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辽源域内最后一处矿井关闭后,这首百年煤海长歌就此结束了。炸药、雷管和火药车只能留在记忆里,而巷道必须封堵在地下深处,连那运煤专线也沉睡在野生草木中。回首往事,北纬42度的风掠过龙首山,将东辽河的水汽揉进深褐色的煤层。那些沉睡在地下的黑色骨骼,曾是这座城市跳动的脉搏,也是时光长河里的苦难辉煌。
巷道坍塌,瓦斯爆炸,是地火淬炼的史诗。当1911年的铁镐凿开第一道煤线,辽源便与这片乌金血脉相连。百年前的矿井像通往地心的竖琴,矿工们用血汗拨动琴弦,奏响工业文明的序曲。巷道里悬挂的灯火,曾照亮过日本侵略者贪婪的面孔——他们用刺刀在矿脉上刻下“以人换煤”的罪证。八万具白骨在六个万人坑中堆叠成山,炼人炉的焦土至今仍能攥出血泪。牛世清的工票泛着斑驳的暗黄,上面记载着创造1277元价值却倒欠工钱的荒诞。这数字比那巷道更深邃,沉默地控诉着殖民掠夺的残酷与疯狂。
从苦难到辉煌,矿工翻身做主人,用青春汗水升腾起涅槃重生的图腾。解放的曙光穿透矿井时,矿车满载的不再是屈辱,而是新生的希望。1950年代的矿灯照亮的不只是掌子面,更映照着“中国第一辆采煤机”在这里诞生的荣光。那些被《辽源市煤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守护的18处工业遗迹,像散落的黑曜石,封存着巷道里此起彼伏的号子声、蒸汽机车吞吐的云烟,以及矿工服上凝结的盐霜。在红旗文化展馆里,解放牌卡车的轰鸣与矿山的呼吸共振,工业血脉从地底涌向地面,化作汽车城钢铁森林的年轮。
辽源市博物馆陈列的物件,见证着坚贞不屈的抗争,是永不褪色的魂魄。如今的矿工墓陈列馆,秋雨浸润着197具完整的遗骨。孩子们在公祭广场放飞白鸽,羽翼掠过刻着“铭记”二字的石碑,与当年地下党支部传递的《挺进报》形成跨越时空的和鸣。94岁的孙元信仍在讲述往事,皱纹里沉淀的不仅是苦难,更有幸存者将回忆录化作火种的执着。
当《铭记历史 砥砺前行》图片展走进社区,24块展板成了流动的纪念碑。老奶奶指着“万人坑”照片对孙辈说:“这黑色不是煤炭的颜色,是光照进来的地方”。地下的长明灯依然亮着,亮着……那些深埋的煤层,既是历史结痂的伤口,也是文明生长的沃土。
东辽河水奔流,带走的是旧日血泪,留下的是用抗争铸就的脊梁。泰信矿、西安矿的煤田里,生出工业新苗,煤机厂、钢管厂、重型厂和制泵厂根深叶茂。电无线、针织、化工都曾经有过序列弟兄。从上海大百货商店错买过辽源生产的棉袜,是笑柄更是荣耀。当新时代的后代矿工,操作着智能化设备转走他乡爆破、开采和掘进时,煤层深处传来的,仍是百年前不屈的回声。这片土地将苦难酿成酒,把伤疤绣成花。让黑色的记忆永远生长出金色的光芒,照亮城市转型的康庄大道。
矿山机械、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轨道列车型材和袜业园区,唤起昔日小上海的干劲儿。动植物园、龙山公园、东山公园、西安公园星罗棋布,凤鸣湖、鹿鸣湖、唐宋湖烟波柳影。从辽源欢乐荟冰雪大世界到南仁东广场星空,一路林立的高楼大厦,蕴藏着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引领辽源转型新征程。再次搭上改革的快艇,在奋进中前行,昔日小上海的凝心聚力,必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里重振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