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蔡四梅的头像

蔡四梅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2/14
分享

隆冬访

采风,是作家认识事物的窗口。

此次采风对于我来说夹杂着很大摸鱼的成分。因为我并不确定我是否能够把看到的,都如身边其它采风老师所见那样真切、完美、理想的呈现。

我相信,每一个大院,都是自然界遗存给我们最为宝贵的来自祖辈的财富。有深不可测的宁静感和归属感,等着我们理性的去探寻,探寻一些隐秘的渴望。

快门在我们到来的刹那,变得柔和且缓慢。

跟着道真作协采风队伍,我们一行二十多人来到了遵义人最解乡愁的地方——汇川大院。

仅仅是大门口这一刻,我们就很自然的把自己融入大院,成为汇川大院普普通通一树花草。我们与普通游客不同的地方,在于我们是要将在汇川大院看见的一切,通过有限的文学之笔,“部分”展示给每一个想要认识汇川大院的人。这,才是本次采风真正的目的。

之所以说“部分”,是因为时间有限,来不及细细品味大院的精髓,也来不及与每个精彩的地方都用心去照个面。只能将有限的时间内看到的心动,给大家粗略的介绍一下。

县级作协组织一次采风不容易,人员超过二十人,已经算是规模宏大了。接下来你就会知道,我们自以为是的规模宏大的采风队伍,游进汇川大院,感觉就是一群小鱼儿游进了大海。

我第一次参与作协这么大规模的采风,第一次将自己融入一个历史悠久却又打造一新包罗万象的大院中去轮回,是非常荣幸的一件事。我个人是这样认为的。

说实话,汇川大院对我来说,在此之前,是陌生的,在此之后是邂逅的惊喜,也是记忆喷涌的地方。 里面有很多的老物件,能够勾起埋藏在内心深处很多的乡愁。这些感悟,非常零碎的集中在这里,给人无数感悟全部来自这么些年年龄的积累。没有一点经历,是绝对看不穿的。

看过以后,汇川大院对于年轻人是历史,对于印象深刻的六零后、七零后、八零后,基本上就是成长过程的缩影回放。无论精神上,还是实物上,我们都能够从中透过现象看本质。有些感受,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

总的来说,汇川大院倾力打造了集现代化的商业街、酒店、别墅区;倾力打造了集民族化的非物质文化产品、传统农耕文化、民风民俗场景、工匠工艺展示;还收集了极具年代感的记忆化的怀旧老物件等等······ 在喧嚣的城市,这样特定的场景,细节固定到自身的生活和内心世界深入的探索,不亚于是反映营造者心灵深处最为深刻的慰藉的一个舞台,给予参观者最为震撼的多彩体验。

未来之前我是谁?来了之后谁是我?

在导游的指引下,我们认真的开始认识汇川大院。

与“小扣柴扉久不开”不同,汇川大院之所以“大”,是因为它不是一个普通的大院,它曾经是六百年前明朝时期播州名噪一时的叛将杨应龙后人杨氏土司的大本营。斯人远去,而威为末。还好杨氏旁支后人,费尽心力,历经风雨,将此地部分保存下来,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下车远远望去,汇川大院的门头煞是巍峨壮观,长数十丈,高约三层楼,整体极具年代感,经上百年风雨,依然能够看见一个王的气势与威严。

材料用的是难得一见的原生器木,随手一模,都是被岁月包浆的感觉,不晓得有几百年的历史。我们所能看到的现状,是正在修复中的,并且修复得差不多了的样子。

从整体上看,街道宽阔,停车位富余,可容纳上万游客及购物者;从局部进入,大院重重叠叠,巷子幽深,如果不抓紧时间,估计一天都逛不完。

我们主打的就是,来都来了,不逛何为?我们不止要逛,还要把其中精彩的部分牢牢的记住,这样才能对此有个大概的了解。所以,稀里糊涂走进去又强迫自己出来,把想看的再看一遍。

