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于伟的头像

于伟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02/28
分享

吹“糖人儿”

吹糖人儿是一种不容小觑的民间技艺,其起源众说纷纭,有说是源于古幽州城(今北京城),也有说是源于古时金陵,由于缺乏正史记载,至今无法确切考证。毕竟吹糖人是一门技术活儿,一般人还真的无法做到,像猪八戒、孙猴子等用麦芽糖吹出来惟妙惟肖,如果没有一点水平那还真不行。相传吹糖人起源于北京城的民间艺人,另一种说法是刘伯温从朱元璋“功臣阁”火烧功臣的时候侥幸逃脱,而后刘伯温到了民间每天担着麦芽糖创造了吹糖人这个技艺,据说南京鼓楼岗的山坡上从前有个功臣阁,根据这种说法这门民间技艺源于南京城也是无可厚非的。不论吹糖人起源于何处,其技艺传承至今,深受孩子和大人们的喜爱,经久不衰,自有其独特的魅力与受人尊崇的道理。我去过国内不少的地方,所到之处基本能看到吹糖人的影子,按老北京话说“吹糖人儿”,不少地方也都明确写着“老北京糖人儿”的招牌语,我也暂且相信“吹糖人儿”这门民间技艺起源于老北京。

人们都喜欢千奇百怪的民间传说,这些传说细究起来也都有根源,就拿吹糖人儿里边的造型来说,别看塑形出来的东西颇多,像林黛玉、贾宝玉、鲁智深等等。黏黏的麦芽糖经过手艺人捏来捏去一番操作,就很快成了人们所熟知的人物形象,也有那些花草鱼虫、卡通形象,在吹糖人的民间技艺传承者手中定型之后,也都在丰富着我们的现实生活。可是据研究显示,过度摄入高糖食品可能导致肥胖、高血糖等健康问题,一些人因此被戏称为“糖人”,目前来看“糖人”的年龄在不断地下降着,甚至有的儿童血糖含量已严重超标,不得已注射胰岛素维持日常生活,这些“糖人”可不是吹的,而是因为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提高了,每天摄入人体内的热量过高才导致的,他们对美食的追求过于宽泛,面对高糖食品时往往难以自持,最终沦为‘糖人’的行列。如此这般人们对糖的依赖度就明显提升了。相对那些孩子们,对糖的依赖程度并非有特别嗜好,他们对“糖人儿”的好感度大多来源于民间艺人精湛的技艺,对于那些真“糖人”来说,有效控糖才是生活中的一件好事,毕竟人的欲望是吞噬自然人身体的最大筹码。

许多年轻人也喜欢糖,可是无节制摄入含糖量较高的食物就成了摧垮身体的最后一根“稻草”,虽然经过手艺人吹出来的“糖人儿”既能玩又能拿在手中欣赏也能吃,可是每当想到“糖”的利与弊时,总觉着控制食欲也是不错的选择。也许老年间,在那些物资匮乏的年月,社会上的“糖人”数量不多的时候,孩子们吃个“糖人儿”也是很幸福的事情,曾记得小时候那些走街串巷的手艺人,那些麦芽糖让我们这些孩子馋得直流口水,有时候为了吃上“糖人儿”,不惜顶着挨打的风险将家中用旧了的锅碗瓢盆全拿去换了“糖人儿”,吃完“糖人儿”后,免不了被家里人一顿责骂,但我们依然改不掉对“糖人儿”的痴迷。那种嚼在口中嘎嘣脆的感觉至今还依旧清晰记得,这种体验也着实让人难以忘却,有时候举着“糖人儿”在胡同里转悠,那种自豪和骄傲的感觉也算是永远抹不掉的记忆,虽然大人们不让我们吃过多的糖,可是他们哪能控制住我们这些孩子们的味蕾。如今长大了才知道,吹出来的“糖人”是一种民间文化,是人们对民间技艺的尊重,不少优秀作品都展示着特定的历史时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面对如今不少民间技艺面临失传的问题,不少公益组织都在做着努力,尽力挽救这些传承百年的民间技艺,相对这些类似“吹糖人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数人的态度是很明确的。也有人认为孩子们一旦摄入过多的糖势必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如同过量食用‘糖人儿’所引发的直观担忧,但他们仅停留于表象,对‘糖人儿’精湛的制作工艺及精选用料的理解,相较于普通人,存在不小的偏差。吹糖人儿的这些民间艺人,他们对所使用的麦芽糖和品质极为苛刻,因为唯有质地优良、纯天然的麦芽糖,方能吹制出他们心目中的理想作品,否则,技艺再高,也难以吸引顾客,进而影响其生计。这也仅仅是从用材和用料的角度分析,从用材多少的角度来进一步分析就会明白,每一件“糖人儿”作品所使用的麦芽糖是很少的,因为看似很大的动物肖像,经过他们的双手之后,麦芽糖就会变成比较坚硬的薄薄一层,使整个动物肖像浮现出来。孩子或大人们将“糖人儿”拿在手中大多是用来欣赏或者玩耍,而并非完全是用来食用,哪怕真的嚼上一口,那样的糖分摄入量也是微乎其微的,甚至一件“糖人儿”作品用料,还不及瓶装饮料含糖量的三分之一,如此也大可不必担心因食用“糖人儿”而变成真正的“糖人”。

