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于伟的头像

于伟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4/10
分享

新农民情结

三十多年来我国互联网技术历经磨难,目前已逐渐成熟,如今农村不少剩余劳动力也开始了短视频“直播”。我家大婶高中毕业后曾南下打工,婚后在家相夫教子直到几年前,她又重拾书本自学英语。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她的自学考试英语专业居然取得了学士学位。如果不是前些日子回到老家,看到她使用英语和外国人进行无差别对话,并且还时不时地操着满口流利的英国伦敦腔在手机前推销老家果园里的苹果,我还真不敢相信如今的新农民是如此具有科技化。很难想象她的英语知识是从何而来,经过和老外们的讨价还价,原本看着要滞销的苹果,在大婶的这一番折腾后,竟奇迹般地吸引了许多外国顾客纷纷在线订购,订单一下子在直播间爆满,我这个大学生还在一头雾水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不少人跟着大婶的节奏便下了单,我偷偷瞥了一眼直播间的观众人数,一个卖水果的视频号足有上万人在线观看,并且大多数还都是外国人。

看到大婶子如此卖力直播,也不好刻意去打扰她。听着流利的英语,时不时还夹杂着几句德语在其中,诙谐幽默尽显一种高端大气,然而她的语言风格与着装似乎并不协调。目前来看我们所引进的与欧美农民相关的电影或者纪录片,都带有都市丽人或者绅士风格的元素,总觉着西方国家的农民华而不实,事实上西方国家的农民在全面机械化加持下,其装束类似于工人,前些年我受朋友之邀曾经到过伦敦郊外农庄参观,他们的农业完全是在机械化运作,农民有着自己完整的工作体系,当然统一的工作服装也是少不了的。而大婶她们的工作服装相对于西方农民来讲,看上去是比较简洁和随意,但也明显较前些年改变了不少,前些年他们下地干活,穿戴是极其朴素,他们那个时候普遍生活在温饱线上,没有多余替换服装,平时穿什么农忙时节还穿什么,也没太多讲究,虽然较前几十年那种补丁摞补丁的衣着打扮有所改变,可是还依旧朴实无华。

对英国庄园感触颇多,田地间不但是机械化劳作,而且农民也是统一化着装,回国后我满心期待地想要回到农村老家,亲眼看看那里的生活现状。当回到农村时,只见人们衣着打扮更显朴实无华,尽管已有机械化生产的迹象,但全面实现机械化还尚需时日。看着他们在田地间劳作,心中也是非常激动。然而,心中却也泛起了一丝无奈,相较过去手拿镰刀收小麦的日子,如今农村的劳动效率虽有提升,但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还依然淡薄。曾经的农村集体经济到了农忙时节,大家也都在争分夺秒地抢收庄稼,并不在意身体透支之类,更别提因为收庄稼所带来的肢体受伤等情况。从英国归来后,当我第二次踏上农村老家的土地,发现村民们对天气变化和农耕器具质量的关注度有了显著提升,然而,在劳动期间的自我防护意识方面,似乎仍是一块亟待填补的空白。去年赶在夏收时回到农村老家,看着村子里的人们热火朝天地劳作着,心里边替他们高兴之余也有种莫名其妙的担心,担心他们在劳动的过程中身体受伤,担心他们受伤后不能得到及时治疗等,也担心他们的医疗保障。

大婶子自学英语,当时家里人也是反对,后来在她的努力下取得了优异成绩,那时家人们固执地认为农民求知不过是徒劳,他们日复一日地在田里劳作,面朝黄土背朝天,夏收秋种皆循规蹈矩,遵循着祖辈传下的一套经验。在农民那朴实无华的观念里,追求知识似乎永远无法在这片土地上开花结果。那次休假回家,无意间发现大婶子在用英语和外国人讨价还价,心中也是好奇,可是这种奇怪却诱发了我很多想法,便开始注意起村子里农忙时期他们的衣着打扮。有天早晨我来到村口,看着到责任田干活的村民,发现他们大多数都穿着不一样颜色的长衫,这种长衫类似风衣,罩在衣服外面,就是能把上半身罩起来的那种单薄的衣服,这种衣服穿久了可以扔掉,也可以做成其他东西二次利用,手上也都戴起了手套,使用的农具也有了科技含量,有的农具虽他们自己发明制造的,可也更显一种科技化。

