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剪春韭
儿时家贫,父母很少买菜,蔬菜基本上自给自足,冬春两季餐桌上比较清淡。通渭乡下人的主食是面和洋芋。洋芋贮存在地窖,从国庆节吃到次年六月,几乎每顿饭里都有洋芋。面片里若是有了绿菜,色香味就全了。韭菜是“入春第一菜”。陇中的春天姗姗来迟,春分过后,万物开始疯长,韭菜发芽较早,到清明节,头刀韭菜已经长出,大人们用韭菜炒鸡蛋,做成祭品,端上去扫墓,馋得小孩口水直流。
春天有了韭菜,面里有了绿菜,加上韭菜特有的浓郁辛味,味道立马变得可口。韭菜也可以腌制咸菜,把新割的韭菜切成小段,加入盐,腌制一天即可食用。吃浆水面的时候,加入韭菜咸菜,味道鲜美。
根据《植物志》,韭菜又名草钟乳、起阳草、长生韭,属于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韭菜适应性强,抗寒耐热,一年可以割几茬。韭菜营养价值高,富含膳食纤维和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能促进肠胃蠕动,增加食欲,还可以帮助提高免疫力,降低血脂。与此同时,韭花和花葶皆可做菜。
韭菜既可做佐料,也可做韭菜盒子。母亲闲暇之余会割一大把韭菜,呼唤我们孩子择洗干净,切碎后加入炒熟的鸡蛋和调料。之后,用面包裹住韭菜馅,放到清油热锅里煎熟。刚出锅的韭菜盒子金灿灿的,咬一口,口感极佳。
母亲先后栽种过两畦韭菜。一畦在田地里,另一畦在院子里。每次做饭,妈妈让我去割韭菜。我拿了菜刀和篮子,飞快地跑到地里,蹲在韭菜园里,一把一把割好,码到菜篮里,哼着儿歌回家了。韭菜地容易长出杂草,比如冰草,母亲定期除草,确保有韭菜吃。下雨天,母亲禁止割韭菜,因为踩踏会让韭菜根部结土块,影响生长。
诗圣杜甫在《赠卫八处士》写道:“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意思是主人冒着夜雨割来了春天新发的韭菜,刚煮熟的米饭里掺了些小米,满锅喷香,以表示主人的热情大方。看来,在杜甫生活的唐朝,贫寒人家招待客人最好的菜是韭菜,这次连夜冒雨割肥嫩的韭菜,这该是多么深厚的情谊!难怪杜甫接着写道:“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
我上班后,工作的漳县盛产韭菜。漳韭叶片更宽,颜色更绿,味道少辛,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我专门为远方的亲戚朋友寄过漳韭,他们都夸好吃,特别适合包饺子。韭菜馅的饺子味道绝佳,吃起来口齿生津,后味绵长。
后来母亲去世,老家的韭院荒芜,但是舌尖有记忆,保存着当初的味道。
注:本文发表在2025年4月7日的《定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