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夜深人静,翻开欧阳修的诗集,读到“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时,那句“山是故乡美,水是故乡柔”便不自觉地涌上心头。思绪也随之飘回千里之外的桃山老家,记忆里奔腾的河水、喷涌的泉水、潺潺的溪水,如同打开的闸门,从心间倾泻而出,流淌过沙石遍布的河滩,流过那些曾因缺水,村民们不得不省吃俭用买水度日的村庄。
儿时跟着山中砍柴的老伯上山拾柴,走的是家门外那条傍着溪水的小路。溪水像个活泼的孩童,一路欢腾,唱着清脆的歌。它穿过绿意盎然的田野,绕过弯弯的石拱桥,在浅石滩上欢快地跳跃,在深水潭里悠然地打着转,最后奔涌着跃下几十米高的瀑布,冲进幽深的峡谷。峡谷两侧,青山巍峨,绿树成荫,枝叶低垂,时而轻触水面,时而随风摇曳,仿佛在热情地向行人招手。那时的我常常对着溪水发呆,好奇它究竟从哪里来,又要流向何方。在我眼里,它就像仙女遗落人间的丝带,轻柔地环绕着故乡,守护着这片土地。
夏天是与溪水最亲近的季节。拾柴归来的路上,总会被深潭里嬉戏的游鱼吸引。清澈见底的潭水中,鱼儿摆动着灵活的身躯,时而穿梭,时而翻身,宛如体操运动员在高低杠上腾跃。小伙伴们看得入迷,顾不上回家,纷纷脱下衣服,跳进水中与鱼儿追逐嬉戏。玩累了,我们便沿着溪边小路往回走,溪水一路欢歌,伴着我们的脚步,也伴着我们无忧无虑的童年。
村子中央的那口古井,是全村人的宝贝。井里的泉眼汩汩地喷涌着,泉水顺着村坝的小沟流进梯田,形成一个个大小不一的池塘。无论酷暑还是寒冬,总能看到村妇们在泉水边忙碌的身影,挑水、洗衣,欢声笑语不断,这里俨然成了她们的快乐天地。这泉水神奇得很,夏天清凉刺骨,能瞬间驱散暑气;冬天却暖意融融,水面还冒着热气,让古井周围都变得温暖起来。村民们煮米粥时,都偏爱这口井里的泉水,煮出来的粥香甜可口,别有一番风味。
那时,我一直不明白这泉水为何如此特别。问老师,得到的答案总是含糊不清。直到上了大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才知道,这是“恒温泉”,无论外界寒暑如何交替,它始终保持着22℃的恒温。几年前返乡,我特意带了温度计测量,果然分毫不差。临走时,我装了一瓶泉水带到城里水质检测机构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这是优质矿泉水,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了这泉水煮粥香甜的奥秘。后来,每当我和城里社区老人们聊天时,我讲到我的故乡泉水冬暖夏凉的故事,老人们都听得津津有味,还想着有一天能到我的故乡去品尝那冬暖夏凉的甘甜泉水。
在离村坝二十多里的镇上,还有一处温泉。它紧邻溪边,与溪水仅隔着几块形态各异的大石头。溪水自顾自地向前流淌,温泉则不停地冒着泡泡,仿佛在独自演奏着欢快的乐曲。村里的大人们用石块和稻草将温泉围起来,每天傍晚,劳作一天的乡亲们便会来这里泡温泉,洗去一身的疲惫。我们这些孩子也喜欢在温泉里泡热后,跳进旁边冰凉的溪水里游泳,在一冷一热间尽情嬉戏打闹。那段欢乐的时光,早已深深烙印在心底,见证着我们的成长。
而今,我已在城市里生活多年。但故乡的水,却时常在我的脑海中浮现,让我忍不住执笔。我常常想,溪水是否还在欢快地流淌?古井的泉眼是否依旧喷涌不息?温泉边是否还回荡着乡亲们的欢声笑语?随着这些思绪,故乡的一切都变得鲜活起来:高低起伏的桃山,郁郁葱葱的树木,夏夜的蛙鸣,闪烁的萤火虫,还有早出晚归的乡亲们——他们戴着斗笠,披着蓑衣,脸上挂着辛勤的汗水,脚下的草鞋沾满泥土,黄昏时屋顶升起的袅袅炊烟……
故乡的水,是我永远的牵挂。它不仅滋养了故乡的土地和人民,更承载着我美好的童年回忆和浓浓的思乡之情。无论我走多远,故乡的水都流淌在我的心间,温暖着我的灵魂。愿故乡的水永远清澈,永远甘甜,永远流淌在那片深爱的土地上,也流淌在每个游子的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