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邓剑的头像

邓剑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3/06
分享

稻田秋色浓

雷州半岛的秋天来得比较晚,已经十一月了,村里还一片葱绿。村口旁,外来树种小叶榄仁和小叶紫薇的叶子略有变黄,风过轻舞,才让人感受到淡淡的秋意。而村前那片稻田,已装满浓浓秋色。

深绿色的田埂,灰白色的田间小路,墨蓝色“三面光”的排灌渠,把田畈划成一个个方块。方块内稻子的稻穗,稻叶,稻秆都是黄色,随风摇曳,憨态可掬。一阵风吹来,金浪翻滚,稻香飘逸。

村子在英利镇西边,村前二百多亩水田把镇和村分隔开来。古时候居住在小镇周边农村的人称镇为“城”,村前的田被称为西城田。

我出生在村,生长在村,即使读书毕业后在外地工作,也情系着村。

村子是丘陵地貌,儿时的西城田两面高,中间低。每年雨水将坡地上的泥沙冲刷下来,形成“高田”和“低田”,高田干旱,低田洪涝,旱涝不保收。

西城田是村子的“粮仓”,养育着全村四百多口人。那个时候西城田的产量很低,最好的收成才亩产三四百斤。稻谷除了缴交公粮、定购粮、统筹粮和村里提留水利粮,剩下的才分给社员作为口粮。遇上旱涝灾害,产量更低,社员一日三餐要用薯类作物补充。“遇逢天公不作美,一半稻米一半薯”就是那个时期的真实写照。

20世纪70年代初,为改变靠天吃饭的状况,村里响应上级号召,大搞“田园化”建设。将“高田”削平回填“低田”,合理规划排灌系统,把形状不一的田畈进行方块化改造。那时没有施工机械,全靠社员手挖肩挑,村里提出的口号是“男女老幼齐参战,半年实现田园化”。当时我还在读小学,放学后或周日,也加入田园化建设行列,和大人一道挑着泥土来回走,推着车子奋力跑,每天都干到天黑才收工。经过一个冬季奋战,基本实现田畈方格化,道路机耕化,排灌沟渠化的“田园化”目标,解决了困扰几百年的旱涝问题。

西城田的稻米,颗粒饱满,质地坚硬,煮出的饭粒粒分明,香气扑鼻。乡亲们知道我喜欢西城田的稻米,每到收割季节,或通知我回村取,或托人捎来,从不间断。

到了20世纪90年代,我感觉有了微妙的变化,乡亲们给我的稻米,一年比一年少。仔细琢磨才明白,村里的人口不断增多,西城田的面积没有增加,“田园化”留下的全是泥土设施,抵御不了洪水冲击,年年要修筑水利,粮食产量不保障,乡亲们给我的稻米自然而然就少了。

有一天,村民组长翔哥突然给我电话,西城田纳入了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计划,方案送到村里征求意见,叫我有空回村一趟,和大家研究改造方案。

不需村民出钱出力,一个冬季下来,西城田换上了新装。田里电线杆林立,抽水泵房整齐排列,机耕路、田间路全面硬化,排灌渠实现“三面光”,喷灌、滴灌等设施一应俱全。西城田建成了高标准基本农田,亩产高达1300斤。“粮食安全”保障了,乡亲们送给我的米,又慢慢多了起来。

现在,西城田沟渠清澈见底,小鱼成群游嬉,沟边绿草葱葱,作物长势茂盛,完全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驻足田头,田间里欢乐的笑声,伴随着稻谷芳香,沁入心脾……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