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山西应县这片古老的土地,我好似被一股神秘力量吸引,内心满是期待。我知道,一场与千年智者——应县木塔的对话即将开启。这座全称佛宫寺释迦塔的建筑,宛如历史长河中一座永不熄灭的航标,静静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承载着千年的文化底蕴与历史记忆。回想起游览后创作并发表在中国作家网的《七绝·应县木塔》(新韵):“金城霞映佛宫寺,雁塔鸿飞翅羽风。神匾云间犹带韵,梵铃檐下不绝声。”每次翻开,木塔那雄浑而庄重的身姿便浮现在眼前,一切仿若昨日。
初至佛宫寺前,一座清代木牌坊赫然出现在眼前,它像一位忠诚的守望者,迎接着八方来客。牌坊正面,“浮图宝刹”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在日光下闪耀。这是清康熙六年应州知州傅登荣的墨宝,“浮图”在佛教中意为佛塔,“宝刹”是对佛塔、佛寺的尊称,短短四字,尽显木塔的神圣庄严,让我对这场探索之旅充满敬畏,它是开启佛宫寺文化大门的钥匙。
穿过牌坊,一尊萧太后白玉雕像静静伫立。阳光洒下,勾勒出柔和金边,使其更显庄重。萧太后名萧绰,小字燕燕,摄政时辽国政治清明、军事强盛,她签订“澶渊之盟”,结束宋辽数十年战争。应县木塔始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彼时辽国佛教盛行,萧太后对佛教的推崇为木塔修建提供支持,木塔能屹立千年,离不开她所处时代的文化背景与政治环境。站在雕像前,看她神态安详、目光坚定,似乎能看到她为辽国拼搏的一生,她的故事与木塔一同,成为这片土地上永不褪色的记忆。
穿过山门,“佛宫寺”三个大字高悬门楣,古朴苍劲。踏入寺内,宁静祥和扑面而来,尘世喧嚣被隔绝在外。庭院开阔,青石板路被岁月打磨得光滑,每一块都像是一位沉默的讲述者,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几株古柏错落分布,枝干粗壮、枝叶繁茂,默默守护古寺,见证岁月变迁。
庭院两侧是古色古香的配殿,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尽显古代工匠精湛技艺。西侧配殿供奉达摩祖师,东侧配殿供奉伽蓝护法神 ,金身闪耀、神态各异,慈悲祥和又庄严肃穆,让人敬畏。墙壁上绘有精美的佛教壁画,色彩虽斑驳,但生动展现佛教故事和古代社会风貌,诉说着往昔的繁华与沧桑,让人沉浸在那段遥远的历史之中。
抬眼远眺,应县木塔拔地擎天,其轮廓线条流畅而优美,比例协调得恰到好处,稳稳扎根于大地,仿若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又似要冲破天际,直插云霄。“金城霞映佛宫寺”,当那一抹霞光倾洒在佛宫寺,木塔周身仿若被镀上一层金边,神圣而庄严,它就像是从历史的尘埃中缓缓走来,闪耀着岁月沉淀后的独特光辉。这一瞬间,我似乎看到了千年前它初建成时的恢宏模样,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沧桑。在霞光的映照下,木塔仿佛一位穿越时空的智者,静静地俯瞰着世间万物,见证着岁月的流转。传说应县木塔所在之地曾是一片富饶繁荣的城池,有着坚固的城墙,仿若金城汤池,霞光映照下,更显辉煌,这或许就是“金城”之意的由来 ,它也为木塔增添了一抹神秘而古老的色彩。
随着脚步的靠近,木塔的细节愈发清晰,首先吸引我目光的便是那精美绝伦的斗拱。全塔上下有59种不同形式、成百上千朵斗拱,它们犹如一朵朵盛开的莲花,绽放在塔身各处。这些斗拱不仅是装饰,更是木塔结构稳固的关键所在。它们相互交织、层层叠叠,既能替立柱分担重量,又能缓冲、分散外来力量,像极了一位位忠诚的卫士,守护着木塔历经近千年的风雨、地震、兵燹等天灾人祸,依然傲然挺立。站在木塔之下,仰望着这些斗拱,我不禁为古人的智慧所叹服。这独特的建筑结构,不正印证了“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句话吗?木塔的斗拱,奏响了千年不倒的传奇乐章,每一个斗拱,每一处榫卯,都是这乐章中的音符,和谐而美妙。
