鲁南风。狼烟四起连年战,壮士长歌万里行。老母贤妻流碧泪,英雄白骨聚成峰。” 这首诗出自中国作家网,倾诉了齐长城曾见证的连年战火与悲壮历史。而《五排•登齐鲁长城怀古》中“清风吹古道,旭日照长城。峻岭连千里,重山数万层。登高寻旧迹,望远见丹枫。齐鲁分疆界,狼烟战马声。黄花开大地,红叶满群峰”,同样出自中国作家网 ,从景色描绘到历史追溯,铺陈出齐鲁大地的山川风貌与长城的雄伟,让人仿佛能看到往昔齐鲁分疆、烽火连天的场景。再如《七绝•齐鲁长城怀旧》(平水韵)“烽火台边芳草绿,云摩山里百花香,感人回首长征路,流血成河古战场”。此诗也出自中国作家网,诗中道出芳草花香的宁静与曾经流血成河的古战场形成鲜明对比,由此增添了历史沧桑感。锦阳关作为齐长城的重要关隘,既是交通要道,也是军事要塞。曾经的锦阳关,关楼巍峨,门洞高大,关门阳上方“锦阳关”石匾苍劲有力,可惜1938年毁于战火,好在2004年在原址以西50米处重建,重现往日风采。青石关被誉为“齐鲁第一关”,扼守齐鲁古道的咽喉,是齐国的南大门,关城方圆百米,有南、北、西三座城门,均为石拱门,洞顶建有楼阁。如今,只有北门洞保存基本完整,关北沟青石板谷坡上,还留有当年独轮车的辙沟,深达15 - 20厘米,诉说着当年的繁华。

香山,无疑是莱芜自然风光里的璀璨明珠。康熙年间《莱芜县志》记载:“香山,县西北六十里,高二十里,山形若旗,产香草,雨后晨霁,香气沁人。”民国七年石碑碑文也有记述:“芳草尽馥,且多香菌。香山之名,殆以是欤?”其主峰海拔918.7米,是莱芜区的第一高山,与东岳泰山一脉相承。踏入香山,满目皆是绿意,森林覆盖率极高。登上玉皇极顶,连绵群山被云雾萦绕,美若仙境。这里不仅自然景观出众,人文古迹也丰富。香山行宫、蝴蝶泉、一线天、十八盘等景点各具特色。每至金秋,漫山红叶将香山装点得明艳动人。正如《七绝.香山红叶》(新韵)所写:“香山霜叶冬初秀,远目枫林血艳浓。小步登台观景胜,清溪倒影映天红。”此诗出自中国作家网,生动描绘出香山红叶的绚烂。此外,唐朝板栗园古树、槐香园槐花、万亩林海草原、岩石地质公园,都让人沉醉。这里曾是清代皇家御林军驻地,留存诸多遗迹,见证了莱芜战役等历史大事,如今已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

莱芜云台山,坐落于济南市莱芜区牛泉镇南部,海拔578米,距莱城仅15公里,别名龟山、龟寨山、聚圣寨等。其得名由来十分有趣,因山体像巨龟,得名龟山;山上留存着古老山寨,明末百姓为避战乱聚居于此,所以又叫龟寨山、聚圣寨;而主峰顶部是平坦平台,常年云雾缭绕,故被称为云台山。云台山自然景观独特,遍布奇洞幽穴,和尚洞洞口宽阔,约10米,高5米,别有洞天。春日来临,梨花、桃花等漫山遍野,竞相绽放,花香四溢。其人文景观同样底蕴深厚,公元前500年,鲁定公与齐景公会盟于云台山南的夹谷峪,史称“夹谷会盟”,结束后双方共建“谢过台”。此时,《七律.登云台山》(新韵)的诗句便在脑海浮现:“春兴鞭声催绿野,山行雀鸟唱清晨。登峰远眺千重岭,俯涧回观万丈林。东鲁礼成夹谷峪,会盟言好入云门。谢台聚圣留青史,怀古游人敬至尊。”这首诗出自大众论坛大众文苑,将云台山的春日盛景、历史典故巧妙融合,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山水人文画卷。1932年秋,中共莱芜县委于云台山和尚洞宣告成立。1979年,云台山和尚洞被评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云台山的历史文化,1994年后,云台山开展大规模修复工程,泰山奶奶行宫碧霞祠、玉皇殿等庙宇修缮一新,中天门成为游客登山小憩的绝佳之处。云台山因山顶有泰山奶奶行宫,享有“小泰山”美誉,山上诸多景点仿照泰山修筑命名,满足游客多样需求。

