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长川的头像

陈长川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01/16
分享

元代汪大渊的“岛夷志略”

在中国历史上,汉唐的对外交往主要集中在“陆上丝绸之路”上。虽然“海上丝绸之路”至少从法显的西晋时代就已存在,但大多只是贸易,海上国与国的交往的仅局限在朝鲜、琉球、日本。海上贸易往来就有民间的阿拉伯商人苏莱曼、伊本白图泰经海上到达广州、泉州,揭开东方中国神秘的面纱。

自蒙古大军把版图扩大到欧亚大陆后,东西方的往来变得容易,就有了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从陆路来到东方大都,西方传教士则从海路陆续到达广州、泉州,进而深入中国内地。元朝皇帝吃在碗里,也开始张望更远的世界。此时,民间航海家汪大渊,奉上了他的世界地理,就是他的著作《岛夷志略》。

汪大渊,南昌人,好奇心重求知欲强、热爱大海,江西因瓷器贸易名扬海外,有“海上丝瓷之路”之说。20岁的他就从泉州搭乘商船出海远航贸易,以物换物。历经海南岛、越南占城、柬埔寨、马六甲、新加坡(龙牙门)、爪哇、苏门答腊、缅甸、印度、波斯、阿拉伯麦加、埃及、摩洛哥、并抵达非洲索马里、坦桑尼亚、莫桑比克,回程则横渡印度洋,经马尔代夫、斯里兰卡、苏门答腊、加里曼丹、澳洲、菲律宾返回泉州。前后两次,历时5年,是有记载第一个到过澳洲的中国人,比欧洲早两百多年。

回国后应泉州市舶司地方官之请,着手整理航海笔记,并写出《岛夷志》。回到南昌家乡后,又将其缩减节录为《岛夷志略》印行。《岛夷志略》共100条,其中99条为亲历,有关海外诸国市井风情土产贸易,传闻概不入书,涉及200多国家与地区。1867年以来,西方学者开始研究此书,法国汉学家伯希和、美国汉学家柔克义以及日本学者等,都承认它是中外交通史、海上各国历史地理重要的历史参考资料。《岛夷志略》现有多种译本,公认汪大渊对世界历史和地理知识的伟大贡献,亦称他是“东方的马可波罗”。

明朝永乐年间,随郑和下西洋的翻译兼教谕马欢,参考汪的《岛夷志》,身体力行亲眼所见西洋南洋诸国后,称《岛夷志》所言非虚,是真实可靠的。汪大渊的《岛夷志略》上承宋代赵汝适的《诸番志》、周去非的《岭外代答》,下接明朝马欢的《瀛涯胜览》、费信的《星槎胜览》、巩珍的《西洋番国志》,而以他的著作最为详细广博精深翔实,是以商人立场眼光为出发点记述的。

《岛夷志略》就是汪大渊的海外见闻录,书中记载了所访二百余国的山川地理风土人情气候物产通用货币奇风异俗等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以及中国人在海外侨居的状况,伊朗、新加坡等都有华人居住,对华人尊敬有加,盼望华人商船的到来。加里曼丹岛上有蒙古远征军残部滞留,无力回归。书中特别提到其它书中少有提到的彭湖列岛、台湾等中国东南海疆归属福建泉州晋江巡检司管理收税,以及琉球、澳大利亚北部今达尔文港地理及土著风俗,从而成为珍贵的历史地理文献资料。

为纪念汪大渊在航海和地理知识方面的贡献,我国南海有以他命名的大渊滩,在南沙群岛礼乐滩附近,与郑和群礁、马欢岛、费信岛、巩珍礁隔海相望、相互守助。

正因为有这些外国地理资料的积累,才有明朝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当时中国元明的皇权统治者对世界也不是一无所知的,可惜的是当时接触的都是小国弱国,西方尚未崛起,这使得中国以天朝上国自居在当时的条件下也是自然的事,这就是历史的局限。此后的几百年时间里,西洋诸国后来居上,靠科技和工业革命一路领先,中华就遭遇千年之大变局,而大清国是真的闭关锁国,没有国际视野,对外界一无所知盲目拒绝不视不见,见则视为玩物,不究其背后根源,结果到后来就是被动应对,落后挨打,几近残废。

然而一个近五千年持续延续的文明,必有其凤凰涅磐浴火重生的内在力量,真正的国民精英群体必然涌现,真正的国民英雄领袖必然产生。后来的事实也正是如此,尽管历经曲折、无数牺牲,仍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今天的中国已与世界最发达的国家并驾齐驱,各个方面都将赶上或超过昔日或今日的强国。不过我们中华文明的基因就是“文明”﹗友善包容兼容,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四海兄弟,不具侵略性霸道性,而是讲究平等携手协商互利、合作共赢命运共同,这种理念正在国际社会中赢得共识,这也是当今中国历史文化自信、理论道路制度自信的源泉。当旧的冷战思维死灰复燃甚嚣尘上到烟消云散无影无踪,相信光明正义的力量一定可以战胜落后邪恶的执念,从而将人类带入新的文明发展阶段。我们将满怀希望撸袖加油拭目以待,渴望这个时代的早日到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