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白君浩的头像

白君浩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4/22
分享

鹦鹉

我很爱读一本上古奇书《山海经》,里面不乏稀奇古怪的山水、各种奇珍异宝,所看处都倾诉了古人瑰丽的想象,字里行间的描述更引发深思:所述之物是否真实呢?恐怕不相信的人占多数,但书中确有真实之物,《山海经》记载:“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大概无人会相信怪兽的存在,但书中所说的这只鸟应该都见过,书里道作“鹦䳇”,原就是鹦鹉。或许这本书里说的一些也可能不尽是虚言,那真是有趣了。

记得,在太外祖父家里养着很多鸟,唯有一只我被吸引了过去,耳边响起:“你好!你好!”我抬眼四处寻,却找不到人的踪迹,回头看竟是鹦鹉发出来的。通身是青翠的羽毛,点缀是赤红的尖嘴,活脱脱从书里走出来的模样,这对不谙世事的小孩子来说是满心好奇的。

连夜里的猫头鹰也算着,我却要高声赞美鹦鹉。有些人会觉得华丽的衣服是诱人犯罪的因素,还有人觉得学人说话是没有自己的思想,可谓是精神瘫痪,这种鸟缘何要赞美呢?我绝非仅看过祢衡的《鹦鹉赋》,为这位狂处士的怀才不遇而慨叹和悲戚,更因为南朝刘义庆记录的一个故事。

曾经的树木如今被熊熊烈火烧灼,万物的生灵岂能瞬间逃到炎炎之外?就只能在这悲鸣的呼号声中束手无策吗?向远处望去,一只鹦鹉以水濡羽,将羽毛上的水洒在那片沸腾的土地上,可这些水怎么能灭得住那些火呢?那些火如捧腹大笑的嫩好者,非但没停反而更加猛烈,似乎在嘲笑那只鹦鹉,嘲笑它无能与痴心。可鹦鹉更作精卫填海之势,最终天神感动,火被灭掉了。那只鹦鹉不知是不是佛教隐喻的象征?抑或是观音尊者的化身?我不敢妄言,但我只知传闻是佛教里的故事如今变成了儿童都知道的寓言了。

信佛者爱养鹦鹉大概也和这则故事有关吧,所以武则天笃信佛教,才会在宫中养一只鹦鹉,可最后被贪食性的猫吃掉,狸猫的“狸”与“李”字音似,冥冥之中仿佛有些难说。唐玄宗和杨贵妃也有只鹦鹉,名叫雪衣娘,可后来被一只苍鹰断送了性命,空留下了鹦鹉冢,又不禁让人联想大唐的命运,联想曾经盛极的时代式微。仔细想来,鹦鹉似有命运说破人的意味。

总是被好看的包装吸引,这是人们的天性。喜欢缤纷的花草、喜欢自然风光、喜欢好看的鸟儿也不是什么稀奇事。可好看的鹦鹉总不好得,免不得费尽十分劳苦,甚至搭上千百人也终得寥寥。为了捉获陇山的鹦鹉,依稀望见山下的百姓们在悬崖峭壁上行走,他们不惜余力地寻找,似乎没有别的目的,只为了那一身彩翠,为了肉食者的供奉之物。可“百禽不一得,十人九死焉。”我哀惜陇山的黎民,更为鹦鹉打抱不平,鹦鹉绝不是谋求利益的象征,也绝不应该成了盘剥人的工具。

提到鹦鹉,我总忆起罗隐的一句诗:“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被囚禁的鹦鹉,只能眼看着广阔天空与苍茫大地,看着旋转在穹宇的生灵,怎么安心在此白白浪费呢?夜里繁星下,它舔舐着自己的羽毛,估计会陷入浓浓的哀愁之中。真不能如此了!若是学人语学得更像了,所向往的将会成为泡影,只能是鹦鹉却不做鹦鹉,克制住应该做的,自然还有被放飞的一线生机。

樊笼里的鹦鹉啊,快去学鲲鹏之姿向南溟飞去吧,纵然飞到何处,便在那里安居,不要再回来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