留意以后,门头上的重楼雕花被我发现。一色的飞檐携带着走壁,让我想起一个形容梁上君子的成语来——飞檐走壁。我从未见过如此精美的重楼雕花,外观虽年代达百年而氧化,呈看不清的墨漆色,却如阴影一样镶嵌在浅烟灰色靓丽的天空中形成强烈的对比,简约而古朴,大气而美观,威武而雄壮,简直就是历史留给这个现代化城市的一个绝版惊喜,复原得最是精美绝伦。

远观之下,其中因为气势不凡营造出的淡淡然而朴实的氛围,蕴含有古代工匠营造的独特与深刻的造诣,更有现代匠人深厚建筑文化积累的厚实,令我在大饱眼福之时,忘却思乡之仇,忘却柴米油盐之困,由衷的赞叹不已。

走近了,首先面对我们的是威武霸气的门楼台阶,分三个台阶层次,拾阶而上,台阶有斜纹,踩上去脚底不会打滑,走着最为稳健。

最上面是一片宽阔的门楼底座,前后都有空地,容得下四五百人站立门前。

此三个台阶层次的格局,规格近乎皇宫格局,进一步彰显了原大院主人的身份之高,令人望尘莫及。

门楼前、中、后,各排八根立柱,前排和后排作支撑,中间部分为主梁,负责了门与门之间的隔断,横竖都够摆两桌席面。顶上飞檐披瓦,不知道经历了多少风雨,多少霜雪,正好将三进之门,很好的分割成三门两隔两厢门房的门楼布局。

至于超出底座的门楼两边,早先应该是家丁贺下人的居所,如今是联排后起的商铺,排列有序,错落有致,装修别样古拙,别具一格。

三门中,数中门高而宽,紧挨中门两侧的侧门稍仄,也稍低。即便如此,侧门依然比一般大户人家的门楣要高许多,宽度是一个车道还富余的位置。假若没有门前的台阶,车马将来去无虞,进深和高度都可通黄家御用仪仗。

门楼前排中间立柱上一横眉,用一整块稍呈弓形的雕花“二龙护镜”板,这与中国传统的帝王御用“二龙戏珠”有很大区别。之所以成为“护镜”,是为避讳与帝王同尊之意。

此处雕刻的龙,不仅是当时在位的皇帝允许的,还是比传统只稍微偏瘦一点的五爪金龙。众所周知,五爪金龙在古代可是代表皇帝的威仪,可是皇宫里皇帝待的地方、住的地方才能使用的建筑装饰。

最特别的是龙尾巴为鸟的羽毛状,寓意区别皇宫帝王龙尾分叉的设置。估计这是全国长相最为独特的两条五爪金龙了,展现了汇川大院最初的主人,显赫的身份和地位。

可能是为了更好的保护文物,也可能是为了使之延长使用年限,高耸的门楼立柱,用铸铁的盘扣,分段圈牢固。中间两根最粗,旁边六根稍细。用的木料是世间少有的杉木,又高又直,颂立在台阶之上的样子,好似一个民族的脊梁骨,立于天地间。挺拔,看起来特别威武,特别雄壮。

也许是急于看到里面的精彩,非常遗憾,我忘记数一数每一个层次上台阶的数量了。过后回想,大约是八的数量,三个梯度。凭感觉猜测,不一定对,希望后来的游客,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可以数一数。

每个门的顶上都有重楼,中间的要宽一些。重楼也是修复过的,每个重楼上都有横眉,只不过横眉上的雕花,因年代久远,已经看不大清楚图案。

支棱重楼最前面的悬空柱,与突出的飞檐一体,飞檐上覆瓦,青瓦花纹细腻清晰,排列规规矩矩,一翻一盖加低瓦,端的是看起来齐整,边上马牙交错,下雨天可以欣赏琼瑶笔下“暴雨如瀑”和“烟锁重楼”的美景。