有时候人们对介于好与坏之间的东西大多会很警惕,他们会夸大不好的一个方面以弥补自己的不确定性,甚至会忽略事实不从实际出发,从而达到这种假想目的,博取不明真相的人们的关注度。然而“吹糖人儿”这种传统民间技艺是需要有人加以技术性再创造的,每一件作品从用料考究到用料多少,在这些民间艺人心里都是有分寸的,如果非要与人们控糖标准相挂钩,每一件“糖人儿”成品也仅仅是人们日常热量摄入的很少一部分。尊重传统技艺的同时,也不能将自己的欲望加以膨胀,吹糖人儿“吹”出来的是一种艺术,将“糖人儿”拿在手中进行欣赏那是对传统艺术品的态度,孩子们喜欢这种艺术品,大多数是因为他们对“糖人儿”存在着很大的好奇心,大人们也喜欢这种“糖人儿”,大多是因为这种“糖人儿”能够勾起他们对童年的许多回忆。现在国内不少景区,无论在任何季节都有“吹糖人儿”艺人的身影,特别是那些坐落在名山大川内的高山景区,因为这些来来往往的游客因为身体状况等原因,不少人在爬山的时候或多或少会出现血糖高或者血糖低的情况,如果在爬山过程中出现这种反应,适当摄入含糖量较高的食物就会有效缓解此类症状,如此一来“糖人儿”在手应对高强度运动就会变得十分从容了。

吹糖人儿这种民间技艺也许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哪怕我们在面对人工智能所带来的诸多挑战的时候,这种流传几百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来看在很短时间内是不会被高科技所替代的。如果利用麦芽糖通过其黏性塑造出许多不同的人物、动物、花草等造型,就需要那些民间艺人进行特殊的技术处理,对此人工智能是无法做得到的,虽然人工智能能够做到一体成型的水平,可是在处理这些“糖人儿”细节的时候,就明显具有不工整和不规则性。一般情况下,纯手工制品和机器统一化生产出来的商品明显具有不相同性,往往纯手工制品具有活灵活现和“生命化”特征,而机械化批量产品则具有单一特征,该类艺术品拿在手中给人的感觉是很粗糙的,并且不具备人为“生命化”意蕴。吹糖人儿是这样,其他不少文化传承也是这样,比如瓷器工艺品的烧制,采用机械化技术制出来的“胚”拿到瓷窑中进行批量化生产,人们所得到的成品和传统手工制作的成品相比就明显缺少神韵色彩。虽然新时代在人工智能崛起的当下,不少技术工种将会面临被取代的风险,然而类似那些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类的产品或艺术品依旧具有很广阔的发展空间。

当前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了,对曾经那些民间工艺品的依赖程度降低了,对其传承的手艺人少了,特别是民间艺人,他们曾经走街串巷甚是热闹,每到一个角落也都会引来不少人的围观,然而现如今这些艺人的工匠精神虽然还在,可是相对过去已经不知降低了多少。这种技艺传承的失落不能怪他们,毕竟在突飞猛进的生产力发展的今天,特别是人工智能崛起的今天,特殊的历史环境下,靠手艺吃饭的工种面临被社会淘汰的可能也是必然。但是淘汰并非绝灭,那些能够让人修身养性的传统技术型产品,传承下来并非不好的事情,在特殊而又复杂的历史环境下,人们对这类产品的依赖程度虽然降低了,可是对此类产品的认可度还是比较高的。孩子们对“吹糖人儿”在大街小巷中的热度虽然降低了,可是他们依然和我们小时候那样对这种艺术品的诞生还怀揣着不少的好奇心,不然在国内大大小小的风景区内怎么会有那么多“吹糖人儿”的摊位,并且还依然有人将这些摊位围得水泄不通呢。传统技艺的失落也许是时代进步的开始,当人们意识到这种失落后势必会因为心灵深处对某类事物的缺失而重拾自信,当然这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一个方面、一种行为。