塔身内外悬挂着52块牌匾和6副楹联,每一块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仿佛在向我娓娓讲述着往昔的风云变幻。塔南面第五层的“峻极神工”,是明成祖朱棣北征时路过应州登塔所题,笔力雄浑,气势磅礴,高度赞誉了木塔建造工艺的精湛绝伦;第四层并排三块匾,主匾“天下奇观”正中,左辅匾“金城”(东侧),右辅匾“雁塔”(西侧),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七月,明武宗朱厚照在应州大捷后,游幸应县木塔时留下的墨宝,字体雄浑遒劲,帝王气魄尽显,道尽了木塔的独特神奇。其中“雁塔”,与地处雁门关附近有关,暗示木塔极高,大雁从其两旁飞过。这让我在仰望它时,油然而生一种神圣而庄重的氛围。“雁塔鸿飞翅羽风”,这句诗恰如其分地描绘了木塔的雄伟与大雁的灵动,仿佛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美妙境界。还有“万古观瞻”“天柱地轴”“正直”等诸多文人雅士、地方官员所题的牌匾,它们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木塔的魅力与价值,或赞美建筑之美,或蕴含处世哲理,为木塔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神匾云间犹带韵”,这些高悬于云间的匾额,历经岁月的洗礼,韵味依旧,让我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进行了一场心灵的交流,真切地体会到了他们对木塔的由衷赞叹。每一块匾额背后,都有着一段历史,一段故事,它们是木塔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登上木塔月台,一对古朴铁狮映入眼帘。它们铸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曾镇守佛宫寺山门,后迁至木塔前,肩负守护使命。岁月风雨为它们留下斑驳锈迹,却无损威严,反而添了几分沧桑韵味。月台西侧,矗立着明万历七年(1579年)铸造的铁铸经幢,东侧是天顺八年(1464年)铸造的铁鼎。铁幢经文已模糊难辨,铁鼎纹理隐隐约约,它们与木塔相互映衬,构成独特画卷,见证着佛宫寺与木塔的往昔岁月,承载着岁月沉淀的文化力量。
怀着敬畏之心,我踏入木塔底层,一尊11米高的释迦牟尼全身塑像威严地端坐于佛坛之上。佛像斜披袈裟,结跏趺坐,面容慈祥端庄,双目微闭,似在俯瞰世间万物,又似在参透宇宙奥秘。其右手抬起,左手向下,手势蕴含着深刻的佛教寓意,周身散发着宁静祥和的气息。佛像面部、手部、脚部以及袒露的胸部贴金装饰,袈裟和服饰采用彩绘,上面用沥粉堆金法绘制的50多条形态各异的龙,虽经岁月侵蚀,依然熠熠生辉,彰显着辽代佛像艺术的独特风格。在这静谧的空间里,我仿佛能听到历史的低语,感受到信仰的力量在心中蔓延。佛像的每一个细节,每一种色彩,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让人感受到辽代佛教艺术的独特魅力。
在应县木塔的历史长河中,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相传,鲁班和妹妹在此比武,一夜之间,妹妹绣出十二双绣花鞋,鲁班则盖起十二层木塔。可塔太重,压得土地爷不堪重负,鲁班一巴掌便把塔打掉一半。虽为传说,却体现了人们对木塔建造者的敬仰与崇拜,也为木塔增添了神秘色彩。传说中的木塔,带着一种灵动与神奇,仿佛随时能乘风而起,飞向历史的深处,引领我探寻更多未知的故事。这些传说,是民间智慧的结晶,也是木塔文化的一部分,它们让木塔更加充满魅力,也让人们对这座古老的建筑充满了遐想。
木塔之后,有一座砖砌门楼,门额上题有“第一景”。门两侧墙壁上,硕大的“佛”字醒目而庄重,为这里添了几分禅意。进门院内,一座清代重建的大雄宝殿居于正中,殿前香炉青烟袅袅,其上“佛宫寺”三个大字,在香烟的萦绕下,更显庄严肃穆。步入殿内,三世佛与两尊菩萨的塑像静静伫立,慈悲的目光仿若在俯瞰着世间的一切。院落中还有一座地藏殿,供奉地藏王菩萨。此时,微风拂过,木塔檐下的梵铃发出清脆的声响,那声音悠悠然,带着历史的厚重与岁月的沉淀,让我沉醉其中,感受着这千年古寺的独特魅力。
如今,应县木塔虽面临塔身倾斜等难题,但它依然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站在木塔之下,聆听着檐下梵铃清脆声响,“梵铃檐下不绝声”,这铃声仿佛穿越千年,带着古人的智慧与力量,让我能与历史对话。它见证了朝代更迭、岁月变迁,承载着无数人的记忆与情感。这次游览应县木塔,于我而言,不仅是一次与古老建筑的相遇,更是一场与历史、文化的深度对话,它让我深刻领略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我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文化瑰宝。
应县木塔,它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部活着的历史,一本无言的史书,激励着我们去保护和传承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它的故事在岁月的长河中继续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