居于重楼后面的是中间立柱上连接的走壁。走壁用的是杉树的全木实板,上挂醒目的“汇川大院”四字牌匾。看了这个,我终于知道故事书上的“飞檐走壁”飞的是什么檐,走的是什么壁。这高度,这陡峭程度,若是真有能够在此“飞檐走壁”的人,一点都不夸张,绝对武功卓绝,称得上高手中高手。

走壁上的雕花看起来已经有些表面损毁,老旧的木料上似乎还有镶嵌的印记。其牌匾可能是因为最近才补上去,字体和颜色有点现代感,跟飘逸自在的走壁上雕花与旁边的隔窗窗花稍显不符,不过一点都不影响它原有的肃穆与修复后的绝美。

门楼的两隔由门板与斜格子的花窗组成,分上中下三层,飞檐上连接一层,门眉上连接一层,大门平行连接一层。每一层都有窗隔,门楼里面的人能够从古朴的窗隔里面看到外面的人。窗格大小亦非常适合古代弓射的箭头穿过,窗格的前后花型一致。门楼外面的人,也可以通过窗格看到里面的场景。

门楼的两厢门房就不提了,这个是有身份有地位的大户人家的标配,更何况是大院原主人杨氏土司这样的大人物居所,奢靡之处,不是一般门房所能比拟。鼎盛时期,应该有上百训练过的军队在此处轮值,二十四小时的把守,防止部队、匪患、贼人的入侵。

那时候能够进出这个门楼的,非富即贵,普通人是无缘踏足的。不像现在,如你我这般平凡也可以买了门票进来一游。寒冬岁末,看得不是热火朝天,看的是流年转折,品的是世事无碍,求得是余生清欢。

我们依着导游指引,走入高门大院之内。门楼内亦是空地,每个后立柱还有三角架支撑做结构。结构的作用有二:一个作用是为了稳固门楼;另一个作用应该是为了抵御不法分子破门。门上分别有巨大的横插,架在结构上,好像随时准备推过去插上门栓,抵御外敌。余侧面因果不去赘述,只说我看见的,而你也恰恰喜欢的。

门楼后面与门房两侧连在一起的房间,古时候应该是栓马房,如今被打造成上下两层的铺面,楼上储物或做卧房,楼下卖货。销售之物为竹器、瓷器、服饰等复古玩物,偶有酒肆,甡旗飘飘。凭着女性对街道的感觉,若自由漫步在此处,荷包永远不够多,银子永远不够用。

我们在门内的店铺里欣赏了一会琳琅满目的商品后,才发现早已置身大院深处,其间,曲径通幽,物饰繁荣。院内街道虽为新修,品味却是极度典雅。既有传统元素,又有地方特色,用古韵现代风形容,一点都不过时。吃、住、游玩、娱乐、购物一体化。像这样多功能文旅化的旅游地,就像秋天的一棵银杏树,热情而尊贵,有没有情怀的人,都会逐步沉迷其中。

走着走着,好像有点跑偏。待言归正传,随着脚步的深入,采风正式开始。

一般采风,都是先游后玩,这里却是先吃后游,顺带玩。吃,吃得是道真著名的“三幺台”及各种遵义传统美食;游,游的是大户人家杨家大院在汇川复原的精华;玩,玩的是我们这一代人生活工作所留下的六十年代至今的日常。

古有诸葛亮的隆中对,今有回忆版的汇川大院隆冬访,一个惹无数英雄代代回首,一个将我们这一代人的童年回忆展示于方寸之穹。于我来说,两个都是我今生的最爱。

未来之前,我是不知道有这么一个迷人的地方,即留住了乡愁,又留住了历史,还定格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好几代人衣食住行用等跨越时空的生活。来了之后,无论是听觉、嗅觉、味觉、视觉,都被彻底征服。

如果你看得仔细的话,还会发现其中穿越感浓郁厚实的乡愁实物,以及汇川大院赋予时代新鲜血液的文化内涵,无论是街景的打造,还是楼阁的营造,每一个细节都包含无数时光的无数眷恋,于细节之处打动人。

