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这片承载着千年佛教文化的圣地,宛如一块强大的磁石,吸引着无数信徒与游客纷至沓来。而在我心中,除了对这片圣地的向往,更有着去看看毛主席曾居住过的院落的深切期盼。岁月悠悠,塔院寺恰似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散发着迷人的魅力。作为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它无疑是这片圣地上最为耀眼的存在,周身散发着神秘的气息。微风轻拂,远处似隐隐传来梵铃声,为我的五台山之行奏响了美妙的序曲。
沿着蜿蜒的山路缓缓前行,远远便能望见一座高大的四柱三楼斗拱木结构牌楼。走到牌楼前,抬头仰望,牌楼正中镶嵌的木匾上,“清凉圣境”四个大字笔力刚劲、气势雄浑,尽显宏伟庄重。穿过牌楼,沿着幽静的石板路前行,便来到塔院寺山门前。两侧威风凛凛的石狮蹲守着寺院,它们昂首挺胸,双目圆睁,眼神中透着不可侵犯的威严,默默诉说着塔院寺千百年来的风雨沧桑与历史变迁。拾级而上,已达山门,宁静祥和与敬畏之情油然而生,心中的浮躁与杂念瞬间消散得无影无踪,那清脆的梵铃声,仿佛也在欢快地欢迎我的到来。
进入山门,天王殿便映入眼帘。塔院寺的天王殿独具特色,供奉的不是弥勒佛,而是一尊高1.15米的铜铸观音菩萨像。菩萨身披洁白袈裟,右手轻托膝盖,左腿弯曲,左臂下垂,端庄地端坐在莲花台上,神态安详静谧,慈悲的目光仿佛注视着世间万物。而在观音菩萨像的后方,是护法神木刻韦驮的塑像,他身着甲胄,手持金刚杵,威风凛凛。天王殿两侧则是四大天王的塑像,他们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或怒目圆睁,或神情肃穆,静静地守护着寺院的安宁,庇佑着往来的信众。而梵铃声,时有时无,像是在为我讲述这些古老故事的旁白。
天王殿后,是塔院寺的主殿——大慈延寿宝殿。该殿面宽五间,整体建筑气势恢宏,庄严肃穆,尽显皇家道场的尊贵气派。这座大殿是明万历皇帝为祈母亲慈圣皇太后万寿无疆而特意修建的,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情感与文化底蕴。殿内正中佛龛供奉着释迦牟尼佛,他双腿交叉盘坐,神态安详,智慧的光芒仿佛从他深邃的双眼中散发出来;左边供奉文殊菩萨,手持如意,象征着智慧与辩才;右边供奉普贤菩萨,坐骑为六牙白象,代表着大行与愿力,合称“华严三圣”。佛像庄严肃穆,神态慈祥,犹如在默默注视着世间的一切,给予众生无尽的慈悲与庇佑。殿内还悬挂着三位清朝皇帝的御匾:上面是康熙皇帝的“景标清汉”,笔力雄健,气势不凡;中间是乾隆皇帝的“揽妙曼云”,字迹飘逸,韵味无穷;下面是嘉庆皇帝的“尊胜法幢”,庄重肃穆,彰显威严。这些御匾不仅彰显了塔院寺作为皇家道场的尊崇地位,更让人深切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大殿的两侧是配殿,与主殿相呼应,同样庄严肃穆。东配殿主要用于诵经祈福和举办佛事活动,殿内布置得庄严肃穆。西配殿则收藏了许多珍贵的佛教典籍和书画作品,其中不乏古代名家的真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连接主殿与配殿的长廊,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工艺精湛。此时,梵铃声隐隐约约响起,为这浓厚的佛教氛围增添了一份神圣。
大慈延寿宝殿后,便能看到远近闻名的大白塔。大白塔全称释迦牟尼舍利塔,通高75.3米,环周83.3米。塔基为正方形,塔身洁白如雪,状如巨大藻瓶,粗细相间,方圆搭配,造型典雅优美。塔顶由铜板八块按八卦方位拼成圆盘形状,其上为风磨铜宝瓶。圆盘周长23米多,铜顶高5米多,从铜顶到铜盘边缘有铜钮固定,望去似北方草帽、南方斗笠。圆盘边缘吊装36块铜质垂檐,每块长2米多,宽近1米,各垂檐下端挂风铃三个,连同塔腰风铃在内共有252个。每逢风和日丽,微风拂过,风吹铃响,悠然成韵,仿佛在吟唱着古老的佛音。大白塔始建于元大德六年,由尼泊尔匠师阿权尼哥设计建造,将以前的慈寿塔置于大塔腹中。它是中国建塔史上的伟大成就,是塔式建筑中的珍品和孤例,也是研究高层建筑抗震和抵御风雨雷电侵袭的实物资料。相传大白塔下埋藏着释迦牟尼佛的舍利,因此它也被称为舍利宝塔,是朝圣的佛教信徒心目中最为神圣的地方。众多信徒不远万里,不辞辛劳地来到这里,只为能瞻仰这神圣的佛塔,一边虔诚地转动经筒,一边祈求平安与福祉。我绕着大白塔缓缓行走,每一步都仿佛与历史对话,每一次仰望都能感受到佛的慈悲与智慧。在这里,时间似乎变得缓慢,心灵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净化与升华。
在大白塔东侧,有座小巧玲珑的文殊发塔。它虽没有大白塔那般雄伟壮观,却有着一段动人的传说。相传,文殊菩萨曾化作一位贫女,带着两个孩子和一条小狗,前来塔院寺乞食。僧人见她可怜,便给了她一些食物。然而,贫女却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僧人虽然有些为难,但还是尽力满足了她。贫女见状,便从袖子里取出一把剪刀,轻轻剪下自己的头发,放在案桌上,然后腾空而起,化作文殊菩萨的模样。僧人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他们刚才接待的是文殊菩萨。为了纪念这一圣迹,僧人们便在文殊菩萨显圣的地方修建了这座文殊发塔,将她留下的头发供奉其中。站在文殊发塔前,我不禁感叹于这段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也对佛教文化中蕴含的慈悲与智慧有了更深的感悟。而此时,周围一片静谧,唯有那梵铃声轻轻回荡,仿佛在诉说着这段传奇。
