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岁月的长河中,有多少人能以信义立身,以善行济世?在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杨庄镇陈家楼陈西村,一方墓志铭碑默默诉说着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故事。它承载着陈公可喜的不凡人生,岁月虽侵蚀了碑身纹理,却未能磨灭其背后的动人故事。这方墓志铭碑,恰似通往往昔的一扇窗,透过它,我们得以窥见陈公那闪耀着人性光辉的一生。
碑文加标点:
人亦有言:“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自古以信义相高,其难之哉!然果难焉否耶?于太学生陈公,庶几过之。
公讳可喜,字乐然,邻村陈家楼人也。余幼即耳其名,弱冠就傅乡塾,公适过焉。窃见其气宇轩昂,吐属慷慨,有国士风。少旋,公去,傅告余曰:“此近世伟丈夫也。”心仪者久之,每以不获继见为憾。既又负笈从师,强半他出,音尘益梗,而廿余年前,玉山已倾颓矣。
庚申秋,公族叔小山公据礼招饮。坐次,众宾道公信义,历历如当日事,且多太息者。懿行感人,抑何深欤!踰日,公犹子海宇,偕公嗣允甫,以墓志属余。末学才疏,愧附葭莩,岂能扬公德于万一?然由今忆昔,所谓佼佼当时者,非耶?至孝友敦睦及施济诸胜概,里中矜称颂焉,固不待余之费辞云尔。
公寿六十三岁,配李孺人,寿七十五岁;继配崔孺人。子一;女三:长许配高,次许配周,季许配孙。
优廪贡生候选训导,姻愚侄景纲焕恭撰;同邑后学邑庠生,姻愚侄景玉林沐手书。
奉祀男(监生)毓中,孙登鳌敬立。
皇清咸丰十年岁次庚申菊月重阳前五日 谷旦
时光回溯,记忆如潮水般涌来。年幼时,每到元宵节,热闹的氛围总会将我的目光引向陈公坟前那肃穆而庄重的石碑、石桌与香炉。老一辈人常说:“有戏没有戏,问问陈可喜家伙计。”这句话让我对陈公的名字早早心生敬意。后来才知晓,陈公不仅热衷于在节庆之时自掏腰包请戏班为乡亲们助兴,还积极投身修庙、办学、施粥等善举。这些事迹在家族与村落中口口相传,成为大家心中的温暖记忆。如今,当我们轻轻抚过这方饱经岁月沧桑的墓志铭,那看似简单的文字瞬间化作陈公鲜活的过往。每一段、每一句,都像是他在低声诉说着曾经的故事,带我们重回那个充满烟火气与温情的年代。而陈公的一生,也如同这墓志铭上的文字,虽历经风雨,却依然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译成白话文:
人们常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自古以来,坚守信义就被视作高尚品德,践行起来着实困难。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太学生陈公,在这方面或许比季布更出色。
陈公名叫可喜,字乐然,是邻村陈家楼人。我小时候就听说过他的名字。二十岁左右,我到乡塾学习,陈公正好路过那里。我暗自观察,见他气宇轩昂,言谈慷慨激昂,颇有国士之风。不久,陈公离开了,老师告诉我:“这是近世的伟丈夫啊!”我对他仰慕了很久,一直遗憾没有机会再次见到他。后来,我外出求学,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地,音信也渐渐断绝了。二十多年后,陈公已经去世了。
庚申年秋,公族叔小山公依礼邀我赴宴。众人落座后,众宾客谈起陈公的信义之事,桩桩件件,清晰如昨,众人皆感慨叹息。他的美好品行,竟然如此深入人心!第二天,陈公的侄子海宇,携陈公之子允莆,前来将撰写墓志之事托付于我。我学识浅陋,作为远亲,实在惭愧,哪能将陈公的品德宣扬万一?然而,回忆往昔,那些当时杰出的人,不正是陈公这样的人吗?至于他的孝顺、友爱、敦厚和睦以及施舍帮助等美德,乡里人都称赞不已,根本不用我多费口舌。
陈公享年六十三岁,原配李孺人,享年七十五岁;继配崔孺人。陈公育有一个儿子;三个女儿:长女许配给高家,次女许配给周家,小女儿许配给孙家。
优廪贡生候选训导、姻愚侄景纲焕恭撰;同县后学邑庠生、姻愚侄景玉林沐手书。
承担祭祀职责的儿子(监生)毓中,与孙子登鳌敬立此碑。
大清咸丰十年(1860),岁次庚申(猴年),农历九月重阳节前五日(9月4日),良辰吉日。
时光流转,陈公可喜虽已长眠于地下,但他的精神却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天空中永恒闪耀。他以信义立身,以孝友待人,以仁德济世,为后世子孙留下了一笔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这份墓志铭,不仅是对陈公一生的铭记,更是对其高尚品德的传承与颂扬。
陈公的故事,是一部永不合卷的书,每一代人都能从中读到新的感悟与力量。他的精神,穿越岁月长河,成为我们心中永恒的指引。每当回首这段历史,心中满是对陈公深深的敬意与缅怀。念及陈公之高风亮节,令人敬仰不已,遂赋诗一首,以寄遥思,永志不忘:《七律·咏陈公墓志铭碑》(新韵)“陈家楼畔乾坤远,碑卧街边岁月寒。昔日善行扬梓里,今朝字迹映心间。元宵请戏欢乡众,学馆倾囊育俊贤。信义无双千古颂,清风永续万年传。”愿陈公之精神,在岁月长河中源远流长,激励我们不断传承与弘扬,永不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