曾经那些在胡同内用家里边的旧物件淘换“糖人儿”的孩子们都长大了,然而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依然还在眷恋着那些美好的童年时光,不少人对这类民间技艺的传承渐感信心缺失,然而当我们真正接触到那些有价值的民间艺术品的时候,就会从内心深处生发出许多好感来,这不仅仅是对‘糖人儿’的情怀,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亦能让人产生同样的感触。那些曾经走街串巷的民间艺人,他们对手中的技艺是非常尊重的,从他们手中出来的每一件艺术品甚至每一句吆喝声也都是很谨慎的,这不是科技的力量,这是发自内心地对传统技艺的种种愿力的体现。这些技艺虽然濒临失传,可是在他们的心中依旧充满着阳光和温暖,“吹糖人儿”只不过是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种,然而就这种让孩子们充满乐趣的工艺品制造者正在向大洋彼岸输出着,他们输出的看似艺术品一样的东西,实则他们正在用“文化自信”讲述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

对待“吹糖人儿”的态度,可以置之不理也可以放任自流,但是要对这些民间艺人应该充满敬畏,就是他们在用他们的坚守来证实曾经发生过的一段段历史,更应该对这些传统文化的传承充满敬畏之心,因为这些民间艺术的传承是数代人的劳动结晶,也是他们让普通的物品在他们勤劳的双手中让中华文明变得更加优秀。如果没有他们在历史长河中代代传承,我们泱泱大国何来璀璨的文明之光!尽管不少精湛的民间技艺已然失传,但在历史长河中,这些技艺依然犹如璀璨明珠,熠熠生辉。“吹糖人儿”看似简单,在那些手艺人的手中哪怕眨眼工夫都能给人们设计出不一样的艺术品来,然而这种民间技艺却是要经历几代人的努力才能达到的高度。那极其简单的一小撮麦芽糖,在这些民间艺人手中,却仿佛变成了无价之宝,不少人会认为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如此便也惴惴不安驻足不前诚惶诚恐起来,对这些技能的传承便也失去了强烈而又积极的信念,如果客观环境加以阻碍,最终的结果势必会变得更加复杂以至于失传。“吹糖人儿”看上去简单,曾经有一次看着不少人围观景区内的一个摊位,我也为了看热闹围了上去,里边有位年轻人在学着吹糖人儿,只见他捏了好长时间终不见任何造型出来,后来还是摊主接过年轻人手中的麦芽糖,行云流水一般之后,在他的手上就出现了一个很漂亮的“孙悟空”,年轻人接过“糖人儿”摸了摸脑袋羞涩地笑了,围观的人们随后便都鼓起了掌,对摊主的精湛技艺啧啧称赞。

多年来,“吹糖人儿”这种民间传统技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并非人们不知其在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中的地位,而是这门技艺日渐被冷落。曾经在大街小巷时常会见到“吹糖人儿”的艺人,可是近些年也只能到景区或者广场那些人流量大的地方才能见到,如此不少人就会对这种艺术产生莫名的好奇。像这种靠手艺吃饭的民间艺人其实很多,比如早些年的“泥人儿”,目前来看也已经好多年没有见到过了,一团不大不小的泥巴在他们手中不需要很久的时间,就能捏出令人称奇的或人物或生活用具或花鸟虫鱼之类,那些经过他们的手所捏出来的人物惟妙惟肖、捏出来的物件是那么精细、花鸟虫鱼之类又是那么栩栩如生,每当回想起这些民间传统艺术品,内心总是激动而又无奈。看似简单的事情,若想通过人为努力将其推向艺术巅峰,无疑需要艺人具备高超的艺术技艺。捏“泥人儿”、吹“糖人儿”“漆器工艺品”制作等等这些被称为民间艺术品,如对这些手工艺术品进行传承,就需要有恒心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才能真正达到一定的高度,一旦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信心,未来我们的后代或许只能从历史的书页中寻觅其踪迹。

传统民间技艺传承过程中,传承者应该具备一定的自信心,更不要被那些“窥一斑而知全豹”自命不凡的人们发出的言论所裹挟,也不要因为有的人拿着“糖人儿”,就标榜人类糖量的摄入超标之类,因为类似“糖人儿”的民间艺术品完全不同于食品。恰恰相反,在中华文明传统饮食文化中却要注意热量的摄入,毕竟食欲是很难让人节制的,如果控制不了“食欲”最后真的变成了“糖人”,那么对人自身的健康发展将会是一种沉重的打击。当然,人们对民间艺术的传承更需要从多种角度进行介入,这不但是对人自身意志的多重考验,也是人们对待传统技艺的态度,只有无条件地相信自己鼓励自己,对传统技艺的传承是这样,我们对待当下的日常生活也应该如此。尊重自我,亦需尊重每日所遭遇的生活境遇,那些散布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民间艺术传承者,他们以一种极为乐观的态度去面对每一天的生活,我们有的人虽不能像他们一样努力地传承着那些将要失传的技艺,但是我们也应该像他们那样在面对生活中的艰难困苦时,自然要满怀信心努力拼搏。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