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国玺的头像

陈国玺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5/20
分享

战国帛书归来

晨光穿透纱帘,在案头投下细碎的金斑。手机突然震动,解锁的瞬间,“流失海外七十九年的子弹库帛书第二、三卷正式回归”的弹窗如一道闪电,划破了清晨的宁静。咖啡杯口升腾的热气氤氲了视线,悬在屏幕上方的指尖却骤然凝固——这则消息,恰似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我心中那扇尘封多年的记忆之门。

那些在档案馆度过的无数个夜晚,此刻如潮水般涌来。台灯昏黄的光晕里,我曾无数次凝视泛黄旧报纸上模糊的记载,试图拼凑帛书出土时的惊世瞬间。那些残缺的边角、褪色的字迹,像是历史留下的谜题,让我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上下求索。博士论文里反复考证的场景,终于从故纸堆中苏醒,化作眼前这则滚烫的新闻。

时光回溯到1942年深秋,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彼时,中国正深陷战火与动荡之中,长沙城外的田野上,盗墓者的洛阳铲穿透千年土层,摇曳的火把照亮墓室时,谁也没有想到,这惊鸿一瞥竟掀开了中国考古史上最珍贵的篇章。那批出土的帛书,是目前已知唯一的战国帛书实物,也是中国最早的帛书典籍。泛黄的绢帛上,朱砂与墨色勾勒出的不仅是文字,更是先秦先民对宇宙、对生命的深邃思考,一经现世便震惊学界。在那个考古学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年代,这一发现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中国历史研究的天空。

然而,命运的轨迹在四年后的寒冬发生转折。1946年,在战火与动荡中,这批凝聚着华夏文明精髓的瑰宝,因非法交易远渡重洋,开始了长达七十九年的漂泊。这段历史,不仅是文物的流失,更是一个民族被迫割舍的文化记忆,是中华文明脉络中一道深深的伤痕。记得有一次,在博物馆的展柜前,我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久久凝视着帛书的复制品,眼中闪烁着泪光。他轻声对我说:“这些文字,是我们祖先的智慧,是我们民族的根。”那一刻,我深刻感受到,文物的回归不仅仅是历史的胜利,更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文化归属感的胜利。

当地时间2025年5月16日,注定成为永载史册的时刻。在美国史密森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国家文物局庄重地接过子弹库帛书第二卷《五行令》和第三卷《攻守占》。这一刻,历史与现实深情相拥,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激荡起每一个中华儿女心中的文化共鸣。

子弹库帛书三卷,各有千秋,堪称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四时令》以古朴的笔触描绘岁月轮回,揭示自然运行的规律;《五行令》将月名图与文字完美融合,系统阐述五行相生相克之道,详尽记录四时十二月的行事宜忌,展现出先秦时期精密的天文历法体系;《攻守占》则聚焦军事,将“天人感应”思想融入战略谋划,记载着行军布阵的方位宜忌,尽显古人的战略智慧。这些珍贵文献,为研究战国时期的政治、文化、军事等领域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实物证据,让后人得以窥见先民如何在天地间探索生存之道。

此次帛书的回归,堪称我国文物追索史上的里程碑。在这荣耀的背后,是无数文物工作者夜以继日的努力。他们像侦探般抽丝剥茧,从帛书出土的零星记载,到辗转流失的复杂轨迹,一步步构建起完整的证据链。在历史、法律、文化等多个维度,中方与美方展开多轮艰难磋商,最终以确凿的证据和坚定的立场,促成了这一历史性突破。目前,第一卷《四时令》的回归工作也在稳步推进,希望的曙光已然显现。

文物追索之路,从来都布满荆棘。它不仅涉及复杂的历史纠葛,更牵扯法律、外交等诸多层面。子弹库帛书的成功回归,为流失文物追索工作开辟了新路径,树立了成功典范。它向世界宣告:属于中国的文明瑰宝,终将跨越山海,回到它应有的归属。

当帛书踏上归途的那一刻,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这回响穿越七十九载光阴,诉说着文明的坚韧与执着。它让我们坚信,无论历经多少风雨,那些镌刻着民族基因的文化瑰宝,终会冲破重重阻碍,重归故土。这不仅是文物的胜利,更是文化自信的彰显,是一个民族守护精神家园的坚定信念。

在博物馆的展柜前,在学术研讨的会场里,在深夜伏案的书桌旁,我见证着帛书回归带来的文化热潮。科技的进步让古老文明焕发新生,网络直播、高清影像、虚拟现实技术,让更多人得以近距离感受帛书的魅力。这些创新的传播方式,不仅拓宽了文化遗产的受众群体,更让传统文化真正“活”了起来,走进现代人的生活。

文化传承,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接力。从守护文物的考古工作者,到潜心研究的学者,从博物馆的讲解员,到每一个热爱传统文化的普通人,我们都是这场接力赛的参与者。尤其是年轻一代,他们以新颖的视角和创新的方式,让古老文明在新时代绽放光彩。他们用短视频讲述文物故事,用文创产品传递文化内涵,让传统文化真正融入现代生活。在教育领域,学校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组织实地参观等方式,让学生从小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在科技领域,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开发更多互动性强的文化体验项目,让更多人能够沉浸式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子弹库帛书的回归,也彰显了国际合作的力量。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遗产保护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责任。中美两国在帛书回归过程中的合作,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担当。这一成功案例为国际间文物追索提供了宝贵经验,展现了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合作共赢的无限可能。它为其他国家的流失文物回归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向世界宣告: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需要全人类携手并肩,共同守护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子弹库帛书的回归,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它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让古老文明与现代生活相融合,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守护文化根脉,就是守护民族的灵魂。

夜色渐浓,书房的台灯下,我再次翻开泛黄的研究笔记。那些曾经晦涩的文字,此刻仿佛都化作了跳动的音符。抚今追昔,感慨万千,诗兴大发,遂挥毫写下:

《七律·战国帛书归来》

战火纷飞掩墨章,

帛书百载历沧桑。

星城偶现惊尘世,

异国长留别梓乡。

二卷三函归故土,

千山万水诉衷肠。

文明瑰宝终回返,

熠熠光辉耀四方。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