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之水,澄澈如镜,天光云影倒映其中,波澜不惊;灵隐钟声,雄浑悠远,穿透岁月的长空,叩响深沉的时光。灵隐寺,又名云林禅寺,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杭州西湖之畔。作为中国佛教禅宗十大古刹之一,它历经1700年岁月沧桑,却依旧屹立不倒,成为岁月长河里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承载着无数人的信仰与祈愿,见证着时光的流转变迁。
那是一个微风轻拂、晨曦初照的清晨,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与草木的清新气息,让人心旷神怡。我与许姐、贺大哥一行三人,怀着对宁静与智慧的向往,踏上前往灵隐寺的旅途。我们满心期待在这片灵秀之地寻得心灵的慰藉,让疲惫的灵魂得以休憩,重拾内心的宁静与平和。回想起曾经游览灵隐寺时的触动,那些美好的画面仍历历在目。为此,我还在中国作家网上发表了《五排·游西湖灵隐寺》(新韵),诗中写道:“古刹钟声远,山门鼎气浓。黄墙隔洞府,碧瓦盖云宫。鸣鸟高枝上,游人绿荫中。梵音音阵阵,烟树树重重。坐爱竹林下,留连意不穷。”而此刻,故地重游,我怀揣着虔诚之心,期待着这次能在诗句与现实的交织中,收获全新的感悟,让心灵再次得到升华。
刚至灵隐寺山门前,一座古朴典雅的“咫尺西天”照壁静静伫立,宛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默默向每一位到访者诉说着尘世与佛国的距离,不过是一念之间。东晋时期,慧理和尚云游至此,见此地山峰奇秀,仿若仙境,认定是“仙灵所隐”,便修建了灵隐寺,自此开启这方圣地漫长岁月的传奇篇章。从照壁前行,一座古雅的山门映入眼帘,山门之上,横匾书“灵隐寺”三个大字,苍劲有力,仿佛蕴含无尽的佛法智慧,引领众生走进这片神圣天地,恰似诗中“古刹钟声远,山门鼎气浓”所描绘的那般庄严肃穆,让我们未入寺门,便已心生敬畏。许姐不禁轻声赞叹,贺大哥也点头认同,我们纷纷驻足,用相机记录下这庄重的一刻,想要将这份震撼与敬畏永远定格在记忆深处。
穿过山门,一幅惬意悠然的画面扑面而来。路边绿树成荫,枝叶交错,织就一片清凉绿荫;鸟鸣清脆,宛如灵动音符,在空气中跳跃,奏响大自然的美妙乐章。游客们穿梭其中,或驻足欣赏,或低声交谈,悠然自得,脸上洋溢着惬意的笑容。这不正是“鸣鸟高枝上,游人绿荫中”的生动写照吗?左侧便是飞来峰景区,主要打卡点有观音洞、弥勒造像、老虎洞内的济公床、大掌印等,每一处都承载着独特的传说与故事。相传济公常在此洞栖息,他那随性洒脱、济世救人的形象深入人心,为这片山水增添别样的人文色彩,激发人们对这片土地的敬意与向往。顺路前行,左侧是理公之塔,它是为纪念灵隐寺开山祖师慧理和尚而建,古朴的塔身饱经风雨洗礼,却依旧屹立不倒,见证了岁月的变迁,留存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
再前行不远,右拐便到灵隐寺入口。映入眼帘的是黄墙碧瓦,在阳光照耀下,闪耀金光,庄严肃穆之感扑面而来。穿过入口,我们领取免费佛香,左转就望见天王殿映入眼帘,瞬间让人感受到“黄墙隔洞府,碧瓦盖云宫”所营造出的空灵境界。院内香炉中,香烟袅袅升腾,如连接天地的纽带,将人间的祈愿与佛国的慈悲紧密相连。我们随着人流虔诚地上香求福,心中默默许下美好的愿望,祈求家人平安、幸福,祈求世间一切美好。殿内,弥勒菩萨袒胸露腹,笑容可掬,正如那副对联所云“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以豁达胸怀接纳世间万物,又在无声告诫世人,生活应多些乐观与包容。两侧的四大天王,威风凛凛,怒目圆睁,手中的法器闪烁着寒光,似在忠实地守护着这方净土,护持佛法的庄严。弥勒菩萨背后,韦驮菩萨手持降魔杵,身姿挺拔,其眼神中的坚毅,仿佛在向世人宣告,将为护持佛法矢志不渝。这一切都让人体会到佛门的威严与庄重,让每一个踏入这里的人,都不自觉地放慢脚步,心生敬畏。我们静静地参观着,感受着这份庄严,偶尔低声交流几句心中的震撼,生怕惊扰了这份宁静与神圣。
