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记忆总与味道有关。那时节,我家坐落于赤水县城关镇梁家巷口深处的小院,推开斑驳的木窗,便能眺望城关四小的赤红砖壁。校门之外,酱坛商店的泥墙圈起大大的晒场,数十个陶瓮顶着竹帽,在骄阳下静静地吞噬吐纳时光。瓮里深棕的麸醋随季节更迭,在日晒夜露间沉淀出蜜蜡般光泽;微风拂过,空气中便浮漾起微酸的幽香。巷口的老黄桷树上,蝉鸣与醋香交织在一起,织就夏日独有的悠然闲适。偶有飞鸟掠过晒场,翅羽轻触竹帽,激起细啐声响,恍若陶瓮与岁月在低语。
街角的烟酒铺是童年最神密之地。沉重的木柜后立着两只陶瓮,瓮身泛着经年的土色,瓮口悬着竹制的舀勺。店主老周常装一袭深蓝步衫,袖口磨得泛光,却始终腰杆挺直立于柜后,宛如一尊守护醋灵的铜雕。每当母亲遣我去打醋,总要踮脚将玻璃瓶递过柜台。老周接过瓶,竹勺在醋瓮中轻轻一搅,手腕划出优美的弧线,醋液便循细长的铜嘴蜿蜒而下,在瓶底敲出悦耳的叮咚。那瞬间弥漫的酸香,混杂着竹木与陶土的清新,它们交融一体,在我的记忆里铭刻,化作一块永不消逝的烙印。
寒冬里,晒场上的陶瓮依旧如常,任风雪侵袭。老师傅们持长柄木勺翻动醋醅,霜白的胡须沾着醋汽,呵出的白雾与醋香缠绵升腾。我曾倚在围墙上窥视,见他们将麦麸、糯米与大米熬成的粥依古法配比,搅入家族传承的醋曲。那黑褐的醋曲裹在稻草中,淡黄的稻草似浸透了岁月的光辉。某夏暴雨倾盆而至,晒场上瞬间涌动起数十道身影,竹帽翻飞若雁群,盖瓮的刷刷声与雨声竞逐。至末位盖瓮归位,老师傅们相视一笑,衣襟上的水印已难辩是雨是汗。
岁月似檐下滴落的雨珠,在青石板上镌刻下深深浅浅的印痕。二零零一年春,我意外与晒醋再续前缘。彼时国营酱醋厂在改制洪流中摇摇欲坠。冷清的晒场上仅剩寥寥数个陶瓮,发酵房的梁柱间蛛网交织,盛载着斑驳的日光。身为改制小组成员,我随评估团队步入杂草丛生的厂区。推开吱嘎作响的木门,尘封的档案里得知,赤水县国营酱醋厂所产之醋俗称麸醋,一九八四年获贵州省优质产品称号;一九八八年参加商业部评优时,因”麸醋“二字地域局限,经讨论,依据日晒夜露工艺特点,更名为“晒醋”,冠以产地名“赤水晒醋”,并获部级优质产品奖。
曾氏晒醋传人接过百年衣铱那日,他蹲在晒场中央,指尖捻起一撮陈年醋泥。这醋泥色泽混沌深沉,犹如过往岁月在掌心静静流淌。他凝视着破旧的厂房、冷清的车间、门庭冷落的销售部,心中暗自发誓,定要将晒醋发扬光大,打造最耀眼的名片。
二十年光阴转瞬即逝,如白驹掠影。曾氏晒醋的场地已扩展成百亩醋海,其生产地变成风景如画的3A级旅游胜地,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观光巧妙融合。春朝,万千醋醅在沉睡中苏醒,与抖音网红摆拍的倩影不期而遇;夏夜,萤火虫提着灯笼巡游车间,监控器的蓝光与流萤共舞;秋霜降临,新醋开坛的醇香弥漫赤水河畔,河畔旁,一位饱经风霜的老渔翁微微一笑,缓缓言道:“这醋香,较之二十年前,更醇厚了几分”;冬日暖阳下,技艺高超的匠人俯身审视醋花的姿态,仍与昔日酱坊的老师傅无异。
偶尔驻足超市货架旁,望见“赤水晒醋”的商标在琳琅商品中熠熠生辉。轻转瓶身,商标上竟绘有老酱园的场景:晒醋人躬身以竹竿翻动瓮中醋醅,“曾氏”二字融入设计中,它们不仅作为文字出现,更化作图形艺术——字体古朴庄重,仿佛在讲述曾氏家族世代沿袭的酿醋技艺与传奇。恍惚间,又见那踮脚递瓶的稚童,听见竹勺与陶瓮相击的清脆声响。思念如潮,特意探访记忆中的梁家巷故地。昔日那片满载回忆的晒场,历经撤迁的风雨,已转变为繁华城市的核心区域。昔日风貌被岁月无情抺去,不留丝毫痕迹。然而,内心的执着驱使我放慢脚步,在这钢铁森林中细细寻觅。我仿佛望见那些年的足迹,它们静静地躺在现代文明覆盖的地表之下,默默诉说着往昔的故事。空气中,我仿佛仍能嗅到一抺淡淡的醋酸味,那是旧时光特有的气息,它轻轻拂过我的鼻尖,勾起内心深处最细腻的情愫。
原来人与物的羁绊,犹如时光与醋醅的交融。需历经无数日月轮转、风雨洗礼,直至某个晨曦微露的瞬间,新醋那深邃的酱色悄然溢出瓶口,老工匠的皱纹里都溢满醋的馨香,赤水河的晨雾也悄悄攀上衣襟,这时你才会猛然察觉,这股流淌在骨髓中酸爽滋味,早已超越味觉范畴。它宛如老宅角静默伫立的醋瓮,满载着童年的点点星光;又似改革浪潮中,会议桌上那份崭新的评估报告,层层叠桑间蕴藏着几代人的温情与不舍;还像生产线上跃动的数字,与晒场上陶瓮的纹路默默呼应。这份琥珀色的乡愁,最终化作一把独一无二的标尺,衡量着故乡与时光的距离,在悠悠岁月的长河中,愈发醇厚,愈发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