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的一个晚上,随几个好友去到县城的中央广场一处酒店吃饭,走到酒店门口,不由对酒店的名字“母舅坐上”眼睛一亮,并打趣道去看看每个包间是不是都是母舅坐上。
当然来这儿吃饭的不可能都是舅舅与外甥,酒店起这么个名字多半是为了活跃一下气氛而已,在市民中别出心裁给自己来个广而告之。我一方面佩服店家的营销方式,另一方面也感悟到中华民族独有的孝道传承。母舅坐上,表达的是娘亲舅大这个意思,由于舅舅与母亲的血缘关系之紧密,每个做晚辈的能够尊重自己的舅舅,必定更会尊重自己的母亲。
我外婆家是广西桂林,由于相隔千里,几十年来我与几个舅舅联系主要是书信、电话,见面的次数少,真正对“娘亲舅大”的直观认识,是源于我的一个叫粽子的儿时伙伴,婚后与兄弟分家。记得他分家的头天,他娘吩咐道明儿记得请你舅舅来主事,一切以你舅舅说的为准。好伙伴分家的现场我是不便待的,但舅舅在外甥面前说话管用的这个认识从此从我的脑海里扎下了根。只要是外甥家存在自己不便作主的情况下,来自舅舅的意见或建议就多多少少影响事情的走向。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把舅舅比作天牌,外甥是地牌,天牌压地牌,天经地义。
外甥家的日常事务,舅舅的意见至关重要,在外甥结婚的时候,舅舅更是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在樟树地区,有这么一个风俗,外甥结婚时,舅舅送的礼,绝对是安排在屋内正中的位置,也就是现在时髦的说法,C位。上世纪时,舅舅送的礼有帽子、鞋子,后来改为送毛毯、棉被等。主家请来当司仪的必定会在舅舅送的礼物两侧,用红纸分别写着“妹(或姐)夫令郎贤外甥新婚喜庆”和“内兄(或弟)XXX贺”的字样,其他亲朋好友送的礼,依据亲疏程度,以舅舅的礼物为中心,依次挂在正屋四周的墙壁上。当然现在每逢外甥结婚,做舅舅的都是送现金,送礼物的很少见到了。
结婚的前三天,外甥要亲自去请舅舅来,每餐吃饭前,一定要请舅舅坐上席,舅舅没有到来是绝不开席,以示尊重,元月份我就享受到了这样的待遇。腊月25日我外甥女儿出嫁,婚礼现场,我因各种各样的事,一次又一次离场去接听电话。而早已安排妥当的婚宴时间,因我的原因,不得不临时作调整。
“母舅坐上”在婚宴上对舅舅的充分尊重完完美美地体现出来了:舅舅一定要坐上席,舅舅不入席大家不能动筷子,另外舅舅作为婚宴上的重要人物之一,外甥家必定会安排一个有点身份的人陪坐在舅舅的右边。这个时候是非常考验当舅舅的智慧和酒量,舅舅是主桌上的中心人物,很自然地就会接受人们络绎不绝的敬酒,一批接一批,按我的家乡说法叫“当磨心”,要是老实喝,难免大醉,要是不喝,人们又会不依不饶,喝与不喝之间,全靠当舅舅的智慧怎样破解这个局面。
在过去包括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前,人们普遍生育多个子女,出现了一种在今天看不到的现象,就是“外甥大过舅”。当然这个“大过舅”不是指辈份,而是指年龄方面。那个时候,要是一个家庭没有生到男孩,自然会一直生下去,直到有了男孩为止。我村上就有这么一户人家,前面9个都是女孩,在几个女儿相继出嫁并有了她们自己的孩子后,总算自己也生到了一个男孩,结果最大的外甥比舅舅大了12岁。尽管甥舅相差这么大,但辈份摆在那儿,每年的大年初二这天,外甥们无一例外都会给这个“小舅舅”行跪拜大礼。
说巧好巧,那晚我们正吃得高兴时,座中一个朋友的舅舅也来这家酒店吃饭,在我们隔壁的包间。我们随即起哄,要那个朋友赶快过去,把他的舅舅请过来,以实际行动给酒店诠释“母舅坐上”。
“母舅坐上”,简简单单的4个字,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亲情纽带,这就是重视家庭、尊重长辈,一代又一代地传承至今,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必定会在新的时期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