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泉宽敞台榭,四面玻璃窗墙,泉色连着清意从眼中沁入心里,这时,那满耳的泉声,听着听着,恍若坐在松下听着满山的碧阴阴的松涛此起彼伏于秋天,纵溽暑炎热、喧嚣红尘,在这里也化为了遥远的彼一世界,心地,便沉浸入一个宁静清澈的境界体会到禅那刹那间的宁静与超逸。
而在这样宁静的境界里,宜乎与“相对亦无事,不来忽忆君”的那样位有几根雅骨的友人,泡一壶清茶消日;宜乎心有灵犀的情侣相对而坐,“在此一时刻,世界小成了只有眼中的他与她”,“他们默默对视着,嘴角噙着相会于心的甜蜜”(陈尔雅语),对这样的情侣,大慨也只有汉乐府中的“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可形容罢。若再加任何词,都觉多余的了。
这种“不著一语尽得风流”妙处,泉城人是最懂得的。在泉城济南,就着名泉饮茶,讲究的是个静字。即使是好朋友,一落茶座,便都无言。这种静悄悄的茶社,普天下大概只有济南才会这样,与爱摆龙门阵的四川的茶馆,真是天壤之别。在四川的茶馆,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对面一坐,不消三分钟会立刻成为兄弟,高谈阔论,无所不谈,图的是言说的痛快。而在这里,即好朋友也是沉默是金,在沉默中藉着耳中泉声、眼前玻璃窗上的波光与弥漫在空中的水味,传递着莫逆于心的情谊。如果说四川的茶馆是培养演说家的摇篮,那么,在这济南的泉边茶社,就是孕育哲学家的温床了——因为,“当语言休息之时,哲学问题就开始了。”这话,可是大名鼎鼎的西方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的。
听泉,访古,这是我济南的文友对我济南之旅的最好安排。我朋友说,听泉,只有在泉城有得听,其他地方,你是听不到多少泉声的。他这样讲,有着对乡国偏爱式的自豪与自炫,但合上眼把有泉的城市在心中过了一遍,也不得不承认我朋友说得在理。无锡的惠泉,杭州的虎跑,在游人如织之时,是根本无法听见泉声的,在那里,便能喝得一盏泉煮的茶,也是要念阿弥陀佛的幸事了。而在这里,泉煮的茶水,你只要有时间在此消日,要饮多少都会得到满足。
提到济南,就会想起七十二泉,想起刘鹗《老残游记》里的八个字:“家家泉水,户户垂杨。”难怪这座座落在古济水之南的城市要被称为泉城,也难怪泉城人以泉为自豪,把这作为向远来朋友推荐的首选旅游项目。是啊,到泉城,不喝用名泉水煮的清茶,不听一回泉声,能说到过泉城吗?而在海内,还有什么比泉城的泉更多?也许别的城有一两处泉水,而这里光名泉就有七十二泉啊!除了这七十二泉,还有许多处不著名的泉水呢。据朋友告诉我一个精确的数字,济南记录在册的泉眼是七十二泉的一倍之多,“一百四十四处泉水,一泉不多,一泉不少。”朋友很认真地对我说,“如果你不信,我可以一处处报给你听。”我说我相信——因为我这朋友工作单位就在市园林管理处,有多少泉正是他们的管辖范围。我更相信我朋友的记忆力与背功:一个能把圆周率背到小数点后七十多位数、把《红楼梦》有名有姓的人物全背出来的主儿,你还有什么怀疑他对一百四十四处泉名的记忆能力?我明白我这位朋友对泉水的近乎宗教般的热情虔诚的感情,那些泉水,不但是泉城的地方特色所在,更是泉城人独具的精神所系啊:当他向你背着趵突泉、金线泉、濑玉泉、尚志泉、杜康泉、围屏泉、舜泉、虎泉、玉泉、香泉、玉环泉、孝感泉……这一个个泉名时,流过他们心中的是一处处泉水的姿态与神韵,一个个与济南有关的历史名人与一则则还在他们幼时就已在纳凉讲古的仲夏夜的银河星空下听说过的,伴着蒲扇的摇晃从老掉了牙的爷爷奶奶嘴里娓娓吐出的美妙神话传说。在这泉水名里,有着泉城人的精神世界。那些泉名,就是因着这些神话传说、历史名人与泉水的本身的形状姿态与色香味而得来的。