出天王殿西行,踏入五百罗汉堂,仿若踏入一个静谧而庄严的佛国世界。罗汉堂始建于20世纪90年代末,平面呈“卍”字形,象征佛法的圆满与永恒,寓意着佛法无边,永世长存。堂内供奉着500尊青铜铸造的罗汉像,每一尊都高1.7米左右,重达1吨,造型栩栩如生,神态各异,似乎这些罗汉们随时都会开口说话,向世人传授佛法的真谛。阳光透过高大的窗棂洒在罗汉像上,为这些庄严的尊者披上一层金色的光辉,更添了一份庄严肃穆之感。他们或坐或立,有的面带微笑,似在分享修行的喜悦;有的眉头微蹙,仿佛在思索佛法的奥秘;有的目光炯炯,透露出坚定的信念;有的神态安详,尽显内心的平和。堂中央还有一座佛教四大名山铜殿,供奉着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四大菩萨,象征着大智、大行、大悲、大愿。漫步其间,时间仿佛变得缓慢,尘世的喧嚣被隔绝在外。罗汉们似在低语,诉说着千年修行的故事与智慧,让人在欣赏之余,不禁对佛教文化心生敬畏,心灵也仿佛得到了一次洗礼,只留下内心的平和与安宁,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感受到佛法的博大精深与庄严神圣。
出罗汉堂东行,我们怀着敬畏之心,步入大雄宝殿。殿外,“妙庄严域”四字高悬,瞬间让人感受到佛法的神圣与庄严,如一道无形的屏障,将尘世的纷扰隔绝在外,让人的心灵瞬间沉静下来。踏入殿内,一尊高达19.6米的释迦牟尼佛像端坐在莲花宝座之上,面容慈悲,双目微闭,似在俯瞰着芸芸众生,给予人们无尽的庇佑与指引。佛像由24块樟木雕刻而成,工艺精湛,线条流畅,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对佛法的虔诚之心。其周身散发的慈悲气息,令我内心的浮躁瞬间消散,只剩下满满的宁静与敬畏,仿佛置身于一个神圣的梦境之中,无法自拔。殿内两侧,二十诸天和十二圆觉的雕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他们或庄重肃穆,或慈眉善目,共同构成一个神圣而庄严的佛国世界,让人领略诗中描绘的神圣殿堂的辉煌壮丽,深深领略到佛法的博大精深与庄严神圣。许姐和贺大哥在一旁认真地参观着,不时地发出惊叹之声,我们都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心中充满对佛法的敬仰,久久不愿离去,仿佛害怕一旦离开,这份震撼与感动就会随之消散。
继续前行,药师殿映入眼帘。殿前两棵已有500多年历史的香樟树,枝繁叶茂,树干粗壮,像两位忠诚的卫士,历经岁月沧桑却依旧生机勃勃,见证千年的故事,守护着这片神圣的土地。殿内供奉着药师佛及日光、月光菩萨,他们被合称为“东方三圣”。药师佛结跏趺坐,神态安详,手中的药钵闪烁着光芒,仿佛蕴含着治愈世间一切疾苦的力量,为众生带来健康与安宁。日光菩萨手托太阳,月光菩萨手托月亮,日月的光辉洒向人间,象征着光明与清凉,给予人们心灵的慰藉和希望。这温暖而祥和的氛围,如同诗中传达的宁静与美好,让人感受到佛法的慈悲与关怀。我们在药师殿内虔诚地祈福,希望家人和朋友都能健康平安,远离病痛与烦恼,享受生活的美好。
在药师殿东侧,是济公殿,檐角铜铃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诉说着往昔的传奇故事。殿内供奉着依照清末画僧竹禅法师所作济公画像而塑造的道济禅师铜像。四周墙壁上陈列着画家林海钟创作的18幅济公壁画,以土黄色为底色,色彩淡雅,描绘了济公传奇的一生。从济世救人到游戏人间,济公的形象打破了常规佛门弟子的刻板印象,为灵隐寺的庄重氛围增添一抹灵动与诙谐,让人在感受佛法庄严的同时,也能领略到别样的趣味。恰似诗中蕴含的丰富内涵,于庄重中见灵动,于佛法中品人生,让人在庄严肃穆的佛国氛围中,感受到人性的温暖与生活的多彩。我们被济公有趣的故事逗得不时发笑,沉浸在这份独特的氛围中,体悟着佛法与生活交融的奇妙,仿佛与济公的灵魂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到了他那颗济世救人的慈悲之心。