莲花山,古名宫山、新甫山,因九峰环绕形似莲花得名,它不仅是莱芜第一高山,也是济南市第一高山。其东西绵延15公里,南北兼跨莱芜区、新泰市两地,“三十六山头七十二深谷”,尽显磅礴气势。莲花山历史文化深厚,自然风光旖旎,引得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众多诗词。明人陈甘雨赋诗《宫山夕照》,描绘出“在县治南四十里,盘踞新莱之间。近拥青徐出,高凭岱岳游”的壮丽景致。这里还流传着“汉武访仙建行宫”的传说,汉武帝8次封禅泰山,其间来此寻访安期生并建造行宫,这便是山名“宫山”的由来。正如《七绝•春登宫山》所写:“天池碧水春风绿,山岭青松野草黄。武帝寻仙曾到此,当年御道自生香。”这首诗出自中国作家网,短短几句,将莲花山的自然风貌与历史典故融合,让人仿若穿越时空。《七律•登莲花山》中“今已初春冰未化,天池高坝水难流。莲花尖上看云海,松柏枝间望故丘。自古帝王无尽愿,从来仙道是空求。汉皇寝殿三千梦,瑶草频芳几百秋”,同样出自中国作家网,从景色到感悟,既展现了莲花山的雄浑,又抒发了对历史的喟叹。莲花山西南部有汉武帝庙址遗迹,遗存“响铃碑”和“汉武皇帝之碑”两通碑刻。景区内景点众多,莲梗峡步行观光带全长2200多米,有“十里山水画廊”美称,包含五池、四潭、两瀑布。洗心池、莲花天池、玉女池、碧莲潭各有特色。宫山夕照是莱芜古八景之一,又称“莲花佛光”,是光学衍射现象。莲花尖为莲花山主峰,海拔991.4米,山势陡峭,登顶可看日出、睹佛光、赏云海、观云峰。

凤凰寨,又名朝阳洞,历史久远,文化底蕴极为深厚。《莱芜县志》记载道:“凤凰寨,在县南十五里,山势峻峭,有朝阳洞,幽邃叵测。”朝阳洞洞口向阳,洞内幽深曲折,石壁上刻有“东鲁名洞”四个大字,为明嘉靖进士陈甘雨所题,洞内筑有“三仙”小庙,香火鼎盛。相传有修仙者在此洞修炼,洞外石崖上刻有“雪蓑”二字,石崖下有清泉潺潺。凤凰寨不仅景色秀美,还有着丰富的历史传说,明朝末年,李自成部下娘子军的首领吴承负曾在此屯兵扎寨,后因李自成失败,她在朝阳洞出家为尼,逝世后葬于洞下,尊称为“姑子坟”。正如《七律·登凤凰山》(新韵)所云:“独步登高寻径路,残花零落正秋天。走临石室观神殿,近观摩崖刻字岩。甘雨雪蓑留胜迹,安期此地炼成仙。踏峰翠柏祥云绕,远岭丹霞瑞气连。”这首诗出自大众论坛大众文苑 ,生动绘就凤凰寨的独特风貌与厚重底蕴,与本土流传的故事和遗迹相得益彰。清代莱芜进士张梅亭也曾有诗云:“凤凰展翅欲高飞,朝阳洞前映翠微。雪蓑题字留千古,修仙传说入心扉。”

