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记忆的浩渺长河中,总有某些地方,仿若熠熠生辉的稀世明珠,深深镶嵌于灵魂深处,承载着我们的盈盈欢笑与纯美美好,镌刻下成长的深刻印记。对我而言,家乡的河桥,无疑是这样一处无可取代、满溢温情与回忆的心灵原乡。
家乡的河桥横跨在潺潺流淌的北汶河之上。北汶河,又名汇河、嬴汶河,作为莱芜汶河的北支流,发源于济南市章丘区南部山区的池凉泉。在我家乡陈家楼村北段,河水自北(香山)、东北方向的群山汇聚而来,一路蜿蜒曲折,润泽着沿岸的土地与万千生灵。
这座河桥极具鲜明的季节性特点。冬季降临,村民们巧用粗壮结实的木头搭建起它,为人来人往提供便利;待春天轻盈翩然而至,天气回暖,春柳抽芽,绿草萌发,为恢复河面自然状态,桥便被拆除,待冬季再度重建,如此周而复始,成为乡村岁月里一道独特的景致。它不仅是村民日常出行的便捷通道,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往昔交通不便的年代,它宛如连接两岸村落的关键纽带,极大地促进了物资交流与人际交往。
正月十六的清晨,仿若一幅被大自然精心调绘的绝美画卷。金色的阳光恰似轻柔细腻的纱幔,携着丝丝缕缕的暖意,悠悠洒落在古老的村落。整个村庄仿佛被镀上一层梦幻的暖金色光辉,如梦似幻,宁静而祥和。
奶奶总是家中最早起身的那个人,厨房的烟火早早升腾而起。她那布满老茧却无比灵巧的双手,在案板与灶台间忙碌穿梭,不多时,热气腾腾的饺子便摆满餐盘。奶奶满脸笑意,那笑容里藏着岁月沉淀的慈爱与对生活的期许,轻声说道:“正月十六吃饺子,往后的日子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我迫不及待地夹起饺子,似饿虎扑食般狼吞虎咽般大口吞咽,那熟悉的味道瞬间在味蕾上绽放,每一口都饱含着家的温暖与对未来生活的甜蜜憧憬,仿佛未来的美好都已在这小小的饺子中生根发芽。
一放下碗筷,我便紧紧拉住奶奶的手,像一头欢快的小鹿,蹦蹦跳跳地朝着村后那条再熟悉不过的河流奔去。一路上,微风轻拂,路边的树枝野草轻轻摇曳,仿佛在为我们的出行欢呼喝彩。
正月十六这天,仿佛被赋予了神奇魔力。天还未大亮,河桥附近的村民便陆续从家中走出,自发朝河桥汇聚。他们身着整洁衣裳,脸上带着庄重与期待。人们从桥南出发,脚步沉稳坚定地走向桥北,再折返从桥北走回桥南。每一步落下,都似在与岁月深情对话,用脚步丈量岁月长河,默默祈求河水安稳流淌,四季风调雨顺,新的一年日子顺心如意,家人平安健康。这座河桥,早已不只是过河的通道,它是我童年的欢乐天地,承载着数不清的嬉笑玩闹;更是家乡文化的厚重象征,凝聚着一代又一代村民的情感与记忆。
村后的河边,矗立着一座废弃已久的砖瓦窑。它宛如一位沉默的老者,静静见证着岁月的沧桑巨变,承载着村民往昔的回忆。窑顶杂草肆意丛生,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沙沙声响,仿若在低声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如今的落寞。窑的四周,黄土堆积如山,那是曾经村民砸碳时不可或缺的粘料来源,而在我们这些孩子眼中,这里是充满无尽乐趣的天然乐园。我们在这里捉迷藏、堆砌土堡,欢声笑语回荡在这片小小的天地间。
从河边到窑场,正月十六这天,简直就是一场盛大的狂欢。天刚蒙蒙亮,小摊小贩便早早赶来,熟练摆起各式各样的摊位。一时间,琳琅满目的商品摆满各个角落,让人目不暇接。在众多摊位中,最吸引孩子们目光的,当属散发着甜蜜香气的甜食摊。拧制糖、麻花、糖块、糖人……每一种都像甜蜜的魔法信物,散发着诱人香气,牢牢勾住孩子们的脚步。吹糖人师傅的手艺堪称一绝,只见他手持长勺,将熬得恰到好处、冒着晶莹光泽的糖浆精准倒入模具,手腕轻轻转捏、一吹,眨眼间,一个栩栩如生的糖人便诞生了。那糖人或是威风凛凛的齐天大圣,或是憨态可掬的胖娃娃,每一个都被赋予了生命一般。孩子们手捧着糖人,眼睛里闪烁着兴奋与喜悦的光芒,欢呼雀跃,仿佛手中握住的不是一个小小的糖人,而是整个世界。
除了令人垂涎的美食,玩的物件更是应有尽有。琉璃鼓铛子造型精巧,在日光下折射出五彩光芒,煞是好看。其底部的玻璃壁薄如蝉翼,当我将它轻举至唇边,缓缓吹气,玻璃壁便因气流冲击而剧烈振动,发出“咕噹咕噹”的清脆声响,这声音清脆灵动,在空气中悠悠回荡;小风车的竹制叶片在微风中欢快旋转,发出“呼呼”的声响,仿佛在与风儿亲密私语,诉说着童年的纯真与快乐;吹的小喇叭、竹哨,看似简单,却能吹出各式各样的音调。我尤其喜爱小风车,每次拿到手,总会举着它在风中奔跑,看着那叶片飞速转动,心中满是欢喜。而那竹哨,轻轻一吹,清脆的声音便远远传开,仿佛能穿越时空,将快乐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所有听到的人都能感受到这份简单纯粹的欢乐。
桥的南岸,摊位紧密相连,好似一条繁华的小街,热闹非凡。那一串串糖葫芦红得透亮,晶莹的糖衣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诱人的光泽,宛如红宝石般夺目;爆米花在特制的容器中受热膨胀,随着“嘭”的一声巨响,香气瞬间四溢飘散,弥漫在空气中,勾起人们心底对甜蜜的渴望;烤肠在通红的炭火上滋滋冒油,油珠溅落在炭火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散发出扑鼻的香气,引得人垂涎欲滴。人们一边悠闲地走在桥上,一边尽情品尝着这些美食,脸上洋溢着幸福满足的笑容,那笑容里是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当下的珍惜。
