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首个文学之乡”西吉县,董顺学创作的六十六万字长篇巨著《月亮山下》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独特的叙事视角和深刻的人文关怀,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乡村生活画卷。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反映家乡从六十年代末至2010年五十余年间巨大变迁的小说,更是一曲献给平凡生命的赞歌,是对人性光辉的深情礼赞。它不仅记录了乡村的变迁与社会的进步,更是传统文化与时代新风碰撞融合的缩影。小说还深刻揭示了文化积淀与科技创新对个人职业发展的根本性塑造力量,以及它们在构建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范式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作品热情讴歌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英明决策的历史性意义,通过描绘萧西县乃至整个神州大地焕发的勃勃生机,艺术性地呈现了改革开放政策引领人民走上发展致富康庄大道的伟大实践。
一、平凡生命的诗意赞歌
在《月亮山下》的世界中,董顺学以其细腻的笔触,将乡村生活的点滴细节编织成一幅动人的画卷。这里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只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没有空洞的口号或虚幻的承诺,只有实实在在的苦干与实干,一步步从挣扎在生存边缘到解决温饱,最终实现脱贫致富、奔向小康的艰难转变。五十多年的沧桑巨变,深刻印证了一个真理:只要心怀梦想,平凡的生命也能谱写出一曲充满诗意的人生赞歌。
小说以两个青年背着行李从县城徒步行程五十五公里,来到偏僻的乡村,和被下放劳动改造的右派爸妈一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为开头,把我们带入六十年代末社会主义人民公社化集体化大锅饭的火热年代的广阔农村,从此开启知识青年与艰苦环境和政治命运顽强抗争的一段心酸而又极具励志的传奇,读来让人唏嘘不已,几许潸然泪下。
如果周思甬和齐梦鹭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那么考不上大学或暂时无法上大学、找不到工作,回到家乡农村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然而,这两位青年却是沿海大城市名牌大学生的后代。他们的父母本应在大学担任教授,为国家贡献更多力量,却不幸被打成右派,分别下放到王堡大队榆树湾生产队和赵坪大队杏树湾生产队。在那里,他们与当地农民同住窑洞,同吃糠皮,一同劳动挣工分,一起担粪、种地、割麦。他们的子女也因此受到牵连,顶着“右派后代”的帽子,与当地村民一起放羊、堵麻雀、平田整地、打坝、拉架子车,参与改天换地的劳动,无一例外。
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粮食短缺,树皮也不够充饥,甚至连水都成了稀缺资源。他们与当地贫苦的农民一样,挣扎在饥饿的生死线上,几乎从未吃过一顿饱饭。
然而,周思甬并未怨天尤人,他一边埋头苦干,一边凭借智慧和年轻有为的干劲,逐渐适应并融入了当地群众的生活,一步步改变了自己的贫困处境。他们住进了废弃的羊圈窑洞,从一无所有开始。首先,他们购置了一台石磨,结束了四处借磨推面的日子,确保随时都能吃到面食。接着,他们挖了一口水窖,和当地农户一样,只要下雨就能储存水源,解决了到十几里路上长途跋涉担水的问题。后来,周思甬通过搭乘煤车远赴陕西割麦子、打坝搞副业,挣到一笔钱后,将破旧的窑洞重新修缮,还新建了院墙。这一举措在第二年的5.5级地震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保全了全家人的性命,使他们安然脱险。然而,不幸的是,齐梦鹭在这次地震中因窑洞坍塌身受重伤,虽经手术保住了性命,却导致下肢瘫痪。正因如此,她无力反抗,被觊觎已久的队长吴有德强奸,身心遭受巨大摧残,最终选择自杀。这朵来自大海边的娇嫩鲜花,终究未能逃脱性别暴力和权力滥用的无情摧残,饱受屈辱,爱恨交织,永远凋零在黄土高原那片狼毒花盛开的山坡上。
在这些看似平凡的故事中,我们虽然目睹了丑恶的灵魂、生活的艰辛和现实的残酷,但更多地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坚韧的精神和智慧的力量。这些元素构成了乡村生活的底色,也展现了生命最纯粹和本真的面貌。
二、乡村变迁中的文化图景
