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国玺的头像

陈国玺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3/09
分享

笔耕岁月

孩提时,母亲身旁那如豆般昏黄的油灯下,悠悠扬起我稚嫩的读书声,那声音在狭小的房间里缓缓回荡。从偏僻乡村一路奔波,走进城市学府,而后踏入社会,一路走来尽是坎坷。

岁月洪流滚滚向前,可那油灯散发的微弱光亮,始终在我心间熠熠生辉,从未黯淡。那渺小却温暖的火苗,宛如一泓澄澈清泉,滋润着我在时光长河中漂泊的灵魂;又似一抹轻柔月光,在漫漫岁月里温柔相伴,若隐若现,却稳稳照亮我前行的方向,成为我心底最柔软、最珍贵的存在。

直至今日,我挥笔写下这首《七律·笔耕岁月》(新韵):“翰墨飘香岁月悠,素笺铺展写春秋。心中韵起情难尽,笔下文生意不休。常效前贤织锦绣,每从时事觅风流。青灯照影千思涌,借梦催帆万里舟。”发表在几十年来用心耕耘的大众论坛上,刹那间,往昔回忆如潮水般汹涌而来,内心涌起层层波澜,久久难以平静。

在时光长河中,耕耘是对梦想的执着坚守,是用汗水与心血浇灌希望的种子。而笔耕,则是在文字的田野里,播种思想,收获智慧,以细腻笔触描绘人生的风景。笔耕之人,以笔为犁,以纸为田,在墨香与思绪的交织中,耕耘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沃壤。那盏儿时的油灯,虽光芒微弱,却仿佛在冥冥中为我指引着笔耕的方向,让我在这条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上世纪80年代,我在笔耕道路上艰难摸索,每一次灵感闪现、每一次奋笔疾书,都是对梦想的执着追求。终于,我的努力得到回报,一篇《穷秀才爱文章》发表在《莱芜日报》上。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的那一刻,心中满是欣喜与激动,那是一种梦想照进现实的奇妙感觉,心脏都似乎漏跳了一拍。这是我在笔耕岁月中收获的第一颗甜蜜果实,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在这条道路上走下去的决心。这篇文章就像一颗启明星,在我笔耕的夜空里,虽不耀眼,却足以照亮前行的一小段路。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在笔耕道路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他们或挥毫泼墨,或浅吟低唱,将满腔热情与才华倾注于笔端,为后世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曹雪芹,这位文学巨匠,用十年光阴,增删五次,终著成《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以其细腻笔触、深刻思想,展现了封建社会的兴衰荣辱,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而司马迁,在遭受宫刑的奇耻大辱后,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他以一支笔,记录了历史的风云变幻,为后人留下宝贵的历史镜鉴。他们在黑暗中摸索前行,恰似我儿时在那盏油灯下求知的模样,虽前路漫漫,却凭借着对文字的热爱与执着,在笔耕之路上留下不朽的印记。

笔耕,是一场心灵的修行,也是一场孤独的旅行。它需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能够静下心来,与文字为伴,是一种难得的享受。每一个字符,都是心灵的寄托;每一句话语,都是情感的倾诉。当灵感如泉涌,思绪在笔尖奔涌,那种愉悦和满足,仿佛是与自己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对话,让人沉醉其中,无法自拔。而那盏油灯的微光,就像这份宁静与满足的象征,始终陪伴着我在笔耕的世界里遨游。

时光流转至90年代,1991年3月21日,那些年我陆续在国家级报刊上发表过一些文章,只是时间长了,许多细节都已模糊。但有一次经历,却始终在我记忆中熠熠生辉。那是在办公室门口,一位同事举着报纸兴奋地喊我:“陈老师,这报上有你的一篇。”我快步上前,接过那份《中国体育报》,它在我手中仿佛有千斤重,承载着我的努力与梦想。这时,一位领导从我身边走过,带着怀疑的语气说:“可能重名吧!”我低头看向报纸,题目《人物绘画四法》下面,分明是单位和我的名字,我当即回应道:“人重名,这单位可不能重名吧?”不知为何,这件事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多年过去,依然记忆犹新。

那些年,我在《中国体育报》上每年都有一两篇文章见报,算下来约有七八篇。像《老调新唱》《演音乐的放松法》《逆计量测远法》等文章,至今仍历历在目,这些发表经历,如同笔耕道路上的一个个里程碑,见证着我的成长与进步,也让我在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不断汲取前行的力量。

然而,笔耕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有时,灵感枯竭,绞尽脑汁也写不出一个字;有时作品得不到认可,被人批评指责。但真正热爱笔耕的人,从不会因为这些困难而放弃。他们会在挫折中不断成长,在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在笔耕的道路上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就像儿时在油灯下学习,遇到难题时,那微弱的灯光却始终给予我坚持的力量,让我不畏惧困难,勇往直前。

在我的生活中,笔耕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它是我记录生活的独特方式,是我表达情感的温暖窗口,更是我思考人生的有力工具。每当我遇到开心或不开心的事情,都会拿起笔,将自己的感受毫无保留地倾注于纸上。这些文字,见证了我的成长,记录了我的喜怒哀乐。在笔耕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反思自己,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也逐渐变得更加成熟和自信。那盏油灯的光亮,在记忆中闪烁,宛如我在笔耕道路上的引路人,引领我不断探索、不断进步。

