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小丹的头像

陈小丹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1/28
分享

半月狂欢:从大年初一到元宵节的理想与人间烟火

大年初一,是春节的正日子,整个中华大地在这一刻迎来翻开新岁的大典。俗话说,“初一是年头”,人们会在前一夜守岁,等待此刻的钟声。一旦初一来到,新一年的序幕正式拉开。在一些地方,正月初五也被称作“小年”,与之前的初一相映成趣,只因它有“破五”之意,要“送走”旧年里的一切不顺,为新的一年讨个好彩头。

其实,比大年初一更早宣告年意到来的,还是除夕的团圆饭。当家家户户忙着准备丰盛的大菜、蒸包子、包饺子,亲朋好友陆续回家时,谁都能感觉到:过年,真的开始了。尽管除夕还是前一年的尾巴,可在温暖的灯火和浓郁的菜香中,人们已在心里把新年的鼓点敲响。

到了初一这天一大早,每个人都换上新衣,拜年声此起彼伏。年味在这个时刻最浓,人们忙着出门走亲访友,或在家里迎接四面八方的客人,热热闹闹,轮番“请茶”“敬酒”。这是“忙年”中最具仪式感的开端:要好好地过好头几天,让新的一年有个红红火火的起势。

中国人拜年的方式古今有异,但那份庄重却跨越了时代,背后是对天地和人情的敬畏。古时候,拱手作揖、鞠躬行礼,讲究姿势与辈分;如今,我们或用红包、或用短信、或在线上视频,都传达着新春的祝福。拜年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人们对天地神祗的崇敬,只是几千年来,表现方式不断丰富。无论古今,只要一声“新年好”,彼此的温暖就能由心而生。

大年初一这天,开门纳福,外出拜年;大年初二,多是回娘家探亲;大年初三和初四,有地方忌走亲戚,认为要避“赤狗”,也有些地方仍继续走动;到了初五就更有说法——“破五”要放鞭炮,扫尘秽,人们“开市迎财”,寄望一年旺财旺运。这样一路“忙年”,紧锣密鼓,却也充满趣味。

随着日子一天天往后挪,似乎热闹劲儿稍微卸了点,可准备元宵节的工作又得张罗起来。正月初八、初九,许多地方开始做花灯、备汤圆。有些家庭还要准备招待亲朋的酒席,毕竟很多人初一到初三走亲访友,并不总能聚全,还要安排后面的聚会。整个正月,核心任务之一就是团聚和庆祝。

在岭南,正月十五元宵节又叫“上元节”,花灯满街,烟花映空,许多大街小巷会办灯会或庙会,吃元宵、猜灯谜是传统节目。家家户户忙着剁馅儿、做元宵(或汤圆),或直接去商铺选购现成的。元宵节一过,这一年春节的系列盛典才算真正落幕。

到了正月十六,街上的炮竹声便明显减少,炖肉、煮汤圆的香味也渐渐散去,但一种祥和与满足仍残留在空气里。人们要收起灯笼、摘下门外的红绸,重新投身新一年的工作和生活。可只要一抬头,似乎还能看到昨日花灯的余晖。

中国人对“年”的执念,深深刻在文化基因里。如今我们用公历纪年,大年初一被正式称为“春节”。可是说到底,这些日子仍然是“过年”。凡是中国人的地方,都会在这几天聚合情感,传递祝福。就算身在异国他乡,一声“恭喜发财”也足以勾起记忆深处对故土的依恋。

自1912年开始使用公历,1月1日被定为新年(元旦),而从古至今一直沿用的农历年被改称“春节”。在历史上,确定一年岁首的时间几经变迁,但从汉武帝制定《太初历》开始,农历正月初一就成为年之开端,此后两千多年间几乎不曾大变。

历史上,农耕社会对四季轮替非常敏感:春播、夏耘、秋收、冬藏,一年一个周期。正月初一之后万物复苏,是又一轮的耕作起点。对农民来说,这是大地赋予新的希望;对城市人而言,也是一段辞旧迎新的象征时刻。无论身处何处,年都和我们的生活紧紧相连。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人们跟随时令起居,与自然互相磨合。大年初一至元宵这段时间,正好是最宝贵的“农闲”与“节庆”叠加时段,注定它的热闹非凡。曾经的风调雨顺或风霜雪雨,都让人更加敬畏天地。一到正月,人们就以各种喜庆活动表达对来年的祝愿,也传承对生活的美好期待。

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祭祖、拜年、做花灯、吃元宵……这些美好的民俗密集地出现,皆因它们在千百年间已深入人心。每一个仪式,每一道美食,都有一段历史渊源,也积淀了前辈们的智慧与期盼。如此大规模、全民族性的节日文化,世界上并不多见。

过年图什么?除了图热闹与团圆,更在这些日子里尽情表达我们对新生活的向往。农耕时代最朴素的理想是仓廪实、衣食丰,让全家人一年更比一年好。现代社会虽然物质富足,但对幸福的追求与彼此祝福的情感始终如一。

正如我们所熟知的,每逢过年,仿佛所有人都要带着最明媚的笑容,不能吵架,不想惹不愉快。饭碗打碎了,立刻说“岁岁平安”;见面要道“新年发财”“吉星高照”,要用最快活的言语把整个氛围烘托起来。因为我们都相信,正月初一是一个全新的开端。

无论再忙再累,这些日子里一定要喜气洋洋,让家人舒心,让老人欢喜,让孩子撒欢儿。那些大红的对联、挂饰、灯笼,都是对美好生活最直接的装点。几个星期下来,处处张灯结彩,吉祥话成串,图案花样百出,一幅充满想象力的节日图景在人们的欢声笑语中徐徐展开。

从大年初一到元宵节,红火的颜色、热闹的人群、丰盛的饭菜、暖心的话语,将人们和家庭、社会、自然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涵盖情感与精神的完整体系。这样的“春节”,是一种悠久的文化创造,更是一种带着理想色彩的集体狂欢。它凝聚了对生活、对未来的期望,使我们每年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力量,重新出发。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