早晨的清风拂过脸庞,心里边好像是激动,也好像是许多种好奇。望着眼前那些新奇而独特的农具,我心中暗自思忖,是否自己已悄然落后于时代步伐,当看到他们使用那些农具在田地间劳作时,禁不住感叹起来,因为工具对他们来讲的确提高了劳动效率,并且还节省了很多力气。我站在田埂上远远眺望,只见他们在田野间挥动着农具,宛如一群勤劳的舞者,在广袤的舞台上轻盈穿梭,每当疲惫,他们便会在田垄间小憩片刻,随后掏出手机定格下这辛勤耕耘的瞬间,或是记录下一段段劳动的乐章,然后发在微信朋友圈或者抖音等自媒体中,附加上很文雅且类似“幽静田野”等标题名称,随后就会引来许多网友的围观。大婶更为厉害,在这些短视频中再加上一些英文词句,围观的人更是数不胜数,当然他们都有自己的网店,围观的人数多了,就会有购物者在他们的网店中选货和下单。他们在网店中兜售的东西大多是初级农产品,像马铃薯、洋葱、大蒜等等,还有地锅馒头之类。这些农民早晨在田地里干活,到了中午回到家中便开始根据网店的销售订单进行盘货、封箱、拉单,快递小哥也会很快为那些客户发货。

先是对这些新农民的衣着产生好奇,然后对他们使用的工具产生好奇,后来对他们经营网店又产生着好奇,种种好奇交织心头,令我难以置信,我不禁反复自问:他们,是否还符合我心中那陈旧的‘农民’定义?他们的生活环境虽然在农村,可是生活方式却和很久以前明显不同,生活资料的来源又显得比城里人丰富,生活水平相对从前不知已经提高了多少,然而他们却又是那样的无拘无束和自由。几句流畅的英语,竟能将农产品卖出高价,甚至远销海外,这究竟是好奇,还是由衷地赞叹呢?我坐在儿时的大柳树下不停地问自己,这和我潜意识中的“农民”形象怎么差距那么大呢?潜意识中,他们是贫穷的、是没有文化的,也是朴素的,他们每天都在倚着墙角晒着太阳,可是现实中,他们却在用不同的方法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甚至向外界不断地推荐着自己,他们的眼界已然开阔,思想之门亦被新时代悄然推开,反观我,仍拘泥于那狭小的天地,不禁心生自卑。

面对着新农民在虚拟世界中开设网店,感受着这些网店背后的国家政策扶持力度,看着农村个体工商户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心中的疑惑随着现实的展现逐渐消散,脑海中不断回放大婶用英语直播销售的生动场景,以及农村那一幅幅如画的优美景色,着实为这些新时代的农民感到骄傲。看着他们到田间工作的场景,那些依旧衣着简朴的村民们,是否还依稀保留着我记忆中的模样?他们虽无名牌奢侈品加身,但手中却能创造出市场上难以寻觅的珍品,像那些钧瓷之类,他们他们从老一辈人那里接过技艺的火种,融入现代科技元素,经纯天然烧制,竟让钧瓷艺术品荣获国际大奖,还有那些让外国人瞠目结舌、经过他们的手制作出来的仿古青铜器,也是从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庄走向世界的。的确,应该为这些农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然而在感到骄傲和自豪的同时,也替他们担心起来,因为从传统技艺传承角度来看不会出现问题,可是从他们的自我保护和法律意识来看,倒觉得已经到了关键境地。

一般情况下,夏收秋种结束之后人们有的会外出务工,也有一部分人会待在村子里做起直播。那些做直播的村民手里掌握着大量的客户信息,客户信息一旦泄露,麻烦接踵而至,他们薄弱的防范意识,更为潜在风险添了一把火。像村西头烧制钧瓷的几家农户,他们的仿古钧瓷工艺烧制技术已经达到了以假乱真的高度,如果有人在他们网店购买后以假当真坑害第三方,势必也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然而,朴素的价值观能否让新农民在问题萌芽前从容应对,还尚需观察,对他们来讲这无疑是一大考验。还比如村东头做仿古青铜器的几家农户,他们对青铜器做旧有一套完整的技术,甚至能把“上周”出炉的产品做成商周时期的“文物”,如果再加上大婶子一口标准的流利英文,那些西方国家的收藏品爱好者或许也会上当,虽然担心数代人积攒下来的本分思想受到威胁,但愿这些新农民不会做出出格的事情来。