望夫山,原名万福山,位于山东省莱芜城东北20华里。山顶有戍妇石,似巨人屹立,山后有鹰窝崖,又名百丈崖。峰顶原有“万福寺”,为宋代所建,现已废,仅存明清建筑遗迹和碑刻。关于望夫山,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相传齐宣王时,一对恩爱夫妻新婚未满三日,丈夫即被抓去充役,妻子思夫情切,登山遥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最终化为坚石。正如《七绝·题望夫山》所写:“望夫久役不回还,戍妇成石也未甘。孤妾独怜千百载,与君相距万重山。”这首诗出自中国作家网,短短二十八个字,将妻子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与坚守刻画得淋漓尽致,与望夫山的传说相得益彰。除此之外,还有孟姜女、孙夫人在此望祭丈夫的传说,为望夫山增添了浪漫而悲壮的色彩。这些传说虽出处不同,但都围绕着“望夫”这一主题,让这座山承载了深厚的情感内涵。当人们站在山顶,望着那宛如在痴痴守望的戍妇石,再联想到这些传说,心中难免会泛起对古人爱情的感怀。岁月悠悠,“万福寺”虽已成为遗迹,但它见证过的香火与信仰,和望夫山的传说一起,在时光中流传。那碑刻上的字迹,虽历经风雨侵蚀,却依旧镌刻着历史的记忆。望夫山,不只是一座自然的山峰,更是一座情感与历史交织的精神之山,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探寻它背后的故事,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执着与深情。

莱芜还有一处景致独树一帜——苍龙峡,峡谷幽邃深杳,水流奔腾汹涌,景色气势恢宏。当你走进苍龙峡,便能体悟到诗中所描绘的意境。正如《七绝·游苍龙峡》(平水韵)所写:“溪流幽谷滋兰秀,脚踏清风缓步行。山瀑溅花如雨落,水声贯耳若雷鸣。”这首诗出自中国作家网 ,区区几句话,绘就了苍龙峡的绮丽景致。峡谷中,潺潺的溪流逶迤于幽谷之间,滋养着两岸如秀的兰花,清风拂面,漫步其中,顿觉心旷神怡。再往前走,便能看到飞泻而下的山瀑,水花四溅,宛如骤雨洒落,而那振聋发聩的水声,恰似雷鸣般响彻耳畔,让人充分领略到大自然的磅礴气势。更为特别的是,苏轼曾到此一游并题“醉翁”二字,这简单的两个字,为苍龙峡乃至整个莱芜增添了一丝独特的文化韵味,也让莱芜与苏轼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文化联系。如今,当游客们站在苍龙峡中,吟诵着《七绝·游苍龙峡》,遥想着苏轼当年留下墨宝的情景,历史与现实在此刻交汇,自然景观与人文底蕴完美结合,共同铸就了苍龙峡无可比拟的魅力。

齐鲁大地之上,莱芜的汶水西流景致别具一格。汶水在莱芜境内被分为南汶与北汶,北汶水发源于泰山莱芜县原山,南汶水则起源于沂源县西南的松崮山,最终汇入东平湖。这两条汶水,恰似莱芜的血脉,滋养着这片土地。莱芜的汶水,四季皆美。正如《七绝·汶河春曲》(通韵)所写:“红日腾辉霞尽美,青竹摇韵影清绝。春风吹过繁花舞,汶水驰流翠鸟歌。”这首诗出自中国作家网,生动勾勒出莱芜汶水春天的美妙景致。春天,是汶水最具活力的季节,春风轻柔拂过,河岸繁花随风舞动,恰如诗中“春风吹过繁花舞”所描绘;红日高悬,光辉洒下,天边云霞美不胜收,与诗里“红日腾辉霞尽美”相映生辉;河畔青竹摇曳,竹影清丽,好似“青竹摇韵影清绝”的具象化;而汶水奔腾西流,翠鸟欢快啼鸣,“汶水驰流翠鸟歌”一句更是点睛之笔,将春日汶水的灵动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莱芜县志中,汶水西流被赋予了极高的历史地位,它不仅灌溉农田,更是连接莱芜与外界的重要通道。牟汶河作为大汶河的主流,全长65.5公里,四季景色各异,春日明媚娇俏,夏天波涛汹涌,秋天微波潋滟,冬天银装素裹。关于汶水西流,民间流传着东海龙王与小青龙的传说,历代文人墨客也留下无数赞美诗句,唐代诗人李白曾写道:“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宋代大文豪苏轼亦有诗云:“为我买田临汶水,逝将归去诛蓬蒿。” 

