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和活着
——浅评余华小说《活着》
钟朔曦
一部优秀的作品,应当是美学的,也应当是历史的。美学上的享受可以概括为音乐美——语言交织的韵律节奏;结构美——故事情节的跌宕旋回;还有色彩美——人物内在情绪与自然变化的映衬。历史的作品指这部作品应当是求真的:一是作品与历史的真实性,即真实刻画了历史,是以存在的往事展开的。二是作品与作家的关联性,即通过部作品洞察作家的既往与美学立场,评价这部作品即评价人。从美学和历史的角度来看,《活着》都配得上说是一部优秀的作品。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活着》的语言真挚朴素,容易获得读者的共鸣和呼应。福贵的儿子有庆离世,他写道:“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文字简短,文字的声音却震耳欲聋。阅读的这一刻,我好像就站在路边,看着那条小路,听见了小孩子赤脚跑在小路上的声响,声音越来越远,直至听不到;我还看见了象牙白的月光洒在蜿蜒的小路上,那么清亮却再也照不亮那个纯真可爱的孩子。月光撒盐何尝不是一种伤口撒盐,看似一段平静的叙述,实际却是将前面他“想到有庆再也不会说话,再不会拿着鞋子跑去,我心里是一阵阵酸疼,疼得我都哭不出来”这种深沉的感情推到了高潮。埋葬了自己的儿子,独留一个佝偻的男人呆呆地望着那条走了无数次、儿子却再也不会经过的小路,不单独写悲痛,可字字句句透露的都是无以言说的撕心裂肺。这样的语言,怎么不美?
《活着》同样也包含着结构美和色彩美。小说的叙事者有两人,一个是下乡采风的文青,一个是向文青讲故事的老农民。文青看似没有什么作用,他的出现似乎可有可无。但是在我看来,这也是这部作品的“妙处”。倘若没有文青,那么这部作品就和最正常又普通的小说一样,我们带入农民的视角,感受他的这一生。可是有了文青的存在,余华就给读者们安排了一个观看作品的“最佳视角”。我们就是文青,文青就是我们。我们进入到了作品里,福贵“面对面”和我们讲述他这一生,我们可以和他有“互动”。在福贵讲述有庆死的时候,“我们”可以观察福贵神态的悲伤,“我们”沉默的倾听也给了福贵一个情绪的宣泄口——或许没有人再能倾听他讲述这些故事。文青作为读者的代表,让我们更容易代入其中,与福贵产生共情。我们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耳聆听福贵的故事,感受他的苦难与坚韧。这种互动让作品更加生动真实,也使读者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这部作品也是历史的。人,仅仅是时代洪流中的一粒沙。在这部作品中,那些人物仿佛从纸页间鲜活地走出,如同真真切切生活在上个世纪的人们一般,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如此生动而真实,让人恍惚觉得他们还活着,继续演绎着属于那个特定时代的故事。而他们便是那些经历了国共内战、土改、大跃进、自然灾害、特殊年代和改革开放整整六个阶段的人,他们真真切切受这个时代影响:内战时期福贵被抓去做壮丁;土改时期一家人从地主变成农民;大跃进时期参与大炼钢铁;自然灾害时期吃草根充饥;特殊年代饱受精神摧残……从小的切口看,福贵的一生一直经历着亲人的离世,家庭变故,饱受折磨;从大的时代横截面看,他的苦难很大一部分也是时代灾难落下的一粒尘灰,而这小小的一粒尘灰落在普通人的头上便成了灭顶之灾。这就是作品的真实性——艺术的真实升华了历史的真实,历史的真实又夯实构建了艺术的真实。
除了作品与历史的真实性,《活着》还体现了作品与作者的真实性,即通过评价部作品体察作者美学观念和美学立场。一直以来有着这样的玩笑,“余华靠《活着》而活着”。这反映了这部小说的畅销,当之无愧是余华代表作,也表明了这部小说集中反映了作者的精神心理情感。余华的作品重视家庭伦理,这一核心价值观在《活着》里体现的淋漓尽致:福贵赌博输掉家产,家珍违背父亲意愿也要回来陪着福贵;凤霞为出嫁前全心全意帮衬着家中,出嫁后也用心经营着自己的小家;二喜理解岳父所想,风风光光迎娶凤霞,为大家小家忙前忙后……所以余华说:他不认为福贵是一个很苦的人,他认为福贵是喜剧人物。他有最好的老婆,最好的子女,最好的孙子。人的一生都会结束,只不过是早晚问题。人生是否值得,主要是看他经历了什么。福贵经历的那些东西,他认为是值得的,那他就是幸福的。作品是苦难的,可这苦难里又掺了一些甜,这让余华的小说有了独特之处。从这部作品里我们也能看见余华思想的深度。他的苦难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前一晚可能还其乐融融共享天伦之乐,第二天可能意外就到来。他的苦难不是无病呻吟,而是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切开生活的肌理,将那些隐藏在岁月静好下的残酷一一呈现。
通篇都是福贵遭受生活折磨,经历着亲人的离世,死亡的阴影一直笼罩着这部小说。可是小说为什么不叫“灭亡”而叫《活着》呢?或许这就是余华想要告诉读者们的吧: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既是享受又是忍受,忍受生活给你带来的一切,所以福贵像老牛一样扛起生命的重负。人生的价值是属于自己的感受,不属于别人的看法。旁观者的我们为每一个人物的退场心痛流泪,可是或许每一个亲人离去时浮现在福贵眼前的,还有那些温馨的充满爱意的瞬间……
在《活着》中寻找活着的真谛,在苦难的阴影里寻找人性的光辉,在绝望中寻找生命的希望和温暖。我相信这部作品将在文学的星空中闪耀着不灭的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