看着不少人拿着手机在村子里晃悠,听着不同的直播视频声,一个个激动人心的音符回响在心里,曾经的农村一时间变得热热闹闹起来。昔日走街串巷引车卖浆的小商小贩已难觅踪迹,取而代之的是村头巷尾穿梭不停地外卖小哥,休假之初我对这番景象颇为惊讶,但久而久之,也便见怪不怪了。然而就是这种见怪不怪,在心里却又变得不正常起来,因为这种来自内心的自卑感又油然而生起来,看着那些没有读过大学的村民们住着别墅、开着豪车,每天在网络上做着“大生意”,而我是第一批从村子里走出去的大学生,相对他们来讲竟然成了村里的“贫困户”,这种心理落差也是很难接受的,可现实就是这么残酷,是妒忌村民们的生财之道还是怨恨自己的平庸无能呢?可是目睹村民们的忙碌,自己却显得无所事事,不禁陷入无尽的遐想之中,真想早一天结束假期回到城里反省自己,然而现实却又是那么骨感。

如今农民们已经开始从陈旧的思想中走了出来,他们借助虚拟的网络世界,拓宽了视野,打开了通往广阔世界的大门,同时也开始了属于他们的新时代旅程。大婶的视频直播,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知识的无穷力量,传统工艺制品的兴起,让我对这个世界又一次充满了艺术幻想。曾经村头巷尾青铜器烧制、钧瓷工艺品制作,都是因为销路问题陷入困境,然而在国家政策扶持和互联网经济保护下,这两种技艺已成了村里面不少人发家致富的新路径,感叹之余也为这些新农民感到高兴。特别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后山坳的百亩桃花绚烂绽放,前山腰的半山梨花也竞相斗艳,我们村便也成了网红打卡地,漫山遍野的百花盛开之景,置身其间的确不失为一种震撼,还有那绿油油的千亩小麦在春风中散发出来的麦穗香味,真的很让人流连忘返。

有一次大婶子接了两个英国的旅游团,她忙不过来便打电话让我帮忙,那时正赶上我在老家办事,索性也答应了下来。当我带着那些英国人穿梭在田间地头,欣赏漫天遍野的桃花、梨花、油菜花的时候,用蹩脚的英文向这些英国人解说我们村的故事时,顿觉自己的英语实践能力捉襟见肘,仿佛遭受了晴空霹雳,一时之间心神不宁,最后还是大婶子替我解的围,自此以后,我这个一向自视甚高的人,再也不敢妄自尊大轻举妄动了。后来回想那件事的时候,才发现我们村的景色是那么美好,怎么会有那么多优美的传说,我虽然属于“土著”,可是却也离家多年,对那些传说故事虽有印象,可是具体讲述起来却又显得那么的困难,内心深处虽对村子满怀深情,却总觉这份爱不够深沉厚重,远不及大婶子那般炽热而坚定。或许用英文讲述农村的故事和传说,对于我来讲困难重重,然而面对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和乡村变化,我还必须像大婶子一样认真对待自己的知识储备量。前些日子通过网络视频号,看到大婶子用流利的英语在她直播间讲述我们村的变化时,不少外国人都在不停地点着“赞”,有的人又惊叹地留言道:“Incredible !”。

乡村变化太快新农民情结增多,最近十几年变化的缩影,虽有不同的感觉,可也是时代发展长河中的具体变化,这些变化是当前我国农村的共同特征,始终体现着新时代新农村的变化格局,这种变化或许是村民们想要的理想生活。然而面对新时期农村发展变化,当我站在田间地头的时候,网络直播的声音在心里始终挥之不去,随后迎着春风看着山上一片片泛着红晕的桃花林,禁不住对着天空开始用英语自言自语起来。欣赏着村头巷尾这些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时而激动时而兴奋,跟着自己情绪变化,当用英语口语的形式声神并茂地表达对农村的热爱时,在脱口而出的瞬间,这个世界却让我陷入了沉思。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