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国玺的头像

陈国玺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3/06
分享

惊蛰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吟诵着唐代诗人韦应物《观田家》里的这一句诗,当第一缕春风温柔地撩拨大地,细密的雨丝如银线般纷纷扬扬,滋润着世间万物。昨夜,小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我透过卧室的窗户望向夜空,入目的满是湿漉漉的氤氲,那时的世界仿佛被一层薄纱笼罩,朦胧而静谧 ,我在这雨声中渐渐入眠。

清晨,一阵清脆悦耳的鸟鸣声将我从睡梦中唤醒。待我清醒过来,起身走到窗边,惊喜地发现竟是个难得的晴日。瞧,那一轮旭日正于东方缓缓攀升,将天空晕染得红彤彤一片,每一寸光线都带着新生的力量,驱散了昨夜的阴霾,仿佛在唤醒沉睡已久的大地,让人不禁沉醉在这惊蛰时节独有的生机之中 。也正是这时,我才恍然惊觉,今日,正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

刹那间,记忆如潮水般涌来。去年3月5日,发表在中国作家网上的那首《七律·惊蛰》(新韵)在脑海中浮现:“惊蛰雷火接江北,极目山川看岭南。三月春风开画卷,万丝细雨润田园。不闻碧涧筠竹绿,先见红桃浣景鲜。行岸柳垂芳草地,寻香晚倦宿湖船。”我迅速拿起手机查找网址,找到后,情不自禁地轻声朗读起来,心中满是自豪与激动。这诗句,不正是我对惊蛰独特情感的寄托,也是我眼中惊蛰美景的凝练。

虽说“春雷响,万物长”,但在这济南凤城,春雷似乎也变得慵懒,偶尔会迟到。此时,范成大的“浮云集,轻雷隐隐初惊蛰”在耳边回响,即便雷声隐隐,即便它迟到,可惊蛰的韵味与生机,丝毫不减。正如我诗中所写“惊蛰雷火接江北”,即便在这地处江北的凤城,那惊蛰的力量,也仿佛跨越江河,从江南而来,唤醒这片土地 。没有震耳的雷鸣,凤城的惊蛰多了几分婉约,却依然满是春的蓬勃,恰似诗中描绘的“万丝细雨润田园”,细雨如丝,默默润泽着世间万物,让田园焕发生机。

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通常在每年公历3月5、6或7日,当太阳到达黄经345°时,正式拉开仲春的序幕。《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古人以敏锐的观察力,赋予了这个节气鲜活的生命力,那声声春雷,就像大自然敲响的战鼓,惊醒了沉睡一冬、蛰伏于地下的万千生命。可实际上,真正唤醒蛰虫的,除了雷声,更是日渐升高的气温。随着惊蛰到来,天气回暖,大地解冻,雨水增多,为世间万物的复苏,提供了适宜的环境,一场盛大的生命仪式,在无声无息中悄然开启。这般景象,正如贾岛所写“玄鸟雄雌俱,春雷惊蛰余”,生命在惊蛰的滋养下,纷纷焕发新活力,恰似我诗里描绘的,惊蛰带来的蓬勃生机,让整个世界都焕然一新。

惊蛰有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此时,桃花灼灼,满树嫣红,那粉嫩的花瓣层层叠叠,宛如天边绚丽的云霞,肆意绽放着春日的烂漫与热烈,将春的气息尽情播撒,真可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就如同诗中“先见红桃浣景鲜”所写,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娇艳欲滴的红桃,将春日景色装点得格外鲜艳;黄鹂鸟也被这蓬勃的生机感染,欢快地振翅鸣叫,那清脆婉转的啼鸣,是春天最动人的乐章,奏响了生命的欢歌,恰似杜甫笔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勾勒出的那幅生机勃勃的春日画卷,令人心驰神往;而鹰隼渐渐隐匿踪迹,鸠鸟在天空中自在飞翔,仿佛是大自然在这个特殊的时节,进行着一场奇妙的生命交替,处处洋溢着新生的喜悦与希望。

“惊蛰闻雷米似泥”“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这些古老的谚语,蕴含着劳动人民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在漫长的农耕岁月里,惊蛰的雷声,不仅是自然的信号,更是丰收的预兆。当隆隆春雷响起,农民们便知道,春耕的时节到了。田埂间,是他们忙碌而坚定的身影,翻土、施肥、播种,将一年的希望,深深埋进肥沃的土地,期待着秋日的硕果累累。这让我不禁想起韦应物的《观田家》另一句“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生动描绘出惊蛰后农人的忙碌,每一滴汗水,都倾注着对土地的热爱与敬畏。此时,我诗中的“三月春风开画卷”仿佛有了更生动的画面,春风拂过,田野间农民劳作的身影,构成了一幅最美的春耕画卷。

我的奶奶,便是这样一位勤劳的农民。小时候,每到惊蛰,我总会跟着奶奶去田里。她扛着锄头,我提着小桶,一老一小走在田埂上。奶奶一边翻土,一边给我讲着惊蛰的故事和农事的经验。她说,惊蛰是老天爷给咱农民的提醒,这时候把地整好,种子种下去,秋天就能吃饱饭。看着奶奶专注的神情和额头的汗珠,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土地的力量和劳动的意义。那时,我虽年幼,可“惊蛰”二字,已在心中种下对自然、对生活敬畏的种子。在那片田野间,我似乎也看到了诗中描绘的田园景象,感受到了惊蛰对于生活的独特意义。

在这个美好的节气里,各地还有着独特的习俗。惊蛰吃梨,是许多地方的传统。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在乍暖还寒、气候干燥的惊蛰时节,咬上一口清甜多汁的梨,既能抵御外邪的侵袭,又仿佛将整个春天的清新与活力,都吃进了肚里。在一些地区,还有祭雷神、打小人、撒石灰、大扫除等习俗,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未来的祈愿。这些习俗,历经岁月沉淀,成为惊蛰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为这个节气添了浓郁的人文色彩。这些习俗里,有着生活的烟火气,也有着如诗般的美好期待,就像我诗中对惊蛰的赞美与热爱。

惊蛰,是大自然的闹钟,也是生命的号角。它唤醒的,不仅仅是沉睡的蛰虫与大地,更是我们内心深处对美好与希望的向往。在这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节气里,让我们顺应天时,早睡早起,漫步于春日的暖阳下,感受春风的温柔轻抚,聆听鸟儿的欢快啼鸣,欣赏万物的蓬勃生长。就如同诗人陶渊明笔下的“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世间万物都在这个节气里,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开启新一年的成长与蜕变。而我的诗,也像是这惊蛰的一部分,记录着这份生机与美好。

清晨,我漫步登上雅鹿山,极目远眺,我试图聆听诗中的“雷火接江北”,那隐隐的雷声,仿佛带着跨越千里的力量,从江南滚滚而来,唤醒世间万物;我又想看看“岭南”画卷,那在惊蛰时节被春风、细雨、暖阳晕染的岭南大地,处处是“三月春风开画卷”的美景,万紫千红,生机勃勃。在这惊蛰的时节,让我们带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期待,像大自然中的万物一样,勇敢地破土而出,向着阳光,奋力生长。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春天里,播下梦想的种子,用汗水与努力去浇灌,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定能收获属于自己的繁花似锦与硕果满园,奏响一曲属于自己的生命赞歌,与这美好的春天,一同奔赴未来。而那些与惊蛰有关的诗文,也将一直陪伴着我们,见证我们在这充满希望的季节里,逐梦前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