历史底蕴,源远流长

莱芜,古称“嬴牟”,是一座镌刻着厚重历史文化的古城。据《莱芜县志》载录,嬴牟古城位于今莱芜区境内,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关键城邑,见证了无数风云变幻。踏入古城遗址,断壁残垣仿佛在默默诉说着昔日的辉煌。这里曾是齐鲁交界之处,聘、会、盟、战不绝于史。正如《五绝·牟国遗址》(新韵)所写:“汶水千年流,和风万木春。牟亡遗址在,河润古墙存。”这首诗出自中国作家网 ,也让我们对这座古城的历史有了深刻体悟。 

长勺之战,是春秋时期齐鲁两国间一场弱旅逆袭的传世战役。公元前684年,齐国为报复鲁国,派鲍叔牙率军入侵鲁国。鲁庄公决定迎战,平民曹刿毛遂自荐。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鲁军摆开阵势,齐军凭借兵力优势,三次擂鼓冲锋。曹刿洞察战机,建议鲁庄公按兵不动,待齐军士气衰竭时,再下令反击。鲁军一鼓作气,大败齐军。曹刿又察言观色,确认齐军败退无诈后,才下令追击,最终将齐军赶出国境。当我们追忆这场经典战役,再来到如今的长勺之地,会发现这里的景色与历史竟有着奇妙的交融。正如《七绝·春游勺山》所写:“山径通幽仙女洞,林涛翻弄古兵场。蜂蝶戏舞长勺战,槐蕊花开满岭香。”这首诗出自中国作家网,寥寥数语,便将勺山的清幽与古战场的厚重完美融合。漫步在勺山,山径蜿蜒,仿佛能引领我们通向历史深处,“山径通幽仙女洞”,在探寻幽径的过程中,让人不禁遥想仙女洞的神秘;而“林涛翻弄古兵场”,风声拂过树林,簌簌作响,仿若古战场上的金戈铁马之声仍在回响,仿若当年长勺之战的激烈场景再现。“蜂蝶戏舞长勺战”,在这片曾浸染热血的土地上,如今蜂蝶自在飞舞,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古今对比,岁月悠悠,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只留下这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槐蕊花开满岭香”,满岭绽放的槐蕊,香气四溢,为这片承载历史的土地增添了一抹温柔与宁静。这场战役不仅展现了曹刿的智慧,也体现了鲁庄公的用人之明。曹刿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等军事思想,成为后世兵法的经典。长勺之战后,鲁国在诸侯间树立了以弱胜强的典范,也为鲁国赢得了数十年的安稳。《左传》记载了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要诀,这体现了他深邃的政治智慧。毛泽东在评价长勺之战时,也高度赞扬了曹刿的军事才能,认为其善于决策、敢于决断。 

关于嬴牟古城,民间口口相传诸多扣人心弦的故事。相传,春秋时期,孔子曾专程前往此地观葬礼,见证了季札之子的葬礼 。正如《七绝·垂杨遗碑》(新韵)所写:“垂杨寻胜思今古,孔子观礼记事碑。千载茔葬难觅处,只留石刻势崔巍。”这首诗出自中国作家网,诗中所描绘的场景,引领我们回溯到那段历史,孔子留下意蕴深远的“礼之用,和为贵”箴言。而孟子也曾在此地停留,守丧尽礼,展现了儒家文化的精髓。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对嬴牟古城亦是赞誉不绝。 

