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长川的头像

陈长川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01/19
分享

游成都川菜博物馆

成都川菜博物馆,位于成都郫都区古城镇,在成都老城区西面,离三道堰古镇也不远,是一个详细了解川菜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60元玩一天,中晚两餐可自助品尝50多种川味美食。现场还能观看演示典型川菜的做法,如宫保鸡丁、麻婆豆腐等等;还能了解川味灵魂调料“郫县豆瓣”、“中坝江油”、井盐等的制作文化。

吃川菜这么多年,能有机会系统地了解川菜文化,实为幸事,由工会组织的这次活动,的确是一场沉浸式体验研学之旅。同时也遇到一队队中小学生的研学团队,共同“知川菜底蕴,晓巴蜀人文”。同时也唤起了我们的少年记忆,感受今昔的朝气蓬勃。

众所周知,典型川菜以麻辣著称,可了解一下辣椒的历史,他不过是明代中期才传入中国的,所以可以推测明代以前的川菜应是以汉源花椒的麻味和自贡盐的咸味以及泡菜的咸酸、醪糟的甜醇来调味的。使用白糖红糖则是由清初湖广移民带来甘蔗种植后才开始的。

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中璀璨的“满天星斗”之一,从四川阿坝的营盘山文化到新津的宝墩文化(含温江鱼凫城、大邑高山遗址、都江堰芒城、崇州紫竹村等)和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十二桥遗址可以看出古蜀人沿岷江而下从山地到平原,由寒旱到温湿的迁徙脉络.古蜀人在这里较早地就从事农耕稻作、水利灌溉、烧陶制罐、漆器编竹、青铜冶炼、养蚕缫丝、采茶酿酒、奉天祭祀等等活动。从发掘出来的文物来看,古蜀人对餐饮和祭祀情有独钟,大量陶器都与饮食有关,体现“民以食为天”。成都平原水网密布,粮产物丰,宜养家畜禽鱼,且水质偏硬,由此推测,古川菜大体上肥甘厚腻,除一般常用的葱姜蒜外,用泡菜保鲜和压异味,用川盐调味,用花椒和甜酒驱寒湿,用风干烟熏发酵保存肉类豆类、用川茶解油腻(西汉时王褒的僮约中有茶的记载,茶的出现会更早)。此时蜀地已开始使用咸酱类咸豆汁,已有五味调和概念。三国时期,军屯锅盔出现。唐中晚期,益州相对繁荣,诗人云集,有“扬一益二”之美誉。此时川味大致成型,以香麻咸腻为特点,独缺辣椒一味。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两宋时期,川菜已进京到开封、杭州开川饭馆。苏东坡爱吃猪肉、鸡肉,首创的东坡肘子、东坡肉、东坡鱼和东坡鸡豆花、东坡豆腐等等,都非辣系,大致反映那个时期老川菜的主调。

辣椒原产中南美洲,即墨西哥、秘鲁等地,被玛雅人、印加人食用药用祭祀用。16世纪先传入欧洲,明朝中叶由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沿海,开始是作为观赏植物,然后溯长江西进,迅速用作蔬菜和调味料食用,被湖南湖北和四川等西南地区广泛接受。所以清初移民大迁徙以及不断融合创新改良后,川菜的麻辣鲜香作为独立菜系已然成型,走向全国。且川菜接受度高,稍加调整,即可不失本色,又能被当地人喜欢。

博物馆内自助品尝的多是小吃类。巧遇的中小学生们偏爱蛋炒饭、酱油炒饭等,我则偏爱大块罗卜汤配美味儿的豆腐乳和肉质实惠的樟茶鸭,还有钟水饺、龙抄手、担担面、酸辣粉、川北凉粉、三大炮、大汤圆等等,味道不用说相当地道。

除了自助品尝川味小吃和在典藏馆了解川菜历史,看镇馆之宝清代“泡菜坛子”和“红木圆桌”外,还建有民国川菜馆老街道、食材加工器具区等。园区内的美术馆正好有张大千诞辰125周年美术作品巡回展,四川大风堂诸多画家们的工笔绘画色彩鲜艳,细腻逼真,传承了张大千画派的精髓。联想到齐派画家的讲座上提到写意国画后继乏人,更多年轻人受广告画和动漫的影响,选学工笔画打基础,使工笔绘画相对来说学者人众,不禁感慨时代变化真快,与时俱进也刻不容缓,而保护发扬传统和在此基础上的创新是任重道远。

川菜在上世纪已走向国外,在美国纽约、法国巴黎、西班牙马德里、日本东京横滨等地,每城都有川菜馆及火锅店十多家以上,因为家常川菜的确价廉味美,由此以四川、成都命名的川菜馆也不少。在东京的厨师陈建一先生还创立了“麻婆豆腐”连锁店,味道地道,但收汁偏干,可能为适应当地人口味儿。东京大久保车站的“中华苑”有最好吃的“青椒肉丝”。

川菜走出国门还有较大潜力,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合作共建,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了,能吃上一口川菜中国菜,对海外游子来说,是莫大的享受和心灵慰藉、乡愁解药。四川重庆有众多川菜烹饪学校,但缺一所公立的知名的“川菜烹饪高等技术学院”、“中餐烹饪高等技术学院”等等。在当今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大潮中,拴胃拴心的“软实力”也要高质量发展,期待四川和重庆加速推动川菜文化、中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胸怀天下,志存高远,勤勉笃行,勇于争先,敢于担当,高质量地走向世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