说到济南,像不能不说到泉一样,不能不说大明湖。这就像我们欣赏一个美人一样,在欣赏了她珠圆玉圆的歌喉后,不能不欣赏美人的眼睛。一个城建学家说过,对一个美的城市来说,都一定有着其点睛之笔:城中之湖河。举例是,北京有北海,南京有莫愁,上海有黄浦,广州有珠江,杭州有西湖,苏州是东方威尼斯,小桥流水人家,水巷拱桥是其招牌。如果把济南比作美人,大明湖就是这位婷婷玉立的美人的盈盈秋波。“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清代与著名的书法家刘墉(他因李保田演的电视剧《刘罗锅》而为中国大众所家喻户晓)、成亲王齐名的三大书法家之一的铁保悬挂在大明湖北岸小沧浪亭西洞门两边的这付对联,形象地道出了济南因大明湖而柳、荷、湖、山辉映一体之美,成为游赏济南大明湖的人争相欣赏的名句。而你在欣赏湖光山色时还想作一番精神的遨游,作一次文化之旅,那么看到小沧浪亭这个名字时,你就会在耳边幽远地响起“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历史回声。“海内此亭古,济南名士多。”这是一代诗圣杜子美对济南一座亭子与无数文化名人的赞美。在泉城,对文化人来说,作一次文化之旅是非常惬意的。因为济南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名人辈出,留给这座城市的历史名胜不胜枚举。即以大明湖来说,就有子美所讴歌赞美的那座古亭:历下亭。历下,是济南的古名,因济南位于历山之下而得名。大明湖中这座最大的岛也因这历下亭而被命名为历下亭岛。唐天宝四年,杜子美游济南,齐州司马李之芳在历下亭宴请诗人,席上还有着另一位大文学家李邕,李邕诗文两高,书名更甚,名倾天下,人称北海。传世之书有《孔子庙堂碑》等,为当时大唐一流的大书法家。子美因此而即兴当席写下了《陪李北海宴历下亭》的诗篇。诗中就有上引的“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名句。如果中国旅游文化史要写旅游广告诗的话,那么可能要记载杜子美这首诗的诗句了。这,恐怕要算是一代诗圣为济南作的最好的文化旅游广告诗了。如果你真跑去看这座历下亭的话,我还告诉你,这座历下亭是会走的,从杜子美写诗时的在岸上跑到了现在的湖中。原来现在所见的亭子是清康熙年间所建的,原亭已湮没在历史的虫蛀沙侵中了。但也不要小看现在这座历下亭,不但大门两旁的对联是清代大书法家所书,大门之东有一幢石碑,上面的:“历下亭”三字出自清帝乾隆御笔。看了不少清廷戏,被刘罗锅、还珠格格大眼赵薇与铜牙铁嘴纪晓岚挠得心痒痒的电视剧迷们,对着这幅“皇阿玛”字可以发一番得之于电视剧的有关明君清官的感慨了。
历下亭北面是名士轩。轩名当因杜子美诗句来,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在担任齐州知州时先命名其衙中之轩的。名士轩的门前楹联,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大文豪郭沫若所亲撰亲书的。其联曰:杨柳春风万方乐极,芙蓉秋月一片大明。这副联子当作于文革期间罢,郭沫若以他的大文豪的才华与政治家的的智慧,把毛泽东诗词中的三句诗的意境不露痕迹地融在联中:“春风杨柳万千条”“万方乐奏会于阗”“芙蓉国里尽朝晖”。他用得是那样巧妙,下联中的“大明”两字一语双关,既写意境,又写实境,确是高明之笔。
游济南必游大明湖,游大明湖,就不能不说到大明湖的荷花。荷花是济南市的市花。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荷花展览,就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一九八六年,在这大明湖上举办的。大明湖由此形成了一年一度都定于七月举行的荷花展。展时,沿湖风景点上陈列着数千盆盆栽荷花,形成一个巨大的荷花会,数量之多,品种之全,令荷花迷们可大开眼界,美不胜收,目不暇接。这里的荷花名品有重台莲、佛见笑、大洒锦、佛座莲、一丈青、喜相逢、舞飞莲、锦边莲、绯云莲、艳阳天、白娃娃、娇容莲、红千叶、粉千叶等,其中粉千叶又有单花心、双花心、三花心、多花心等细别。有的莲花名字就是一句优美的诗:如“秋水长天”、“天高云淡”、“碧落留红”、“碧血丹心”等,还有的莲花从名字中就可看出它的历史与地域文化背景,具有着不容忽视的历史文化地位,如唐招提寺莲、孙文莲、中日友谊莲、尼赫鲁莲等。而值得一说的是济南人把大明湖的荷花神的桂冠,戴到了历史上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头上,推这位终老在大明湖畔的女词家为藕神。在清末济南文人集会推李清照为藕神,还由兆纶专写了一篇《明湖藕神祠移祀李易安居士记》,“酌以柳絮之泉,荐以碧藕之节,安居士之灵于旧祠(藕神祠)之中。