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上的母爱岁月
缝纫机上的母爱岁月
在老家的东厢房,一台“太湖”牌缝纫机安静地待在角落。机身的漆皮斑驳脱落,露出暗黄底色,像岁月的鳞片;踏板布满锈迹,每次转动,都发出细微的“嘎吱”声,低吟着往昔的故事。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物资匮乏却满是温情。缝纫机与自行车、手表、收音机并称为“三转一响”,是每个家庭梦寐以求的奢侈品。那时,邻里之间常为添置这些物件互相攀比、羡慕。父亲省吃俭用,积攒许久,才把这台缝纫机抬进家门。那一刻,全家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与自豪。它被安置在靠窗之处,阳光倾洒,落在机身上,为一家人的生活带来希望。
母亲是这台缝纫机的主人,更是我们家的顶梁柱。清晨,第一缕阳光照进屋子,母亲就坐在缝纫机前开始一天的劳作。她神情专注,眼神坚定,紧紧盯着布料,额头上偶尔渗出细密的汗珠。她的手指灵活地在针线间穿梭,每一下动作都带着生活的韵律。缝纫机运转时,发出“哒哒哒”的声响,那声音清脆又富有节奏,混合着布料淡淡的纤维气味,弥漫在整个屋子里,成了我们家独有的生活乐章。
儿时的我,最爱在一旁静静看着母亲缝纫。她总是先把布料小心翼翼地铺平,布料摩挲桌面,发出细微的簌簌声。母亲用粉笔认真画出形状,再沿着线迹精准裁剪。当遇到厚一些的布料,母亲的眉头会微微皱起,手上的力气加大,双脚更用力地踩动踏板,缝纫机针头快速跳动,将布料完美缝合。
岁月匆匆,如白驹过隙,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全国各地的服装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商场里的衣服琳琅满目,款式多样,价格也愈发亲民。家里的缝纫机渐渐被闲置,不再有往日的忙碌。母亲却始终不舍得丢弃它,它就像一本厚重的家庭史书,记录着母亲为家庭辛勤付出的每一页,也见证了我们家从温饱迈向小康的历程。
如今,母亲年事已高,双手失去了往日的灵活。而那台缝纫机,依旧安静地待在东厢房。它虽不再运转,却承载着满满的回忆。过去,一家人围坐一起,分享着缝纫机带来的温暖;现在,生活富足了,可围坐一起的时间却少了。每当我看到它,那些艰苦却温馨的岁月便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母亲用它养活一家人的点点滴滴,都历历在目。
缝纫机虽已沉默,但它的“哒哒”声依旧在我心中回响,那是母亲的爱,也是岁月的歌。它不仅是家庭记忆的象征,更是时代变迁的见证者,诉说着过去的艰苦与温暖,也提醒着我们珍惜当下的幸福,莫在物质的充裕中迷失了精神的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