来了之后,你就会知道,这是一个来了一次还想再来的地方。

汇川大院得以重现天日,得益于林达集团依市场营销需要和遵义文化需求而打造,是一个放得下城市,也放得下乡愁的结合体。既有新生的水泥建筑,亦有跨过历史保存至今辛苦收集而来的建筑文物。走在其中,也许一墙之隔,就是数百年的穿越之感,莫不令人灵魂安详,拥有在时光里漫步的感觉。

之所以会有一个这样令人难以忘却的地方,实在是与一个人相关得非常密切,这个人就是遵义有名的传奇人物——杨武林。

这个名字如雷贯耳,在遵义没有人不认识这个名字的。在遵义,拥有这个名字的是一个非常励志的人物,也是非常让人敬佩的人物。从一个打工者到一个地产大亨,他只用了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他传奇的一生,惹无数人炫目和追寻。他将自己置于林达地产的神话中,做一个时代大国工匠的影子,孤独的行走,快乐的营造春笋一样的高楼和灵魂高地。让秋天的旷野,逐步灯火明亮,逐步车水马龙。

我们与他、与历史相关在由他精心打造的汇川大院,同时沾染了秋的气息和梵高泼洒于稻田和星空的颜色。原因无他,主要还是因为他是道真人,而我所嫁之人,也是与他毗邻的道真人。说白了,我是道真堂客。这是他与我,唯一的渊源。

至于堂客这个词,我是跟我老公第一次回家后才听过的。这应该是仡佬族的语言里对讨来的媳妇,最精准的描述了。“旧时王谢堂前燕”,大概是形容讨来的媳妇就像堂前的燕子吧?寓意堂客,就是飞来的客人。

基于此,我们和他,和今天来采风的老师们,及汇川大院的当家人,如果回家,走的是同一条高速路,抚摸的是同一片乡土地,看的是同一片油菜花的开与落。

人间泥泞,诡异之处又处处透露出来路和去路的方向,透露出合理和合情的轨迹来。

这个巨型大院中的丁子巷,尤其能够代表他对家乡、对遵义,乃至对世界、对人生的情怀。在这里,可以零距离触摸到由他牵头积攒下的无数的、饱含深情的老物件。不是开玩笑,里面随便一样,简简单单就让能让你一下子触摸到历史真正的脉搏,传于后世,都是震撼心灵的寄托。

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会其中感受、滋味和韵味。

说实话,非常的震撼,是我从未见过的,如此深刻、如此记忆绵长的复刻,有些还是纯纯的原货,有使用的痕迹,有制作的痕迹,甚至还有体温留在上面。我能保证,千禧年之后的小年轻,未必见识过。

走在复古的街道,因为这份乡情,我们都不自觉的认真对待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每一个物件。而物件勾起的不仅仅是回忆那么简单,还有岁月的流逝。

我一边看一边忍不住感叹:悠悠岁月,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作为一个西部流浪在外的孩子,每时每刻都在期盼回归。在期盼中,一年又一年,一月又一月。没想到此次情感汇聚的地方,是汇川大院,并且以文学的名义。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随随便便就能勾起回忆的地方。

别人什么感受我不知道,我是走在巷子中被一个小水车勾起回忆。最先回想起的是最初成立道真作协的时候的那些事。那时候没有地点,没有办公用品,没有合法的身份,没有一个市级以上的会员。一群人凭一腔热血和对文学的执着开始,发展为今天老、中、青这样富有层次感,国家、省、市县等各级作协会员都齐全的欣欣向荣的县级作协团队,我们相对岁月的无情,擦去脸上的秋霜,收藏好头上的白雪,捡拾起脚下的春花,蜗居一隅,任天涯和时光在远方共鸣,把作协当自己在四海内安卧乡愁的家,将内心的柔软与温润,都付诸文学这一方小小的天地···· · · · · ·