廖豸峰为文以祭,王秋槎祝瓣香成礼,于梅子执祀事,而予为文勒诸石”,通过此文的描写,当年众文人顺民意而推女词人为荷花神(藕神)的盛况与郑重其事,历历在目,栩栩如生。李清照被清末济南文人应民众心声而推为荷花神,是一种历史与时间给予文化人的一种历史补偿式的死的哀荣,是历史所表达出的人民对文化人的敬爱。这种敬爱,还可在济南街道的命名上可以看到,如大明湖东南岸有一条街叫秋柳园街,就是因清代大诗人王渔洋少年时代在此作《秋柳》诗而得名。如果你在秋柳园街漫步,你就会感受到岁月掩不去的文气与古意,矮屋短墙四合院,排列成街巷宽不逾丈,院落多为白墙青瓦,院内或种梧桐,或植石柳。你也许就会看到人家门上贴的不少袭用古人诗句的对联,如“宅临青山凭谢眺,门栽绿柳似陶潜”(清人梅调鼎)、“四诗风雅颂,三才天地人”(宋人苏子瞻)及自况书香世家的联子:“室有余香,谢草郑兰燕桂树;家有别况,唐诗晋字汉文章”。历史文化在这里璀璨一片:诗人画家文物典章,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说到济南说到大明湖,既然提到了刘铁云(刘鹗的字)就不能不说到那段名篇《大明湖白妞说书》。书中把艺名白妞的王小玉的说书艺术描写得一波三折而一唱三叹,神乎其前瞠乎其后,让人对白妞那当年余音绕梁的唱腔响往不已。因此,凡到大明湖的文化人,都要去寻找当日白妞说书的旧址明湖居去凭吊一番。风雨岁月,多少帝王将相巨商大贾俱“风流都被雨打风吹去”,但藉着文字,两个说书人永不会被人忘怀。那就是《敬亭说书》中的通州人柳敬亭与这艺名白妞的王小玉。但你若真要一闻当年白妞的说书妙艺,也不是没办法,这就要花一番功夫探访了。据专家考证,白妞的师承辗转如下:白妞的祖师太为明湖居创办者同时也是犁铧大鼓的创始人武定籍的郭大妮,郭大妮技传临清籍的黄大妮。黄大妮就是白妞的师父与姨表姐。白妞带了两个徒弟,除了书中的黑妞既是白妞徒弟也是白妞的干姊妹,另有一个徒弟是谢大玉,谢活到解放后,曾任济南市政协委员,她也曾在明湖居演出过。你有了这一线索,再找到谢大玉的徒子徒孙,说不定就可聆听到白妞师门口授心传的说书唱戏的妙艺,保不齐还有哪一位出色的艺术门人,青出于蓝,比白妞当年更技胜一筹呢!看明湖居,听济南艺人说书。是大明湖传统项目,饶有书趣。——当然,也可能即使有过这样一位门人你也难饱耳福了,因为也有可能的是,这位白妞的艺术传人因世人风气所移,而改唱流行歌曲了。
游济南,最后选择的访古去处是千佛山。千佛山,又叫历山。济南古名历下就因处于此山北麓下之故。铁保对联中的“一城山色”就是指千佛山的壮丽风光。历山之所以叫千佛山,是与两件事有关。一是山上在隋时开皇年间刻有大小佛像一百余尊,俗人称为千佛极言其多。山因佛像而出名。二是唐时有一个节日叫上巳节,是每年的三月三,居民纷纷离家到野外与高处举行祓除不祥的叫“迁祓”的仪式。千佛山有兴国寺,旧名千佛寺,后因谐音成为民间求神拜佛驱祓灾祸祈求福祉之寺,改称“迁祓寺”,山成了济南人进行“迁祓”仪式的主要地点。因此得了“迁祓山”与“千佛山”这样音称的名字。
历山不亏为历史悠久的名山。最早可追溯到舜耕历山的传说。而登山到半山腰一处平台,是传说中的胡国公祠遗址。知道胡国公是谁么?就是大唐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勇将秦叔宝秦琼。他祖籍历城终宫,在唐因战功而拜左武卫大将军,死后谥胡国公。由胡国公祠遗址沿西盘路上攀,有一座唐槐亭,是为亭西侧的那古槐而建。据传说,这棵唐槐曾拴过秦琼的马。至于是否拴 是在英雄失路壮士落拓之际“当锏卖马”的那一匹,就不得而知了。
仿佛为了说明英雄与君子的落难与受穷是必然的一种命运。在千佛寺石壁之下,有一个黔娄洞。洞以春秋时齐国隐士黔娄之名而名。传说黔娄安贫乐道,隐于此山中,在志同道合的妻子相陪下,先后拒绝了鲁恭公与齐威王的高官重聘,著书四篇,书名《黔娄子》。
黔娄死后,妻子用一块布遮盖他的尸体当被,被太短,横盖露出头,竖盖露出脚。孔子的弟子曾点劝她斜着盖。黔娄妻说:“斜而有余, 不如正而不足。先生活着时持正不斜,先生死后,也万不可斜盖违背他的意愿。”看着这则寓言式的历史传说,让我们更敬重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士)的道德人格。在这样的一位清高之士面前,恐怕有不少人都要因自己的“富足”而脸红吧?