《月亮山下》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记录乡村变迁的史诗。在现代生活的冲击下,传统文化、乡村文化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小说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文化冲突与融合的过程中,乡村生活所发生的深刻变迁。这些变迁既带来了挑战,也孕育着机遇,成为时代缩影的生动写照,并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四旧、立四新”“抓革命、促生产”的浪潮席卷全国,革命文化成为主流,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小说正是基于这一重大历史背景,将传统习俗与政策导向、革命文化相互交织,碰撞出新的火花,为原本单调的农民生活增添了色彩,给沉寂的农村带来了一丝生机。尽管物质条件极度匮乏,但人们的精神世界却异常丰富。《铡美案》《二进宫》《窦娥冤》等传统戏曲被禁止演出,取而代之的是县里要求的革命样板戏。于是,《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剧目从腊八开始紧锣密鼓地排练,热热闹闹地演了整整一个正月。这些演出让大家暂时忘却了饥饿与贫穷,身心愉悦地度过了新年。与此同时,村里还举行了“烧社火”这一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活动,以及非遗传承的“议程春官”大比赛。革命样板戏在后方上演,而前方则是手持羽扇的议程队,古今文化在此碰撞,传承中蕴含着创新,将“古为今用”发挥到了极致。
此外,小说还描绘了年三十晚上,锅里文火慢炖的猪骨头飘香四溢,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嗑瓜子、守夜;大年初一,村民们挨家挨户上香拜年。通过主人公周思甬的视角,展现了爷俩换穿一条裤子、用土窝窝当碗吃饭的贫困生活。这些细节让现代读者感到震撼与感慨,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对人们生活的深远影响。
无论贫富,传统文化始终深深植根于人们的记忆中。即便生活艰难,人们依然想方设法在节日中寻找欢乐,传承文化。一年辛劳之后,难得在过年时放松几天,趁机享受片刻的欢愉。除了唱戏看戏,正月十五捏荞面灯盏、二十三跳火坑燎干、二月二炒豆子、给女娃扎耳朵眼……每一个传统节日都充满了欢乐的气氛,释放着人间烟火的味道,唤醒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也展现了人们在艰难环境中的坚韧与乐观精神。
三、麦浪深处的知识图腾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农村普遍采用“二牛抬杠”这种原始的农耕方式,效率低下且技术落后。周思甬作为一名高中毕业生,他的到来为当地农村带来了知识的“火炬”,逐渐彰显出知识的力量是多么重要和强大。曹庆儿与周思甬的相识并成为好朋友、干兄弟,源于他们对知识的共同渴求。由于曹庆儿不识字、不会算账,多次遭遇欺骗,因此他一直希望能找到一个有知识的人来帮助自己改变现状。周思甬通过帮助曹庆儿识字、算账,逐渐改善了他的生活状况。后来,周思甬还导演并演唱革命样板戏,赢得了群众的广泛支持和政治影响力。在决策方面,如前往陕西赶麦场、参与打坝等,周思甬展现了远见卓识,默默发挥着知识的力量。最终,他终于圆梦大学,利用所学知识对家乡的洋芋黑茎病和环腐病进行了实地调查与研究,成功解决了这些问题。此外,他还对农村消雹火箭的有效射程进行了矫正,这些举措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提升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改革开放后,在周思甬的带领下,他们三家的责任田“产量比原来增加了好几倍,亩产达到了四千斤。”何凤治感慨地说:“我一辈子想吃个饱肚子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原著555页)在完成对马铃薯研究试验的改制后,农田产量显著提高,随后相继兴办了砖厂、粮油加工厂、苦荞挂面加工厂等。周思甬的人生轨迹也因此发生了巨大转变。他从“社来社去”的大学生成长为农技员,随后转为国家干部,担任公社经委主任,再到县乡镇局副局长,最终成为副县长。他从一名普通劳动者逐步成长为具备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的高层领导。这一路走来,固然离不开他勤奋进取、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兢兢业业的处事风格和正直高尚的人格魅力,但更重要的是,这反映了知识是促进个人职业提升、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力量。
同时,他的成功也带动了周围一大批文化水平较低、能力有限的劳动力,在边学边实践中逐渐成长为具备专业知识和科学头脑的管理人才。例如,老实巴交、大字不识的何凤治,曾经做小生意常常被骗的曹庆儿,以及吃苦耐劳的许桃花等,也都逐步成长为集团公司的高层领导。这种智力资本与技术革命的协同进化,已然成为重塑社会生产关系的核心动能,为可持续发展构建起多维度的战略性支撑体系。这些转变有力地证明了科学知识是强大而有效的社会生产力,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四、山河行旅中的制度星光
毛主席曾深刻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英明决策,如春风化雨,滋润着萧西县的每一寸土地,唤醒了这片沃土的勃勃生机。在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改革的号角吹响了新时代的序曲,发展的步伐坚定、有力、势不可挡。《月亮山下》通过描绘人民生活的显著改善、精神面貌的焕然一新,以及自由市场的繁荣、工厂的兴办、社会事业的蓬勃发展,特别是社会秩序的整体优化,生动展现了政策和策略在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实现脱贫攻坚、迈向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中的强大力量。这种力量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的提升,更深刻影响了人们精神世界的升华,彰显了党的政策在引领社会全面进步中的深远意义。