大院内曲折婉转的小巷四通八达,有层次的地方,还安装了电梯,便于远方游客或来此购物的人,轻松愉悦的减轻乏累。

我们一路走,一路回味。如此精心改造的大院,到处是拍照留念的最佳取景地。若是初次到访,一定要跟定导游,不然有可能迷路,或者因为路不熟而错过看到其精华的路径。

属于原主人土司大人的大院功能,全部被重新安排,古风夹杂现代的建筑是大院的主旋律。古风大抵古的是文物,现代的建筑大抵是林达这么些年建筑的高端设计的总结。整个大院,有些地方成为商业场所,有些地方成为酒店,有些地方成为别墅区,有些地方,打造成回忆一条街,比如“丁子巷”· · · · ·

来到大院内,一开始我是被雕刻的竹器所吸引;后来被复古的扇子所迷惑;再后来,纯粹惊讶于几栋别墅的精美和丁子巷的老物件· · · · · · 不过,这都不是事。

要命的是,跟着作协队伍,走进一家“三幺台”小食店,我被一碗油茶醉倒了,感觉胃里的油茶,一直在燃烧能量。

民以食为天嘛。早起赶路过来的我们,早就饥肠辘辘。得益于汇川大院负责人提前安排,虽然赶了很远的路,来得晚也一点不影响香喷喷的“干劲汤”在饭前麻溜儿出锅,等待我和道真作协的老师们到来,一品茶香。

土驳头的碗,端起来,闻一闻,再品一口,绝对是炉火纯青的老师傅烧制出来的味道。入口留香,余味绵长。再来一点特色小吃作料,譬如麻花啊!糕点啊!脆皮啊!等等,等等········ · · · · ·吃不惯油茶的,可以先尝试喝半碗。估计要不了半碗,你就会产生一口干的冲动。油茶不是酒,特别是口渴的时候,很容易被它芳香的气味和舒适的口感吸引而当水喝。

我是一碗就醉了。人说:酒醉,迷糊的是行思;茶醉,迷糊的是腹思。只有亲身经历过才知道,喝油茶醉了,迷糊的则是神思。

一碗油茶下口,平时严肃安静的会员们话就多了起来。

不用奇怪,这是正常现象。我初到我老公家,就看到以一碗油茶下饭一天的人,也看到以一碗油茶下酒一天的人,还看到一碗油茶龙门阵一天的人。一碗油茶下肚,五脏庙全部祭了,舒适得那叫一个优哉悠游。

吃完了茶席,吃酒席,吃完了酒席,吃饭席。三五个人一起,边喝边聊,吃个囫囵味,聊个八儿卦,简直赛过活神仙。如果你不是道真人,真的不懂其中的味啊!

慢悠悠吃完饭,采风时间有点赶。

游了一会店铺,接着紧锣密鼓的随导游赶往丁子巷。一路上,新奇的物件惹得会员们叽叽喳喳讨论个不停。作为遵义堂客,我对丁子巷是比较耳熟的。新鲜的事物到底是比较吸引人,随着导游的解说,作协的每个人都很兴奋,都想看看这个“巷”里到底有些什么值得人们蜂拥而至,流连忘返,乐不思蜀?

在丁子巷不远的地方,我们看到一排展示用的古代带盖圆柱型行军锅,用可调高低的铁钩挂在一排烧制的陶炉子上面,仔细看来,铁质细腻,做工精良,扔出去几百米都不会变形。

然后一个转弯就到了闻名遐迩的丁子巷。

丁子巷的入口不大,主要突出一个“巷”字的精髓。我们在导游的建议下,搁巷子夯土筑的入口外拍了个大合影,做到此一游的纪念照。

说是巷,其实就是在大院里面看是地下室,搁外面大道看是楼的一层而已,不值得大惊小怪。我们是从大院里面往下里走,只因大道那边还没开通入口对游客开放。

巷子的入口两侧挂了一副对联,如果想知道对联的具体内容和丁子巷的隐秘的老物件,你得亲自去看才能理解我的震撼。

巷子入口处安装了电动的卷帘门,方便物品保管和卖门票观光。巷子里面值得惊讶与一睹的是:超过万数的老物件。当然里面的摄像头也是多得数不清,游览中不要随意触摸展览物。作为老物件,在有些人眼中,价值千金,在有些人眼中,一文不值,看你从哪个角度去欣赏。