我曾参加“‘东方飞扬杯’中国档案工作者之歌”歌词评选活动。活动期间,我独自在小书房紧闭房门创作。当时天气炎热,我坐在竹椅上,反复斟酌词句,写累了便在竹椅上小憩。一次,我躺在竹椅上,迷迷糊糊做了一个趣味十足的梦。梦中,在城东黄岭上,一棵大树下站着一位白发仙长,他手比比划划,却听不到他说什么。这棵树满是疙瘩、闪烁着点点星光,几乎看不到树身。我对它十分好奇,早有耳闻东山砟峪有棵千年槐王,于是在炎热天气里坐车赶到城东裴家庄下车,徒步向北行8里路,开启了一次特殊的游览之旅,去探寻梦中的大树。这段奇妙的经历,也为我的创作增添了别样的灵感。

经过不懈努力,我完成了四首歌词并投稿。然而,几天过去未收到回信,我心里十分紧张,开始怀疑自己水平不够。但我不甘心,便将歌词投给当地《莱芜日报》汶汇栏试试,按照报纸上的邮箱地址发出一份,可依旧没有音信。又过了几天,中国档案报“档案大观”栏发表了我一首《档案工作者之歌》,随后《电子卷》诗歌也在中国档案报发表。再后来,我创作的《档案工作者之歌》获得优秀奖,总选票排第七名。可当我再次向“莱芜日报”投稿时,依然音信皆无。尽管如此,这段经历让我难以忘怀,它见证了我在创作道路上的坚持与探索。

笔耕不仅是一种个人的爱好,更是一种社会责任。通过文字,我们可以传递正能量,弘扬真善美,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鱼龙混杂,我们需要用文字去辨别真伪,去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一个好的作家,应该有社会责任感,应该用自己的作品去影响和改变世界。就如同那盏油灯,虽光亮有限,却能在黑暗中照亮一片天地,我们的文字也应如这灯光一般,为社会带来光明与希望。

梁斌先生便是这样一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他创作的《红旗谱》系列作品,记述了近半个世纪华北地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历史。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人民的英勇斗争和革命精神,更激励了无数人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梁斌先生用自己的笔触,书写了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在笔耕的道路上,如同高举着一盏明灯,为我们照亮了前行的方向,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笔耕的意义与价值。

在笔耕的道路上,我深知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会继续努力,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用文字书写更加精彩的人生。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耕耘,就一定能够在文字的田野里收获累累硕果。那盏儿时的油灯,将永远在我心中闪耀,成为我笔耕路上永恒的动力源泉。

笔耕岁月,见证了我的成长与蜕变。从最初的青涩懵懂,到现在的成熟与自信,每一步都离不开文字的陪伴与滋养。在笔耕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观察生活、如何思考人生,如何表达情感。这些宝贵的经验,让我更加珍惜每一次与文字的邂逅,也让我更加坚定地走在笔耕的道路上。那若隐若现的油灯光亮,始终贯穿在我的笔耕岁月中,成为我生命中最温暖、最珍贵的记忆。

我深知,笔耕之路并非坦途。但正是这些挑战与困难,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我相信,只要心中有梦、笔下有情,就一定能够在文字的田野里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正如一句励志话语所说:“笔耕不辍,岁月无悔。”它与我多年坚持笔耕的经历相呼应。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以笔为伴,以纸为田,用文字书写更加精彩的人生篇章。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让墨香弥漫在人生的每一个角落,让笔耕成为我生命中最美的风景。而那盏油灯的微光,将永远照亮我前行的笔耕之路,伴我一路前行,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

二十余载时光匆匆而过,经我之手制作的网页成千上万个。不少页面随着时间流逝而被删除,也有留存近几年的页面,过去的页面存放在后台,数量难以计数。我从大众论坛起步,在中国作家网、中国社会科学院网、新华网、新疆文学等诸多平台,都留下了笔耕的痕迹。保留最为完善的当属中国作家网,近20年发表的诗歌记录仍能查到,即便旧版也可检索。在搜索框中输入我的名字,便能搜出“767”条记录,每一条都代表着一首诗歌或一篇文章。从过渡网页到如今,我的作品集已有1221条记录,清晰呈现。

回首这些记录,心中满是成就感,自豪与感动之情油然而生。它们就像是我一路走来的脚印,深深浅浅,却串联起了我充实而丰富的笔耕生涯。在时光的长河中,笔耕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它让我学会了坚持与努力,也让我收获了成长与喜悦。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怀揣着对文字的热爱与崇敬,用笔触记录生活的点滴,用文字书写人生的精彩。我相信,只要心中有梦、笔下有情,就一定能够在笔耕的道路上走出属于自己的辉煌。而那若隐若现的油灯之光,将成为我心中永恒的指引,在每一个灵感乍现或陷入困境的时刻,给予我力量与勇气,让我在笔耕的世界里自由翱翔。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