《月亮山下》热情讴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包产到户的伟大创举。这一制度不仅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更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英明决策的体现。包产到户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显著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一年下来,“人均产粮两千三百八十斤,一年的产量相当于过去几年的总和。”(原著555页)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农村经济焕发出新的活力。同时,“自由市场彻底放开,农民自产的各种农产品可以拿到集市上自由买卖。”(原著556页)曹庆儿和何凤治搭档贩运杂粮,“每人每月的收入甚至超过了一般干部的工资”。(原著556页)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各乡各村纷纷兴办工厂,如杂粮收购厂、机砖厂、全套进口波兰设备的马铃薯精淀粉厂,以及皮革厂、中药饮片厂等颇具规模的工厂。这些企业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春风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萧西大地注入了新的生机。它们开动机器,轰轰烈烈地为人民服务,丰富了人民的钱袋子,提升了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穷山恶水”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种种不便,移民搬迁——党的又一项伟大工程,如春风化雨般落地生根。周思雨不辱使命,精心组织,身先士卒,一年后,萧西县工程浩大的三个移民点搬迁工作基本完成。新农村炊烟袅袅,焕发出勃勃生机。经过五年的拼搏,周思甬如期完成了全部搬迁任务,向县委政府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开发区的二十万群众迈向了小康生活,周思甬也圆满完成了作为党的干部、担任公职的光荣使命。
一路走来,与其说周思甬凭借远见卓识,充分发挥个人才干,为当地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不如说他在模范执行党的英明决策中,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共同推动了地方经济的腾飞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小说更深刻地揭示出,党的英明政策为地方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而周思甬同志作为基层干部,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决策部署,将个人的智慧与才干融入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中,才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同时也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正是作品最为伟大和成功的亮点所在。萧西县作为这场伟大变革的缩影,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更加辉煌的明天。
此外,作品还有许许多多渐行渐远的生活习俗,让人回味无穷。同时,大量方言的运用,增添了趣味性和地方特色,读来倍感生动亲切。例如,“曹庆儿一蹦子回家了”(原著076页)中的“一蹦子”形容高兴地跑开,将曹庆儿内心的喜悦表现得淋漓尽致;“石匠中还有这样的日吧歘”(原著103页)中的“日吧歘”指心术不正、暗中使坏的人;“你这饭量大得争怂”(原著192页)中的“争怂”表示厉害、惊人的意思;“许师傅今天把冰筋捋展了”(原著398页)中的“冰筋捋展了”则形容吝啬之人突然变得大方。这些方言的巧妙使用,不仅丰富了语言表达,也让读者感受到浓厚的地域文化氛围。
总的来说,《月亮山下》不仅是一部文学佳作,更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的作品。它通过讲述萧西县的故事,折射出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的奋斗与成就。这部作品无疑将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激励着更多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