不可否认,写作的人对于老物件有着天生不可抗拒的情怀和骨子里不能割舍的血亲感觉。因为老物件不仅能够解决写作思路的困乏,更是多情之人在人间的灵魂寄托。

丁子巷,是一场盛大的视觉之筵,在赶上队伍的同时,需仔细留意,多长几只眼睛才看得过来,才能发现一般人不容易发现的细节。

进门一步靠左一面是我国联络通讯的发展史展示壁橱,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老式摇把子。这个摇把子,我们在很多抗战时期的电影里见到过。打电话的时候,一手拿起话筒,一手需要用食指转动轮盘拨号,轮盘拨到位后,会自动返回,与之配套的是摩斯密码。正如墙上标识的旁白那样:“轮盘可以回到起点,岁月却流不回来了。”接着是“喂、喂、喂”的大哥大,还有风靡一时的传呼机,再到能够玩贪吃蛇的诺基亚,电话手表——整个橱窗满是沧桑的岁月,又满是科技进步发展的过程,一切如梦似幻。

进门一步靠右,是我国近现代能源流转的过程展示。从仡佬人随手抓一把的草草、松球果、柴禾,到煤、煤气、石油、水能、风能,直至最干净清洁的太阳能、光能,不过百年时光,却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才最终完成,发展的迅速,由不得你不由衷的赞叹。通过这些东西,我们可以想见我们无数科学家呕心沥血创造的过程。

在狭长的巷道里,眼睛变得不够用。我们走过农耕的角落,走过二十四节气的展示,走过水车的梦想,走过背柴草的背篓,而后看见一个圆底耳锅,好像还有祖祖做饭的手抚摸在上面。我们走进一个小木屋,宣传画报那两个骑鱼儿的胖娃娃还在天真的嬉戏着。一个竹篾子罩着的烤火炉,好像还在温暖着一对新人入洞房的时刻。一个硕大的蒸笼放在那里,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做饭,一定够一家子十几口人吃。蔑箍的地方,早就磨去了战火的锋芒,变得柔和。酒筬子、沥水篓有些年代,经过吻颈之交的漫漫长夜,躲过战火连绵的烽火岁月,如今依然包含烟火的气息,还能正常使用。

一边看,一边把自己置身于当时的场景中去。世间的凌乱与不堪,在这一刻得以安宁,好似世间所有的亏欠都在这些老物件里得到了原谅。因为使用他们的人,早就做古。但我们都不约而同的认识它们,认识这些祖先们用过的物件,来路那么清晰,好像就在昨天。

在一堆有着时光印记的箱笼后面靠墙一排,展示的是我们现在家喻户晓的电视机和收音机。所不同的是,它们都是有年代感的。首先是黑白,黑白又从五寸、七寸开始,最大到十四寸;然后是彩色的,彩色从十四寸开始,一直直到三十二寸。

电器是最牛说明时代在进步,科技在进步。

收音机从单卡,到双卡,背包式、手提式,再到有麦可视· · · · · ·旁边琳琅满目的磁带和镭射蝶,让我知道,这一百年来,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曾经有过多么丰富的业余娱乐生活。那时候,梅兰芳、邓丽君还是初中生,那时候林志颖、郭虎城、王菲还没有出生······

一个装在墨绿色箱子里的手摇唱片机,一摇就发出民国时期的靡靡之音;一个老式的田间喇叭,仿佛里面还有甜美的童音:“小喇叭开始广播啦!嗒嘀嗒,嗒嘀嗒,嗒嘀嗒地嗒· · ·· · · ·”