嬴城遗址,是莱芜悠久历史的重要见证。黄土之下,埋藏着无数的青铜鼎和珍贵文物,它们诉说着嬴秦文化的辉煌与灿烂。漫步在嬴城遗址,仿佛能穿越时空,回到那个古老的时代,感受着嬴秦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莱芜人民为了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英勇无畏,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莱芜战役,是解放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陈粟大军在此浴血奋战,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汪洋台前,无数革命先烈为了理想和信念,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碧血化作了春天的山峦,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青石关的弹孔,讲述着当年战斗的激烈与残酷;莱芜战役纪念馆的丰碑,高耸入云,直指苍穹,它是对革命先烈的永恒纪念,也是对后人的激励与鞭策。走进莱芜战役纪念馆,通过丰富的馆藏资料和多样的展示手段,仿佛能亲身感受到当年那场惊心动魄的战役,真切感受到革命先烈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一切的伟大精神。 

现代发展,蓬勃向前

莱芜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更拥有蓬勃发展的现代工业。昔日穆公牧马之地,如今已成为钢花飞溅的工业重镇。铁水鎏金,铸就大国重器;钢城淬火,锤炼时代锋芒。莱芜的钢铁产业,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莱芜区在工业基础、产业配套、科技创新、产业人才、营商环境等方面形成了显著优势与鲜明特点。莱芜区秉持项目为王、以链聚产的理念,做强工业经济“硬支撑”,重点发力“一城、一谷、一园、一基地”四大产业载体。 

“一城”即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经过多年精心培育,智能网联重卡、凯傲智能叉车两款整车提能增产成效显著,汽车检测检验中心等配套项目加速建设,“整车 + 汽车零部件 + 物流”全产业链条初步成型,成为拉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其“高端装备特色产业集群”成功被列入2024年度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名单。 该产业城持续深化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不断提升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推动山东制造向山东“智”造加速转变。 

“一谷”即鲁中国际生物谷,已建成44万平方米的产业孵化园,集聚了46家药企。特别是以宏济堂、华涛药业、飞龙医药为“龙头”,配套引进互联网医院等项目,初步构建起“线上诊断销售 + 线下生产加工”的中药制剂及配方颗粒全产业链条,短短2年便达到百亿规模。 生物谷注重人才引育,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生物医药领域高端人才,为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同时加大研发投入,在新药研发、中医药现代化等方面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

“一园”即嬴城电子信息产业园,以非凡启航项目为依托,引进签约天辉百达光电显示模组等一系列配套项目,实现“无中生有”开辟新赛道、“有中生新”打造生态圈,填补了全市电子信息产业的“空白”,预计3年内形成百亿级产业集群。 园区积极打造数字化产业生态,建设5G基站、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为入园企业提供高速、稳定的网络环境和数据存储、分析服务,助力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发展。 

“一基地”即不锈钢与新材料产业基地,秉持“依靠钢但不依赖钢”的发展思路,推动“两钢”绿色低碳转型。舜博不锈钢、耀龙金属高端钢杆、医用不锈钢罐体等项目先后落地,重点实施总投资37亿元的泰钢精品钢绿色转型项目。该项目将泰钢老厂整体搬迁并进行设备更新,投产后可生产300系、400系全系列不锈钢产品,产品附加值提高1.5倍,吨钢成本降低100元,每年可新增产值100亿元,实现华丽的“脱胎换骨”与蝶变升级。 基地聚焦绿色发展,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和循环经济模式,通过余热回收、废水处理等措施,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莱芜并未满足于传统工业成就,而是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自主研发的超声波测量芯片,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现代信息技术支撑的多种智能管控平台,以及全自动化生产线等,都充分展示出科技与创新的强大力量。由焦炉煤气制备出来的氢气,昔日被轧钢系统用作退火保护气,如今正成为新能源汽车的“能量源泉”。 

莱芜区围绕“一城、一谷、一园、一基地”的发展思路,在细分赛道上积极进行新产业布局。聚力“造好一辆车”,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强化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全力做强以整车为代表的装备制造千亿级集群;聚力“制好一瓶药”,持续深耕“第一发力产业”,培育动能转换的“第一引擎”;聚力“精造一批料”,发挥莱威高端复合材料等产能优势,推动先进材料产业链条向高端市场、高价值领域延伸拓展;聚力“立起一块屏”,以投资52亿元的非凡启航项目为龙头,围绕嬴城电子信息产业园布局电子设备制造产业集群。