访古久了,肯定会倦。登山,面对历史炯炯如炬的目光,我们会感到活得太累且如此累有所不值。当你被一种懊恼之心暗暗袭来之时,我建议你去下山,在城里找个地方坐下来尝尝济南的风味。这里不说大大有名的四大菜系中鲁菜的一半来自济南菜这令人格外馋人的话题了。不说那被尊为鲁菜之首的“糖醋黄河鲤鱼”及其花样翻新的“棒子鱼”“瓦块鱼”“红烧鱼”“干烧鱼”(须知鲁菜以鱼菜为首,故鲁菜在竖写格式上又可念为鱼日菜:天天吃鱼。以鱼为主),也不说全国大小馆子里都备有的“宫保鸡丁”就来源于在济南任山东巡抚、曾被封为“太子太保”(简称宫保,因太子在皇宫中之故)的清咸丰年间进士丁宝祯最喜欢家厨周进臣、刘桂祥等人烹制的“炒鸡丁”,每宴必用此菜待客,受到客人称赞,一时名满天下,被号为“宫保鸡丁”的烹饪史的典故。只说说吃莲花吧。那是种文人与女孩肯定喜欢食用的清香别致的食品。这吃莲花,可不是摘了湖中的莲花就吃,做菜是很有一番讲究的。通常是择微绽白莲,摘取内层嫩瓣,洗净,平铺案板上,抹一层豆沙馅,然后顺长对折,将折好的花瓣沾上用鸡蛋面粉搅成的泡糊,一片一片下至烧为七成热的香油中。炸至浅黄色,捞放盘内,撒上白糖。这样吃莲花,外酥内软,华美无方,而最令人心醉的,是那淡淡的荷花清香味。这种吃法,经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在济南执教的老舍先生到友人家中赴宴,吃到主人亲手做的香油炸莲花瓣,感到新奇,写上了《吃莲花瓣》的散文短章,才为人们所广知,成为“济南的新文化典故”。而文人若有意雅一回,还可用荷叶饮酒。这种饮酒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碧筒饮”。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写道:“历城北(即今大明湖一带)三伏之际,宾僚避暑于此,取大莲叶盛酒,以簪刺叶,令与茎柄相通,吸之,名为碧筒饮。……历下学士言:酒味杂莲香,香冷胜于水。”清雅如此,还可到大明湖畔的王府池(又叫流杯池)去效王右军他们的兰亭故事,曲水流觞,吟咏诗章。这,在老济南人记忆中,都是能详说的昔年曾盛行的古典风雅典故。只是,这样风雅的、也许还有些烦复的文酒,已不知有几个人愿意去一试了?也许,他们更愿意喝冰镇的青岛啤酒与醇红甘冽的“百年张裕”的烟台产的红酒吧?——在蓝调音乐的氛围里。他们如愿这样,在济南,也自会找到他们的乐园的。
济南对人的吸引力是挡不住的。传说历山的神灵,是一位活泼好动爱旅游的青年,原本被锁在海中之山的山峰上,他挣脱了锁链,飞到好玩有趣的济南来。因了他的到来,那山峰也就跟着来了。
所以,你若游这古名历山的千佛山,在山顶上见到粗重的铁锁链,千万别惊诧,存疑于它的用途,这锁链就是历山神灵挣脱的那一段。
所以,你若要摆脱生活对你的束缚,获得一次身心的解放,你就到,到济南来,作一次听泉、访古、吃莲花的忘忧之旅。
这种旅游,是我梦都一次次地梦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