再往后走,便是直指堂,即法堂。“梵音音阵阵,烟树树重重”,这里是寺院讲经说法的重要场所,承载着传播佛法智慧的神圣使命。木雕讲台之上的狮子座,见证了无数高僧大德在此弘扬佛法、传播智慧的瞬间,他们的谆谆教诲如春风化雨,滋润着众生的心田。座位背后的大法轮,庄重而神秘,它是佛法的象征,寓意着佛法如车轮般滚滚向前,永不停止,引导众生脱离苦海,走向解脱。这佛法的传承与延续,与诗中对灵隐寺的赞美之意相得益彰,共同谱写着一曲佛法与文化的华美乐章。在法堂中,似乎能听见高僧们的谆谆教诲,感受到佛法的博大精深,如同那不绝于耳的梵音,声声入耳,启迪智慧。我们静静地坐在法堂内,感受着这份宁静与智慧的氛围,心中充满对佛法的思索,仿佛每一个呼吸都在与佛法进行着无声的交流,让心灵在这片净土中得到净化与升华。
沿着中轴线,我们来到灵隐寺的最高处——华严殿。站在殿外,俯瞰整个灵隐寺,只见殿宇错落有致,层层递进,绿树环绕,竹影摇曳,香烟袅袅,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华严殿内,供奉着“华严三圣”,中间手结毗卢印的毗卢遮那佛,庄严神圣,散发着超凡脱俗的光芒;左边手持莲花的文殊师利菩萨,智慧超群,据说能启迪人们的智慧,让人聪慧敏锐;右边手持如意的大行普贤菩萨,大行愿深,象征着践行佛法,脚踏实地,帮助众生实现愿望。三尊佛像由一根巨大楠木雕刻而成,高达13米,工艺精湛,气势恢宏,让人不禁为古代工匠的巧夺天工而赞叹不已。这宏伟的景象正呼应诗中对灵隐寺壮丽景观的描绘,尽显华严殿的巍峨与神圣,让人深刻感受到佛法的庄严与伟大。我们站在华严殿前,被眼前的壮丽景象所折服,许久都不愿离去,仿佛害怕一旦离开,这份震撼与感动就会随之消散,消逝在尘世间。
漫步寺内,这里古木众多,高大的树木遮天蔽日,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为这座古老的佛刹撑起一片清凉的天空。而寺内的竹子更是别具一格,它们或成片生长,或三五成丛,青翠欲滴,与古寺的红墙黛瓦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绝美的画卷。微风拂过,竹叶沙沙作响,似在低吟梵音,为这座古老的佛刹增添了几分禅意与宁静,这不正是“坐爱竹林下,留连意不穷”的诗意写照吗?置身竹林之中,感受着自然与佛法的交融,内心无比平静,所有的烦恼与喧嚣都被抛诸脑后,只剩下对灵隐寺的眷恋与不舍之情,萦绕在心头。
灵隐寺之旅,让我对寺内悬挂千年的古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有了更为深刻的领悟。这并非一句简单的话语,它宛如一把钥匙,开启了心灵深处那扇关于人生态度的大门。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人们总是在追求完美,却常常忽略了人生本就充满了缺憾。这副对联,正是在倡导一种知足常乐、接纳缺憾的豁达心态,让我们学会在进取与随缘之间找到平衡,破除对完美的执念,从而实现内心的从容与豁达。它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让我在人生的旅途中,不再盲目追求完美,而是学会欣赏沿途的风景,珍惜眼前的幸福,以一颗平和的心去面对生活中的起起落落。
离开灵隐寺时,回首望去,那古老的建筑在日光下散发着独特的韵味,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让人不禁感慨万千。微风拂过,似乎还能听见悠悠梵音,那熟悉的旋律在耳畔回荡,久久不散。心中满是感慨与收获,此次重游,我的诗句仿佛成为了我的游踪指引,每一处景致都与记忆中的诗句相互印证,让我在这诗意的旅程中,收获了满满的感动与启迪。
我们相约,未来若有机会,定要再次踏入这片神圣的土地,聆听梵音,感受佛法的博大精深,续写与灵隐寺的不解之缘,让心灵在这片净土中继续得到滋养与升华,让这份对佛法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热爱,永远在心中流淌,成为生命中永恒的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