如果看到这里你还能不哭,说明你的年龄还没到五十岁。我们看得的眼睛都落灰了,人呐,有时候,就需要这些老物件擦一擦迷蒙的眼睛,省的看不清来路和去路。

看到这里,我已经感动得不行。若从堂客身份去讲,我欠丁子巷的只是一行诗而已,可是提笔我只想写一篇杂文来记录一下我对汇川大院的感受。

在这里,丁子巷欠我一场雨,一场下在心底里相见恨晚的雨。它拔出了我遗落在人世的俗世荼毒和山河流浪之风带来的弥天大雪。要是此情此景无法通过一场雨来沉默,还不如大声说出来,或者唱出来。

我在激动的体味那年那月车马很慢的那种感觉,慢得四十九年漂泊只够我爱丁子巷一刹那。而这一刹那的一束光,穿过隆冬随意飘洒的小雨点热情的拥抱我,即便因此在这些温度极高的老物件面前燃烧殆尽自己,也无怨无悔。

在这里,我严然又看见母亲大过年为我赶做棉袄的凤凰牌脚踏缝纫机在咯咯吱吱,针脚细密;在这里,我严然又看见父亲做木工的七十二样鲁班木工工具琳琅满目,刀口闪着锋利的光芒。

这一切让我回想起父亲做木活的模样:一边抽着旱烟,一边把鱼型墨斗插到方木上,弹奏出“嘭”的音乐声,然后利落的取开,拿出锛头飞舞出“片、片、片”的回音·· · · · · · 那时候母亲还年轻,有着令人羡慕的两根大长辫子。父亲也还年轻,魁梧的身材,强壮的手臂一刻不停,待停下来,地上已经有了一根笔直的奶白色的方木。母亲为他轻轻擦拭额头上密密麻麻的汗水,父亲微笑以对,含情脉脉。

在这里,我看见的每一辆单车都像我骑行过的永久牌,都能让我回想起上学路上的石头,又大又滑溜,还有水沟里又胖又大死死咬住我的蚂蟥。

如今,犯抽的孩子,只能无言的凝望这些老物件,靠着还未老去的记忆,静静的回味,用记忆鞭挞着自己。一幕幕由老物件勾起的回忆,让我的泪含在眼框,要落不落。不经意回头,却看见老公的眼泪也包不住。是啊!这些泪如果夺眶而出,要多大的池塘才能容纳我们全部的情感?

老公站的地方,摆放着非常古老的一个融铁炉,炉子前面草庐做顶的门眉,上书“永锡铁炉”。永锡是爱人在道真三桥镇的老家,这一刻我特别能够理解他的感受。

也许这个铁炉,有他小时候的印记和叛逆的人生。他看着这个打铁的炉子,就像看一封多年前来自家乡邮寄过来的信,浑身激动得卷曲如风铃,而我差一点就能够听到他内心随风摆动的低吟。

我只能这样怀想,而不能打断他感受的过程。

他和我一样,无所依附,经历凄风苦雨飘在人间,半生蹉跎,没有任何声响,如这久未打铁的铁锤,锈迹斑斑。

陶泥的灶台,融金化铁,也融冰化雪,早就注定要打铁的生涯,就该颠沛流离,就该多年后回到家乡放一车震耳欲聋响彻天罡的炮仗。将一锤一锤砸在身上的铁,丢给天空去畅想,丢进岁月去磨砺。

在展厅深处,我们找到一个和炮弹一样的手摇爆米花机,找到一个手摇补鞋子机,找到一个打草鞋木床· · · · · ·

这些说出来放在乡愁里烫嘴的东西,是我们没有一起经历过的青春和年华。为了弥补未能听从父亲的话当老师的遗憾,我们在一个一模一样的教室里,装模作样的当了一下自己的老师:“今天的课,我们讲一哈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 · · · · ·”

老师和同学都是自己,教室里只有八九个座位,全部是空的,拍照的人都忍不住笑场了。可是,当我站在上面的时候,我就想弱弱的问一句手中的戒尺:有谁知道当年的我们,都去了哪里了嘛?

