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国玺的头像

陈国玺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3/06
分享

陈公墓志铭碑

在历史的长河中,碑记宛如古老的使者,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承载着先人的精神与品德。当我们偶然邂逅一块碑,就如同开启了一扇通往过去的门,那些被岁月尘封的记忆,便会缓缓浮现。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近山东省济南市莱城区杨庄镇陈家楼陈西村,一块名为“陈公墓志铭”的石碑,探寻它背后的秘密。 

碑文加标点如下:

人亦有言:“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自古以信义相高,其难之哉!然果难焉否耶?于太学生陈公,庶几过之。

公讳可喜,字乐然,邻村陈家楼人也。余幼即耳其名,弱冠就傅乡塾,公适过焉。窃见其气宇轩昂,吐属慷慨,有国士风。少旋,公去,傅告余曰:“此近世伟丈夫也。”心仪者久之,每以不获继见为憾。既又负笈从师,强半他出,音尘益梗,而廿余年前,玉山已倾颓矣。

庚申秋,公族叔小山公据礼招饮。坐次,众宾道公信义,历历如当日事,且多太息者。懿行感人,抑何深欤!踰日,公犹子海宇,偕公嗣允甫,以墓志属余。末学才疏,愧附葭莩,岂能扬公德于万一?然由今忆昔,所谓佼佼当时者,非耶?至孝友敦睦及施济诸胜概,里中矜称颂焉,固不待余之费辞云尔。

公寿六十三岁,配李孺人,寿七十五岁;继配崔孺人。子一;女三:长许配高,次许配周,季许配孙。

优廪贡生候选训导,姻愚侄景纲焕恭撰;同邑后学邑庠生,姻愚侄景玉林沐手书。

奉祀男(监生)毓中,孙登鳌敬立。

皇清咸丰十年岁次庚申菊月重阳前五日 谷旦

抚摸着碑上的字迹,仿佛能感受到岁月的沧桑。这些文字像是一把钥匙,引领我们穿越时空,去认识一位叫陈公的人物。碑文中的陈公,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他的品德为何被人传颂?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将碑记翻译成白话文,一探究竟。

人们常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自古以来,坚守信义就被视作高尚品德,践行起来着实困难。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太学生陈公,在这方面或许比季布更出色。

陈公名叫可喜,字乐然,是邻村陈家楼人。我小时候就听说过他的名字。二十岁左右,我到乡塾学习,陈公正好路过那里。我暗自观察,见他气宇轩昂,言谈慷慨激昂,颇有国士之风。不久,陈公离开了,老师告诉我:“这是近世的伟丈夫啊!”我对他仰慕了很久,一直遗憾没有机会再次见到他。后来,我外出求学,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地,音信也渐渐断绝了。二十多年后,陈公已经去世了。

庚申年秋,陈公的族叔小山公依礼邀我赴宴。众人落座后,众宾客谈起陈公的信义之事,桩桩件件,清晰如昨,众人皆感慨叹息。他的美好品行,竟然如此深入人心!第二天,陈公的侄子海宇,携陈公之子允莆,前来将撰写墓志之事托付于我。我学识浅陋,作为远亲,实在惭愧,哪能将陈公的品德宣扬万一?然而,回忆往昔,那些当时杰出的人,不正是陈公这样的人吗?至于他的孝顺、友爱、敦厚和睦以及施舍帮助等美德,乡里人都称赞不已,根本不用我多费口舌。

陈公享年六十三岁,原配李孺人,享年七十五岁;继配崔孺人。陈公育有一个儿子;三个女儿:长女许配给高家,次女许配给周家,小女儿许配给孙家。

优廪贡生候选训导、姻愚侄景纲焕恭撰;同县后学邑庠生、姻愚侄景玉林沐手书。

承担祭祀职责的儿子(监生)毓中,与孙子登鳌敬立此碑。

大清咸丰十年(1860),岁次庚申(猴年),农历九月重阳节前五日(9月4日),良辰吉日。

读完白话文的碑记,陈公的形象跃然眼前。他是一个重信义、有国士之风的人,他的孝友敦睦、乐善好施,赢得了乡人的敬重与爱戴。虽然时光流转,但他的故事通过这块碑记流传下来,让我们在百年之后,依然能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

碑记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传承。陈公虽已远去,但他的精神却如同这碑记一样,历经风雨,永不磨灭。它激励着我们在当今时代,依然要坚守信义、传承美德,让美好的品质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