莱芜区以高端化、集群化发展为主攻方向,坚持实体经济为本,项目为王,加力提质增效,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截至目前,今年新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85家、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102家;今年上半年,在库技改项目174个,同比增幅达32%。这些成绩的取得,彰显了莱芜区在产业发展上的强劲动力与创新活力。 

在智能制造车间里,先进的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有序运转。山东重工(济南莱芜)绿色智造产业城的重卡生产线上,每5分钟就有一台常规车型下线,每天两条生产线能产出近600台整车;凯傲(济南)叉车有限公司的车间内,工人只需完成上料、扫码操作,机械手就能独立完成所有焊接工作。这些场景,都生动展示着莱芜工业的崭新风貌。在新能源产业园区,莱芜泽安独立共享储能电站概算总投资4.3亿元,储能规模高达200MW/400MWh,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持续推进,为莱芜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在新材料研发中心,科研人员不断探索创新,莱威新材料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累计申请专利41项,被列入济南市“十四五”规划新材料龙头企业,为莱芜的产业升级提供有力技术支持。如今的莱芜,正续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在新时代发展浪潮中奋勇前行。 

蛇年新程,未来可期 

蛇年之际,莱芜恰似灵蛇般蓄势待发。蛇之智慧,在于隐忍与等待。它蛰伏于九地之下,静候春雷乍响;一朝苏醒,便如龙飞九天。莱芜人民亦如这灵蛇,在过往岁月中默默耕耘、积蓄力量。如今,在新时代浪潮中,莱芜正以饱满热情和昂扬斗志迎接新的挑战与机遇。 

蛇之灵巧,在于变化与适应。它无足而行千里,柔身而越险阻,遇石则绕,遇水则游,遇风则随。莱芜在发展进程中也不断顺应时代变化,调整发展战略,积极探寻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自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和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莱芜区紧紧围绕“项目深化年”总牵引,科学谋划“12383”工作思路,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全力以赴抓项目、强产业、稳增长、防风险、惠民生。在应对挑战中,莱芜区精准施策,聚势谋远;在爬坡过坎中,砥砺攻坚,成功拼出了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良好发展态势,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与活力。

蛇之神秘,在于重生与蜕变。它蜕皮而去旧,纳新而得生,每岁一蜕,每蜕一新。莱芜正以创新为驱动,加快产业升级和城市更新,努力实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在科技创新道路上,莱芜不断加大投入,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吸引高端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例如宏济堂制药莱芜智能制造项目采用“5G + 工业互联网”智能技术,实现了中药生产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在城市建设方面,莱芜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质与形象。 通过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城市绿化提升、生态修复等工程,莱芜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一座绿色、智慧、宜居的现代化城市正在崛起。 

在蛇年的钟声里,莱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雪野湖上帆影点点,承载着千年的文脉与梦想;航空谷中银翼熠熠,蓄势待发,准备翱翔于更广阔的天空。莱芜人民将继续弘扬团结拼搏、勇于创新的精神,传承和发扬优秀历史文化,积极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汶水潺潺流淌,见证莱芜的兴衰变迁;香山巍峨耸立,守护这片土地的安宁与繁荣。云台山、莲花山、朝阳洞、望夫山、雅鹿山……一座座山峰宛如莱芜的脊梁,挺立在齐鲁大地上。齐鲁长城蜿蜒起伏,诉说着莱芜的坚韧与不屈;牟子城、嬴城遗址……一处处古迹仿若莱芜的历史画卷,徐徐展现在世人面前。

愿莱芜在蛇年里吉祥如意、繁荣昌盛;愿莱芜人民幸福安康、生活美满。让我们共同翘首以盼莱芜更加美好的明天,相信在莱芜人民的不懈努力下,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将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成就!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