大白塔的后面是藏经阁。藏经阁是一座二层建筑,面阔五间,内供有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迦叶尊者等九尊佛像。底层檐下悬挂着乾隆御书的匾额,上书:“两塔今惟一尚存,既成必坏有名言。如寻舍利及发丝,未说文殊与世尊。”字体清新秀丽,洒脱大气,如行云流水。二层檐下则悬挂着康熙御书的匾额,上书“金粟来仪”,尽显庄重古朴之风。踏入其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正中安置的“华藏世界转轮藏”,这是明万历九年由憨山大师亲自设计并筹资建成,凝聚着大师的心血与智慧。转轮藏八角33层,高11.3米,上大下小,每层上面有若干小格,底装圆盘,推动可转,设计精巧,令人称奇。阁内珍藏着大量的佛教经典和文物,既有汉、蒙、藏多种文字经书,也有元、明善本经卷,是名副其实的佛教文化宝库,承载着千年佛教传承与智慧。藏经阁两侧的配殿清幽宁静,是僧人们静修和研读佛经的地方。东配殿内摆放着整齐的桌椅和经卷,供僧人们日常学习和讨论佛法;西配殿则收藏了大量与佛教历史和教义相关的文献资料,为佛教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素材。在长廊的尽头,有一座小型的佛龛,里面供奉着一尊地藏王菩萨像,前来参拜的信众络绎不绝,他们在这里虔诚许愿,祈求地藏王菩萨的庇佑。在这清幽的环境中,梵铃声显得格外空灵。
终于,我来到了心心念念的方丈院。门侧挂着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毛主席路居馆”的银匾。踏入方丈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明清四合院。在院内,摆放着毛主席和周恩来的坐姿雕像,它们由汉白玉大理石精心雕琢而成,在阳光照耀下,散发着柔和圣洁的光辉。毛主席坐姿沉稳,目光坚定温和;周恩来坐姿优雅,眼神睿智,两座雕像栩栩如生,展现出两位伟人的神韵。1948年春天,毛泽东率党中央机关离开延安,开赴河北省西柏坡,途中于4月9日傍晚抵达五台山塔院寺,仅在此留宿了一夜。这段历史,宛如一颗闪耀的星辰,在岁月长河里散发着独特光芒,也让我对塔院寺多了一份别样的期待。院落整洁有致,保留着明末清初四合院古朴庄重的风格。院内几棵树木枝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朝南的正房内摆着毛泽东半身像,目光坚定而温和,仿佛在凝视着这片土地。转身便是毛泽东住过的东厢房,室内按原样陈设:炕上铺一床军被,虽简单却整洁;地上摆一张木桌,桌上放有一砚台,砚台旁仿佛还留存着当年书写的痕迹;木桌和炕沿中间的方台上放着一只铜茶壶。后院东侧有三间房,左右两间分别是周恩来、任弼时当年路居时的房间。我缓缓踱步,轻轻触摸着屋内的物件,想象着当年领袖们在这里短暂停留时的情景,心中满是敬畏与感慨。这段历史不仅为塔院寺增添了一抹独特的红色印记,更让这座古老的寺院承载了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担当。而在这充满历史感的院落中,梵音袅袅传来,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走出陈列馆,午后的阳光轻柔地洒在寺内,不远处的大白塔在日光下圣洁依旧,佛楼传来若有若无的诵经声,佛火微光闪烁。方才在陈列馆中感受到的历史与眼前的宁静交织在一起,令我心潮难平。伟人的精神与古寺的底蕴相互交融,让我灵感泉涌,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七绝·忆毛泽东宿塔院寺有感》(新韵):“梵楼佛火修禅苦,长夜君德指月明。古寺云门迎远客,五台塔院系深情。”次日,即2018年8月21日,我将这首诗发表在中国作家网上,心中满是感动与鼓舞。这四句诗如同一幅精美的画卷,将塔院寺的宁静与伟人的风骨巧妙融合。佛楼的佛火,照亮修行者的路,也映照出历史的沧桑;漫漫长夜,伟人的品德如明月,驱散黑暗,指引方向。古寺的云门,诉说着岁月变迁,塔院寺的一砖一瓦,都承载着离别与重逢的情感。
我怀着不舍的心情,缓缓走出塔院寺的大门,脚步也变得轻柔起来。回首望去,五台山塔院寺,宛如一首古老的诗篇,诉说着千年的故事,又似一幅绚丽的画卷,展现着庄严与神秘。它是心灵的栖息地,是信仰的灯塔,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都将永远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吸引着人们前来探寻、感悟。而那悠远的梵铃声,也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深处,伴随着我继续在人生的旅途中前行,让这份美好的记忆在心中生根发芽,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