桥头上,玩杂耍、变魔术的各展绝技,引得众人阵阵喝彩。杂耍艺人双手灵动,将几个彩球高高抛向空中,彩球在空中有序地飞舞,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变魔术的表演者则以敏捷的手法,从空空如也的手中变出一束束娇艳欲滴的鲜花,或是将一块普通的手帕瞬间变成一只展翅欲飞的白鸽,神奇的表演令围观的人群惊叹不已,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
在爬河桥的欢乐时光里,还有一段特别的记忆,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我记忆的深处,令我难以忘怀。倘若遇上格外寒冷的天气,河面上结了厚厚的冰,我们这些孩子,就像一群欢快的小麻雀,兴奋地在河桥上穿梭奔跑。顺手砸下河边的冰块,放入口中,嘎吱嘎吱地嚼着,那冰凉爽口的感觉瞬间在口腔中蔓延开来,带来一种别样的畅快。有些大人也像被我们的快乐所感染,他们小心翼翼地敲下一些冰块,带回家中,说是熬水喝对身体有益,带着一种对生活的质朴期许。
而在那些暖和的年景里,河的急流没有结冰,河水潺潺流淌,清澈见底。人们便会在河边寻找冰凌子,或就着各式各样的容器,灌上一些河水带回家。相传这一天河水有着神奇的功效,能治病驱邪。虽然这些说法或许带有些迷信色彩,但在那个物资匮乏、医疗条件有限的年代,它却承载着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是他们心中的一份希望与慰藉,即便没有科学依据,却也饱含着浓浓的生活气息与人文情怀。
正月十六走河桥,历经岁月的洗礼,早已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习俗,它更像是一根无形却坚韧的情感纽带,深深系在每一个村民的心头,成为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寄托。听奶奶说,这一天走上河桥,可以消灾祛病,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顺遂。
这片土地上,正月十六爬河桥的传说如同一首古老的歌谣,在岁月里传唱不息。其中一个故事,充满了温情与力量。很久以前,有一对恩爱夫妻,丈夫患重病卧床,妻子四处求医无果,心急如焚。有一天,一位仙人路过,告诉妻子正月十六带丈夫爬过河桥可消灾祛病。妻子半信半疑,但为了丈夫,决定一试。正月十六清晨,她背着丈夫艰难爬过河桥,奇迹般地,丈夫面色好转,身体恢复了力气。从此,爬河桥成了人们祈求健康和平安的传统。这个传说虽奇幻,却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战胜困难的信念,给予人们勇气与力量。那些关于河桥的记忆与传说,如同悠悠的河水,在我的心中静静流淌,从未停歇。每一段回忆、每一个传说,都成为我生命中最宝贵、最难以割舍的财富。每当夜深人静,或是在异乡漂泊感到孤独时,我总会不由自主地回想起那些欢乐的时光与温情的瞬间。那些在河桥上奔跑的身影、小伙伴们纯真的笑声、奶奶温暖的笑容、村民们善良的面容……都如同电影画面一般,在我的脑海中一一浮现。我感到无比幸福与满足,仿佛又回到了那段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岁月悠长,温情永存。如今,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乡村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但每次回到老家,我仍会情不自禁地绕道到河边,去寻找那座承载着无数回忆的河桥。站在河边,潺潺的河水声仿若轻柔的抚摸,轻轻拂过脸颊,又似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闭上眼睛,往昔的欢声笑语仿佛在耳边回响,曾经的热闹与温暖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望着悠悠河水,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代,和小伙伴们在桥上嬉笑玩耍,听奶奶讲述古老的传说。那些欢乐的笑声、温情的瞬间、美好的传说……都如同这河水一般,源源不断地流淌在我的心中,成为我生命中最美的风景。岁月或许会改变河桥的模样,却无法磨灭我对它的深深眷恋与无尽回忆。
未来的日子里,无论我身处何方,家乡河桥的那一抹倩影,都将在我的灵魂深处熠熠生辉。它所代表的乡土情怀与文化传承,会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炬,引领着我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中,始终坚守内心的温暖与善良,将这份珍贵的记忆,化作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世界的温柔,传递给每一个与我相遇的人,让河桥的故事在时光的长河中持续绽放光芒,成为永恒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