就这样一路走,一路唏嘘不已。巷子幽深,时空绵长,不知不觉,就到了下午。不是我们的情感有多丰富,实在是这里包含了我们太多成长的记忆,良田千亩也种不下骨子里要发芽的俗世欲望。

接下来我们还会看见一个满载粮食的拖拉机。这种人字轮拖拉机在公社时期,几乎通村路的地方,每村都有一辆,是村民丰收在望时候最喜欢的交通和运粮工具。像我们的乡愁一样,只要堆得下,就能拉得走。

此时,导游不知道游到哪里,我们成了自由自在的游客,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想在哪里拍照就在哪里拍照,想在哪里看看,就到哪里看看,三五一群,自由闲散的乱逛。

接下来就是一比一复制的供销社,里面堆满了原厂生产的日用百货;一比一复制的春风亭,放满了老杂志,老报刊,还有一部公用电话;一比一移过来的中药堂,抽屉里还是原汁原味的中草药;一比一复制的杠村粮站,挂着小黑板,小黑板上用粉笔写着公粮榜,小黑板后面、旁边挂满了不同种类不同大小的公斤称,童叟无欺,老少皆宜;一比一移到展厅的木质婚房 ,陈设梳妆台、箱笼、挂着蚊帐的实木床、大跃进时期的毛主席像· · · · · ·

也许因为父亲是木匠的缘故,我最为心仪的是数以千计的遗留下来的木工文物,有千工床,有雕花窗,有穿衣镜,有大衣柜,有圆形门,有木楼梯,有榫卯梁,有嫁妆箱,有全木屋,有状元楼· · · · · ·

是啊!一只蛇皮绷的二胡,怎么能够短时间拉尽世间万物落幕的节拍?有一天我们也会老,也会成为别人口中的传说。一把老旧的琵琶,如何能一瞬间阅完一只翠鸟在乌江自刎的绝笔?多年后,借我之手摸一摸山王雕塑,摸一摸千工床,你能够感觉,属于尹珍的那部分灵魂在轻轻的、悄悄地颤抖· · · · · ·

许愿墙前,还是春光二八的年轻人要多些,他们笑着,跳着,闹着,偶尔还会拥抱彼此。他们有我们羡慕的年纪,有我们错过的青春。跟他们相比,我们都是老古董了,将仁、义、礼、智、信,挂的那面墙,轻轻抚摸,爱不释手。诗青山不老,书道义不减,一生便已经足以。

未来,我若在,不管多大的风,不管多大的雨,汇川大院我还是要再来看一次的。看看小时候的背篓,是不是还是那么沉;看看小时候的故事书,是不是还是那么有趣;看看小时候养的鱼儿,还认不认识雕版活字印刷和太上老君的炼丹炉;看看状元楼下,还有没有状元打马游街;看看过去的自己,还能不能拥有神奇的指南针找到被太阳和月光照耀的躯壳。

最后我想轻轻敲响汇川大院的战鼓,又怕触及它最深处想要嘶吼的灵魂。

我们默默在烟灰色的傍晚,坐在竹做的小屋里,挤在一个不大的蒲团上,守着这个城市边缘属于自己的一角,静默了许久。

看了那么多令人震撼的东西,平复一下心情是应该的。

如果你来,这个冬天我就不会冷。也许夜晚的风筝,还是那年的摸样;也许童话里的书声,还未停歇过;也许星空下的自己,还是那么干净和纯洁 · · · · · ·

在汇川大院,每个位置,每个角落,都营造得厚朴如油画。千秋笔梦,数不完时代更迭。一生中重要的人越来越多,不想成为故人,就成为汇川大院故事里的人。

喜欢留影的,汇川大院是个非常不错的周末打卡旅游地;喜欢吃喝的,汇川大院旁边还有专门为遵义地方美食开辟的小吃一条街;喜欢故事和回忆的,就去院子里的丁子巷走一走,看一看,坐一坐。

许天地间小小的自己一个在汇川大院自由流动的——理由,你会发现天宽地阔。当太阳升起,当天空明朗,当一切都在母亲的腹部缓慢的生长,你会发现,我们都会在缅怀自己的过程中,成为历史。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